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围绕:一、巧妙设计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围绕课题设计任务,让学生回归书本;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四、教师适时点拨,画龙点睛四方面阐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先学后教 主体 效率
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先让受教育者发现困难,产生求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然后再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主要立足于以下四方面:
一、巧妙设计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少的教育改革都把培养兴趣作为改革的起点。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课题,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事例或者著名的典故引入课题,用事例或者典故去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引领他们积极进入知识的海洋,这些恰当的引入促使他们从心底里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去探究“由此及彼”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例如,在“穷举法”一节的教学引入中,我先用了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引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道题目,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有一个数介于45——50之间,三个三个地数多一个,四个四个地数也多一个,问这个数是多少?’请大家在得出答案后立即举手示意。”题目一出,多数孩子都会很快得出答案,很快手都举起来了。接着,我再提问:“既然大家都得出答案了,那我们现场采访几位同学,你是怎么做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大家都是这种方法吗?”学生:“是的。”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眼睛,听到那响亮而又充满自信的回答,作为教师,知道孩子们此时兴趣正浓,便适时设问:“刚才大家从数学的角度给了我精彩的答案,那么,从程序的角度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随即点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去求知,寻找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围绕课题设计任务,让学生回归书本。执教信息技术课程十余年,上過的课也不少,但不管课上得好还是差,我很少看到学生有预习的习惯。相信大多数信息教师也和我一样,几乎看不到学生在开课前预习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如果就这样进入教学环节,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便开始被动进入学习过程,对所学内容自然是“一问三不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即便是书上的原题也不会完成,甚至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连上课学的什么课题都不记得,到考试前肯定得“突击”冲刺,老师和学生都特别紧张。所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归书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我们让学生进入阅读或进入学生活动环节时,不可以让他们漫无目的地去读,要有的放矢,不仅带着兴趣,还带着任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授课主题,设计一些通过阅读书本,推断、分析,或者交流讨论能够解决的任务。设计任务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交流的空间、拓展的空间,难易结合,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要能激发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或不同程序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我们出具的任务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能推动学生主动在书本去琢磨,归纳和提炼。以上面“穷举法”一课为例,层层递进,以问促思。
1、什么叫穷举法?
2、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能要运用到哪些程序结构?
3、根据刚才解决数学问题的经历,结合书本,你能归纳穷举法的解题步骤吗?
根据给定的任务,让孩子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分析,能解决基础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就能使学生对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或接受能力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完成同一课堂任务花费的时间和完成的结果大相径庭:同一个题目,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这个题目的处理却非常好!结合高中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我想基于何种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去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协作学习,共同进步,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为他们搭建好桥梁。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的课堂小结中的结束语中,结合信息的“共享性”特征,我这样对学生说:“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散发价值的魅力,如果大家在学习中做到思想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则会受益匪浅。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生活中,我们需要交流,学习时,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交流!”这样既较好地结课,又让学生明白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第一课就受到良好的熏陶。恰当的合作与交流,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长期坚持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适时点拨,画龙点睛。让学生“先学”后,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或问题解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有共识的基础知识题,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少数学生有困难的问题或练习则可以安排在讨论阶段解决;对于一些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们则需要“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点拨,解惑释疑,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以达到对知识的升华。
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从长远来看,对我们抓教学效益有大有好处的。推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需要我们老师多费功夫,多设计,多反思,日积月累,一年或者一个循环、两个循环,最终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略谈》.作者:佚名
关键词:先学后教 主体 效率
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先让受教育者发现困难,产生求知的动机、需要和欲望,然后再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主要立足于以下四方面:
一、巧妙设计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少的教育改革都把培养兴趣作为改革的起点。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课题,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事例或者著名的典故引入课题,用事例或者典故去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引领他们积极进入知识的海洋,这些恰当的引入促使他们从心底里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去探究“由此及彼”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例如,在“穷举法”一节的教学引入中,我先用了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引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道题目,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有一个数介于45——50之间,三个三个地数多一个,四个四个地数也多一个,问这个数是多少?’请大家在得出答案后立即举手示意。”题目一出,多数孩子都会很快得出答案,很快手都举起来了。接着,我再提问:“既然大家都得出答案了,那我们现场采访几位同学,你是怎么做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大家都是这种方法吗?”学生:“是的。”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眼睛,听到那响亮而又充满自信的回答,作为教师,知道孩子们此时兴趣正浓,便适时设问:“刚才大家从数学的角度给了我精彩的答案,那么,从程序的角度又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随即点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去求知,寻找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围绕课题设计任务,让学生回归书本。执教信息技术课程十余年,上過的课也不少,但不管课上得好还是差,我很少看到学生有预习的习惯。相信大多数信息教师也和我一样,几乎看不到学生在开课前预习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如果就这样进入教学环节,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便开始被动进入学习过程,对所学内容自然是“一问三不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即便是书上的原题也不会完成,甚至在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连上课学的什么课题都不记得,到考试前肯定得“突击”冲刺,老师和学生都特别紧张。所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带着任务回归书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我们让学生进入阅读或进入学生活动环节时,不可以让他们漫无目的地去读,要有的放矢,不仅带着兴趣,还带着任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授课主题,设计一些通过阅读书本,推断、分析,或者交流讨论能够解决的任务。设计任务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交流的空间、拓展的空间,难易结合,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要能激发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或不同程序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我们出具的任务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能推动学生主动在书本去琢磨,归纳和提炼。以上面“穷举法”一课为例,层层递进,以问促思。
1、什么叫穷举法?
2、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能要运用到哪些程序结构?
3、根据刚才解决数学问题的经历,结合书本,你能归纳穷举法的解题步骤吗?
根据给定的任务,让孩子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分析,能解决基础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就能使学生对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或接受能力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完成同一课堂任务花费的时间和完成的结果大相径庭:同一个题目,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这个题目的处理却非常好!结合高中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我想基于何种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去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协作学习,共同进步,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为他们搭建好桥梁。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的课堂小结中的结束语中,结合信息的“共享性”特征,我这样对学生说:“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散发价值的魅力,如果大家在学习中做到思想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则会受益匪浅。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生活中,我们需要交流,学习时,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交流!”这样既较好地结课,又让学生明白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第一课就受到良好的熏陶。恰当的合作与交流,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长期坚持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适时点拨,画龙点睛。让学生“先学”后,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或问题解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有共识的基础知识题,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少数学生有困难的问题或练习则可以安排在讨论阶段解决;对于一些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们则需要“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点拨,解惑释疑,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以达到对知识的升华。
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从长远来看,对我们抓教学效益有大有好处的。推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需要我们老师多费功夫,多设计,多反思,日积月累,一年或者一个循环、两个循环,最终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略谈》.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