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近年课堂教学中兴起的思维导图热现象,阐述了思维导图中课堂教学中的适用原则,呼吁在教育教学中应多一分冷静与思考,少一分浮躁与喧嚣。
关键词 课堂教学;思维导图;适用;原则;教学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4.21,D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167-01
不知从何时起,课堂教学中掀起了一股思维导图热,把思维导图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地推广于任何教学活动,这既暴露了推广者的利令智昏和哗众取宠,也暴露了使用者的盲目与短视。这对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百度百科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解释的:思维导图是呈现思维放射性联系特点的工具或者概念。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一般是看不见的,研究人员根据思维活动表达的成果如一段语流、一篇文章、一件作品,通过想象把抽象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用线条、词语、图画等描绘出来,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给人以直观可视的效果。它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状态的直观有效图形工具。
既然是工具,就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应用。有一句话说得好,再有价值的东西,一旦用错了时间、地点、时机,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从思维导图的定义可以看出,思维导图是描述思维活动的工具,从它的图形状态可以直观看到思维活动特点,因此它是用来研究思维活动的。如果要把它应用于教学活动,那么它通常应该用于复习归纳时的思维梳理。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我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望能抛砖引玉。
一、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适用对象须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使用思维导图。反之,抽象思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无法使用思维导图的。比如小学生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感性碎片,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思维导图,其结果只能摧毁孩子们幼小的心智,使他们本来就不够成熟的心智雪上加霜。
二、思维导图具有指向性,指向那些思维过程复杂的问题
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应用思维导图往往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思维导图能够描述并且呈现十分复杂的结构、层次、关系、重点词语等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抽丝剥茧,找到解题之匙。
三、思维导图具有事后性
我们都知道:学习分为预习,学习、复习。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只有在复习中的归纳整理、知识梳理、体系构建时使用才较为适宜。这时,运用思维导图将主题之间的关系用因果、递进与转折等的关系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知识体系、重点、关系,进而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
四、思维导图具有纲要性
在写作创作中使用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此时的思维导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提纲。在作文或者学科小论文写作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进行构思,构建一个文章架构或分论点,这时就得有个清晰的思维导图:也就是文章思维层次。而写作提纲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思维导图必须是提纲挈领式的,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因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是有其适用要求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要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范围内使用,简而言之适当、適度是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传统的哲学智慧,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思维导图不懂使用我们还有传统教学手段;但是滥用了则后患无穷。比如倒置因果关系、弄混隶属关系、搞错递进关系等,这种为思维导图而思维导图式的“拉郎配”给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造成障碍,进而影响终生学习能力。对此,我们这不能不引以为戒。
现在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上的浮躁功利之风正吹进我们的课堂,侵蚀我们的教学。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都在急,于是求新求变之风盛行,以求教育之速成。今天来个思维导图,明天来个微课,后天再来个翻转课堂,花样翻新。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索其创新性值得肯定与尊重,但还是那句话适当适度是基本原则。对此,魏书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说咱们老师就别折腾这些了,让教育回归草根、回归心田。守住学生的长处,守住优秀经验,守住传统常识,别总是瞎嚷嚷着创新,教育其实很单纯,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创新。”
台湾作家张晓风《我教给你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说:“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位母亲的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我也有一问: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多一分冷静与思考,少一分浮躁与喧嚣?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FJJDXB17-225)。
关键词 课堂教学;思维导图;适用;原则;教学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4.21,D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167-01
不知从何时起,课堂教学中掀起了一股思维导图热,把思维导图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地推广于任何教学活动,这既暴露了推广者的利令智昏和哗众取宠,也暴露了使用者的盲目与短视。这对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百度百科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解释的:思维导图是呈现思维放射性联系特点的工具或者概念。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一般是看不见的,研究人员根据思维活动表达的成果如一段语流、一篇文章、一件作品,通过想象把抽象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用线条、词语、图画等描绘出来,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给人以直观可视的效果。它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状态的直观有效图形工具。
既然是工具,就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应用。有一句话说得好,再有价值的东西,一旦用错了时间、地点、时机,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从思维导图的定义可以看出,思维导图是描述思维活动的工具,从它的图形状态可以直观看到思维活动特点,因此它是用来研究思维活动的。如果要把它应用于教学活动,那么它通常应该用于复习归纳时的思维梳理。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我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望能抛砖引玉。
一、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适用对象须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使用思维导图。反之,抽象思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无法使用思维导图的。比如小学生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感性碎片,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思维导图,其结果只能摧毁孩子们幼小的心智,使他们本来就不够成熟的心智雪上加霜。
二、思维导图具有指向性,指向那些思维过程复杂的问题
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应用思维导图往往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思维导图能够描述并且呈现十分复杂的结构、层次、关系、重点词语等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抽丝剥茧,找到解题之匙。
三、思维导图具有事后性
我们都知道:学习分为预习,学习、复习。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去,那么只有在复习中的归纳整理、知识梳理、体系构建时使用才较为适宜。这时,运用思维导图将主题之间的关系用因果、递进与转折等的关系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知识体系、重点、关系,进而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
四、思维导图具有纲要性
在写作创作中使用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此时的思维导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提纲。在作文或者学科小论文写作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进行构思,构建一个文章架构或分论点,这时就得有个清晰的思维导图:也就是文章思维层次。而写作提纲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思维导图必须是提纲挈领式的,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因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是有其适用要求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要在适当的场合和适当的范围内使用,简而言之适当、適度是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是我们传统的哲学智慧,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思维导图不懂使用我们还有传统教学手段;但是滥用了则后患无穷。比如倒置因果关系、弄混隶属关系、搞错递进关系等,这种为思维导图而思维导图式的“拉郎配”给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造成障碍,进而影响终生学习能力。对此,我们这不能不引以为戒。
现在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上的浮躁功利之风正吹进我们的课堂,侵蚀我们的教学。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都在急,于是求新求变之风盛行,以求教育之速成。今天来个思维导图,明天来个微课,后天再来个翻转课堂,花样翻新。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索其创新性值得肯定与尊重,但还是那句话适当适度是基本原则。对此,魏书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说咱们老师就别折腾这些了,让教育回归草根、回归心田。守住学生的长处,守住优秀经验,守住传统常识,别总是瞎嚷嚷着创新,教育其实很单纯,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创新。”
台湾作家张晓风《我教给你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说:“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位母亲的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我也有一问: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多一分冷静与思考,少一分浮躁与喧嚣?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FJJDXB1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