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存走“求思、求解、求底”之路,学生仅仅以“识字、记忆、做题”的阅读路径获得暂时的“成绩冲动”,语文素养没有得到真正本质;上的提升。当教学定位于面向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追求时,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情去读课文,就是让书把他们带向远方。
一、让阅读自由“呼吸”
林语堂说过:“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而现在我们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味”,给阅读强加了太多的“使命”。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从内到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把教材折腾得天翻地覆。这种“语文学”每天都在课堂上跋扈着,教帅和学生就是天天被这些东西捆住了手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语文而不是让他们去学“语文学”。鲁迅先生提倡“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现在的阅读课上“把一篇课文翻来覆去地折腾好几节课”的读书法,令学生对阅读还会有多少兴趣?一学期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还能看几本书?
当前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上最根本的失误就是忽视了感性思维和整体思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宏观上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一种是微观上的具体分解式观察和认知。现行的“阅读教学”,在微观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忽略了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正如一个人、一株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碎尸万段”?在一道道习题的压迫下,学生怎能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呢?
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不过是谦词,他读书治学的严谨、为了追求真理“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的执著,谁人能比?但倘若有谁给鲁迅先生强加那么多的阅读“要求”,我想,鲁迅先生也决不会答应的。真正的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感性思维、整体思维和“会意式”读法,也就是让阅读轻装上阵,让阅读自由“呼吸”。
二、让学生自主“解构”
现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问,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本问题统统解决,总想让学生获得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去赢取高分,这是很天真的做法。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认识也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宋代学者陆象山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也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是“一路读过去”,不必在某些问题上过于拘泥。再说,问题也不是读上一遍两遍就能解决的,一首李白的诗,小学生读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富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认识状态、不同的心理感悟、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同样的文本也不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一本书的好坏,只有切身去读的人才有体验。书海渺渺无际,好书汗牛充栋,一个人不可能读尽世间好书。我们的阅读教学,却把学生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追求标准答案的狭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被彻底抹杀?还谈什么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三、让过程自行“念诵”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地“念”,乃至于“诵”。当前,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对于读书这件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析。教师越是玩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往往越是被侵占殆尽。
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可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程千帆教授在《闲堂文薮》一书中叙述国学大师刘永济勤奋治学的情景时有这样一段话:“和先生在乐山嘉乐门外的学地头结邻,居住在一个小山丘上……相距不过一百公尺,有一条石级相通。小路两旁,栽满竹子。晨光熹微,竹露滴在石级上,淙淙作响,而先生的读书声则从雾气露声中断续飘来,每天如是。这声音像警钟一样激发着我少年好学的心,使我们一点也不敢懈怠。”刘永济是名震四海的大学者,他的“用功”方式何等简单,就是每天坚持晨读,并且一定要出声地读。这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好书自应琅琅读。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有很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阅读教学弄到现在这个地步,必须像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一样,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继承古代优秀的教学传统,摒弃现行这些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讲析式”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果没有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的决心,没有强有力的删繁就简的举措,我们的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还将长期地陷入总体性失误的泥淖里。李吉林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扎实训练的步,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实践活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兴趣,给予他们自主自由的时间和方式,才是真正“得法”,才能真正“得益”。
一、让阅读自由“呼吸”
林语堂说过:“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而现在我们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味”,给阅读强加了太多的“使命”。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从内到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把教材折腾得天翻地覆。这种“语文学”每天都在课堂上跋扈着,教帅和学生就是天天被这些东西捆住了手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语文而不是让他们去学“语文学”。鲁迅先生提倡“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现在的阅读课上“把一篇课文翻来覆去地折腾好几节课”的读书法,令学生对阅读还会有多少兴趣?一学期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还能看几本书?
当前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上最根本的失误就是忽视了感性思维和整体思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宏观上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一种是微观上的具体分解式观察和认知。现行的“阅读教学”,在微观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忽略了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正如一个人、一株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碎尸万段”?在一道道习题的压迫下,学生怎能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呢?
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不过是谦词,他读书治学的严谨、为了追求真理“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的执著,谁人能比?但倘若有谁给鲁迅先生强加那么多的阅读“要求”,我想,鲁迅先生也决不会答应的。真正的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感性思维、整体思维和“会意式”读法,也就是让阅读轻装上阵,让阅读自由“呼吸”。
二、让学生自主“解构”
现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问,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本问题统统解决,总想让学生获得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去赢取高分,这是很天真的做法。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认识也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宋代学者陆象山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也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是“一路读过去”,不必在某些问题上过于拘泥。再说,问题也不是读上一遍两遍就能解决的,一首李白的诗,小学生读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富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认识状态、不同的心理感悟、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同样的文本也不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一本书的好坏,只有切身去读的人才有体验。书海渺渺无际,好书汗牛充栋,一个人不可能读尽世间好书。我们的阅读教学,却把学生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追求标准答案的狭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被彻底抹杀?还谈什么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三、让过程自行“念诵”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地“念”,乃至于“诵”。当前,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对于读书这件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析。教师越是玩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往往越是被侵占殆尽。
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可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程千帆教授在《闲堂文薮》一书中叙述国学大师刘永济勤奋治学的情景时有这样一段话:“和先生在乐山嘉乐门外的学地头结邻,居住在一个小山丘上……相距不过一百公尺,有一条石级相通。小路两旁,栽满竹子。晨光熹微,竹露滴在石级上,淙淙作响,而先生的读书声则从雾气露声中断续飘来,每天如是。这声音像警钟一样激发着我少年好学的心,使我们一点也不敢懈怠。”刘永济是名震四海的大学者,他的“用功”方式何等简单,就是每天坚持晨读,并且一定要出声地读。这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
好书自应琅琅读。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有很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阅读教学弄到现在这个地步,必须像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一样,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继承古代优秀的教学传统,摒弃现行这些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讲析式”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果没有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的决心,没有强有力的删繁就简的举措,我们的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还将长期地陷入总体性失误的泥淖里。李吉林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扎实训练的步,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实践活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兴趣,给予他们自主自由的时间和方式,才是真正“得法”,才能真正“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