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好,我叫周丽洁,来自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请看大屏幕)首先来看一下本节教材。
1地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础。它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利用该定律解释有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力的概念、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对定律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较片面,如:知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常常分辨不清研究对象,不能正确解释马拉车、拔河比赛等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
因此,我把实验探究牛顿第三定律列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把它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基于重难点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意识。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
4.3情感态与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通过视频短片的播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5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拔河”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以合作、讨论、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下面看一下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请看大屏幕)具体看下教学流程,首先进入新课的引入。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普通的相互作用力例子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体育项目,胜利者不是前进,而是后退,这是什么项目?然后呈现我校民族体育运动会大象拔河的激动场景,问学生: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大象拔河极富民族特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转动竹蜻蜓飞上天,问:为什么蜻蜓能升天呢?由此引出课题。
6.2动手实验,感受“相互”作用
接着,提供汽球、海绵、条形磁铁、牙刷等物品,以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为中心,让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使他们感受到弹力、磁场力及摩擦力这三种性质力的相互性、同时性,从而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6.3定量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定性的了解相互作用力关系后,紧接着研究定量关系。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突破的。首先,请学生猜想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并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两弹簧秤对拉来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他们会发现拉力等大、反向,并且是同时变化的。该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然后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接着,用带有传感器的小车间相互撞击,传感器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在这里借助于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在任何时刻,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对“总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显示出高科技的魅力,实现平常很难实现的情景,很难测量的物理量。
6.4答疑解惑,学以致用
播放:发射嫦娥三号视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让学生讨论:火箭为何能升空?最后播放牛顿第三定律中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学生举例,从而得出完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6.5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此时,学生似乎觉得牛顿第三定律的很简单,但其实不然。为了使学生对定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提出在教室里组织拔河比赛,我故意邀请一魁梧的男生与一娇小的女生拔河,女生输,是否由于男生力气大才赢得了比赛?不少学生确实这样认为。若仅从理论上分析双方拉绳子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应该相等,并不能让所有学生信服。这时让男生站在滑板上,结果男生大败,质疑:到底谁的拉力大呢?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顺势让学生探究:将一大一小两弹簧秤等效为男生与女生,对拉模拟拔河比赛,结果是两人的拉力一样大,学生迫切想知道既然双方拉力一样大,那么拔河比赛为何会有输赢之分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赛双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弄清比赛输赢的关键在于:双方队员所受的摩擦力不相同。拔河活动,首尾呼应,再次激活学生疲倦的脑细胞,使其再次兴奋,也为比较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做铺垫。至此,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消除了“以卵击石”卵受力大,“马拉车”车受力大,“人能跳起”地对人的作用力大等感官上的错觉。
6.6比较异同。加深理解
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为了消除学生错误认识。我竖直握住瓶子,让子瓶静止,让学生找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并引导学生分析异同,填写表格。
6.7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1)视频:自制的水火箭升空
(2)演示:竹蜻蜓能飞天
课后思考:为何转动的竹蜻蜓能飞上天?
这两个问题综合性较强,不是仅仅用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就能解释的,但可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将探究延伸到课外。
1地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础。它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利用该定律解释有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力的概念、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对定律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较片面,如:知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常常分辨不清研究对象,不能正确解释马拉车、拔河比赛等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
因此,我把实验探究牛顿第三定律列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把它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基于重难点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意识。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
4.3情感态与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通过视频短片的播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5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拔河”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以合作、讨论、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下面看一下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请看大屏幕)具体看下教学流程,首先进入新课的引入。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普通的相互作用力例子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体育项目,胜利者不是前进,而是后退,这是什么项目?然后呈现我校民族体育运动会大象拔河的激动场景,问学生: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大象拔河极富民族特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转动竹蜻蜓飞上天,问:为什么蜻蜓能升天呢?由此引出课题。
6.2动手实验,感受“相互”作用
接着,提供汽球、海绵、条形磁铁、牙刷等物品,以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为中心,让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使他们感受到弹力、磁场力及摩擦力这三种性质力的相互性、同时性,从而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6.3定量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定性的了解相互作用力关系后,紧接着研究定量关系。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突破的。首先,请学生猜想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并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两弹簧秤对拉来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他们会发现拉力等大、反向,并且是同时变化的。该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然后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接着,用带有传感器的小车间相互撞击,传感器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在这里借助于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在任何时刻,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对“总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显示出高科技的魅力,实现平常很难实现的情景,很难测量的物理量。
6.4答疑解惑,学以致用
播放:发射嫦娥三号视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让学生讨论:火箭为何能升空?最后播放牛顿第三定律中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学生举例,从而得出完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6.5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此时,学生似乎觉得牛顿第三定律的很简单,但其实不然。为了使学生对定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提出在教室里组织拔河比赛,我故意邀请一魁梧的男生与一娇小的女生拔河,女生输,是否由于男生力气大才赢得了比赛?不少学生确实这样认为。若仅从理论上分析双方拉绳子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应该相等,并不能让所有学生信服。这时让男生站在滑板上,结果男生大败,质疑:到底谁的拉力大呢?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顺势让学生探究:将一大一小两弹簧秤等效为男生与女生,对拉模拟拔河比赛,结果是两人的拉力一样大,学生迫切想知道既然双方拉力一样大,那么拔河比赛为何会有输赢之分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赛双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弄清比赛输赢的关键在于:双方队员所受的摩擦力不相同。拔河活动,首尾呼应,再次激活学生疲倦的脑细胞,使其再次兴奋,也为比较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做铺垫。至此,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消除了“以卵击石”卵受力大,“马拉车”车受力大,“人能跳起”地对人的作用力大等感官上的错觉。
6.6比较异同。加深理解
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为了消除学生错误认识。我竖直握住瓶子,让子瓶静止,让学生找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并引导学生分析异同,填写表格。
6.7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1)视频:自制的水火箭升空
(2)演示:竹蜻蜓能飞天
课后思考:为何转动的竹蜻蜓能飞上天?
这两个问题综合性较强,不是仅仅用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就能解释的,但可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将探究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