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心理教育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课堂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即从心理的角度去关心、理解、帮助和培育学生,使他们在数学认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使他们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能自主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数学心理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本文就如何优化课堂心理气氛探讨如下。
【关键词】心理气氛 课堂 优化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知识的情感状态。它是全班学生对待学习兴趣、动力和努力程度的总和,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微妙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产生了满足、愉快、羡慕、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維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数学恰好是一门理论抽象、逻辑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概括、推理、论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及自我激励等良好的情绪管理技巧,这种情绪管理技巧的形成有待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教育来完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不断使之优化。主要调节方式有:
1.暗示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时时会发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学习态度懒散和反应迟缓等现象,教师应利用巡视、讲课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或者偶然停顿、目光注视等方式来干预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如:“现在xx同学很专注(专心)思考问题!”“好,xx同学举手最踊跃!”“好,xx同学思维很活跃!很敏锐!”这种“无意”式表扬,暗示了教师的要求,有利于拨正课堂心理气氛的流动方向。
2.鼓励
恰当的鼓励可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求知欲望。如一差生把问题答对了,教师说:“xx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进步可快呢,掌声给他鼓励!”当大家为之鼓掌时,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又如一学生虽经提示也未能准确回答问题,教师也要作及时鼓励:“下课再好好想想吧,相信你一定能回答准确的!”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发展了能力,体现了自我。也利于师生默契配合气氛的形成。
3.悬念
设置悬念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探求心理转化为现实的学习愿望。如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开课谈话中说:“老师今天出示课件给大家看几个美丽而陌生的图案,好不好?”学生马上士气高涨,等待老师带看的东西,这样既提起了学生的精神,又提高了注意力。如在教“0的乘法”时说:“等会儿我要给大家讲‘孙悟空吃仙桃’的故事,谁听谁喜欢!”。教演示实验,老师这样要求:“等会儿我让小朋友来实验,老师要看哪位小朋友听课最认真,老师就叫谁来做。好不好?”这样的谈话与要求,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保证全课时都能维持紧张而活跃的心理气氛。
4.猜想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还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猜想,1千米多长,然后让学生在200米的跑道上走一圈、五圈来感知,学生理解容易。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换位。学生的兴趣大增,猜猜究竟是什么情况。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我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而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猜想后再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分别相等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形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分别相等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猜想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和理解。
5.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游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创设“开火车(接龙)”、“抢答”、“夺红旗(小红花)”、“数字黑洞”、“找朋友”、“争冠军”、“计算擂台”等方式,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到了新知识。从而引发学习兴趣,磨砺学生不畏困难,创先争优的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数学是思维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学移情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巧妙创设情景,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的调整课堂心理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便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从而达到优化课堂心理气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心理气氛 课堂 优化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知识的情感状态。它是全班学生对待学习兴趣、动力和努力程度的总和,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微妙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产生了满足、愉快、羡慕、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維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数学恰好是一门理论抽象、逻辑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概括、推理、论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及自我激励等良好的情绪管理技巧,这种情绪管理技巧的形成有待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教育来完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不断使之优化。主要调节方式有:
1.暗示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时时会发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学习态度懒散和反应迟缓等现象,教师应利用巡视、讲课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或者偶然停顿、目光注视等方式来干预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如:“现在xx同学很专注(专心)思考问题!”“好,xx同学举手最踊跃!”“好,xx同学思维很活跃!很敏锐!”这种“无意”式表扬,暗示了教师的要求,有利于拨正课堂心理气氛的流动方向。
2.鼓励
恰当的鼓励可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求知欲望。如一差生把问题答对了,教师说:“xx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进步可快呢,掌声给他鼓励!”当大家为之鼓掌时,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又如一学生虽经提示也未能准确回答问题,教师也要作及时鼓励:“下课再好好想想吧,相信你一定能回答准确的!”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发展了能力,体现了自我。也利于师生默契配合气氛的形成。
3.悬念
设置悬念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探求心理转化为现实的学习愿望。如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开课谈话中说:“老师今天出示课件给大家看几个美丽而陌生的图案,好不好?”学生马上士气高涨,等待老师带看的东西,这样既提起了学生的精神,又提高了注意力。如在教“0的乘法”时说:“等会儿我要给大家讲‘孙悟空吃仙桃’的故事,谁听谁喜欢!”。教演示实验,老师这样要求:“等会儿我让小朋友来实验,老师要看哪位小朋友听课最认真,老师就叫谁来做。好不好?”这样的谈话与要求,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保证全课时都能维持紧张而活跃的心理气氛。
4.猜想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还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猜想,1千米多长,然后让学生在200米的跑道上走一圈、五圈来感知,学生理解容易。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换位。学生的兴趣大增,猜猜究竟是什么情况。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我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而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猜想后再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分别相等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形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分别相等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猜想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和理解。
5.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游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创设“开火车(接龙)”、“抢答”、“夺红旗(小红花)”、“数字黑洞”、“找朋友”、“争冠军”、“计算擂台”等方式,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到了新知识。从而引发学习兴趣,磨砺学生不畏困难,创先争优的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数学是思维性和方法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学移情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巧妙创设情景,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的调整课堂心理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便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从而达到优化课堂心理气氛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