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理情境 纠正错误前概念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物理实验创设的物理情境有时现象不够形象直观,不能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形成丰富有效的感性认识,也不容易纠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错误的前概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Dislab信息化物理实验借助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图线,使一些传统实验难以实现的现象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信息化实验的直观物理环境下能与之前的认识产生认知冲突,在科学的情境下能更容易转变之前错误的前概念,形成对某一概念的正确认识.
  1 “超重与失重”片段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超重与失重》为例,进行如下教学设计片段以实现这一功能.
  【教学任务分析】
  “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节,是牛顿第二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一.在“超重与失重”的传统物理实验中,过程与现象都是瞬时发生与变化的,不能创设出形象直观的物理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超重与失重”教学时,可借助Dislab进行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展示拉力的变化过程,从而为学生形成超重失重的概念奠定了感性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之前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对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该定律的使用不是很熟练.同时学生也会容易受到之前错误的前概念影响,把物理学中的超重失重和生活中说的“超重与失重”混为一谈,认为超重就是重力变大,失重就是失去重力.
  【教学目标】
  通过Dislab实验器材的演示教学,认识物理学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掌握超重与失重现象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拉力发生了变化.
  【实验仪器的选择】
  Dislab拉力传感器、100 g钩码、数据采集器、Dislab通用软件、部分导线.
  【实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大家怎么理解‘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有的学生会认为超重就是“重力变大”,失重就是“失去重力”.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本节课.
  教师活动2:教师向学生播放自己录制的视频——站在电梯的体重计上,电梯在上升和下降的的过程中体重计示数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1: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体重计的示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设计说明:这是教师引入新课环节,通过一个搭乘电梯的生活场景,学生看到了视频中体重计示数发生了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活动3:向学生简单说明Dislab软件显示部分的含义:拉力F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
  学生活动2:学生自主阅读实验讲义上关于运用Dislab实验器材演示本节实验的原理,对该实验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活动4:
  (1)教师将Dislab系统中的拉力传感器在其下方挂放100 g的钩码,另一端接入数据采集器并连接计算机,同时将计算机软件打开并选择“示波”显示模式.
  (2)手持挂放有重物的拉力传感器(如图1所示),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依次做如下四种情况的运动:
  ①加速下降;②加速上升;③过了几秒后再加速上升;④加速下降
  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图线的变化,屏幕上得到如图2所示的F-t图线.
  学生活动3:根据教师演示实验得出的F-t图线,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推断该图线不同区段所对应的运动状态,并尝试完成导学案上以下讨论内容: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部分)
  (1)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画在下图中)
  (2)实验曲线中①的示数为.
  (3)状态③:Fmg(填“>、<或=”),根据受力分析列出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状态④:Fmg(填“>、<或=”),根据受力分析列出此时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设计说明:这是进行该实验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在每一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启发性的引导,否则学生会在其过程中不知道教师进行每一步实验的目的;由于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学生在完成学案的内容时可能会对之前的牛顿第二定律不熟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前后联系.
  教师活动5:教师让几个小组分享一下合作学习的成果,即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再借助曲线中的③和④的现象给出物理学中超重与失重的含义: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失重.
  教师活动5:教师引出概念后,再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的四个过程来回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回扣教师活动1中提出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设计说明:这是深化概念理解的环节.学生在知道了物理学中的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后,会产生一些疑问,且受之前的前概念的影响而引起概念冲突.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很多常见的超重与失重的现象来启发学生调整认知思维,纠正之前错误的前概念继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整体设计说明:传统实验设计 “超重与失重”,过程瞬间变化,实验现象不明显.而通过Dislab拉力传感器设计该演示实验来对乘坐电梯现象进行形象化模拟,直观形象地创设了实验环境,实验结果能清晰地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和思考能初步了解“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纠正部分学生之前错误的前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2 总结与反思
  创设物理情境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节,形象直观的物理情境在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上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对情境创设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部分一线教师较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但是利用传统的物理实验不容易进行.Dislab信息化物理实验室以其完备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软件对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运用其进行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能创设出形象直观的物理情境,能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错误的物理前概念进行纠正,从而能高效地达到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教材中呈现的是基于实验的研究,结合生活实际,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及图象表述方式.其中,由于公式较多,且解决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公式但繁简度不同,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会对初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带来畏难情绪.本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众多公式进行优化归类,并指明优先方案,以期达到能迅速选用
在笔纸评价制度的现状下,习题是笔纸应试制度现状下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与此同时,习题在命制过程中的导向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物
1错图分析在《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必修1)》(以下简称为《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中,谈到“物体的受力分析”时,教材讨论了一个静止于斜面上的滑块,并给出了两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反映物理学习很困难,从物理学科自身看,这种困难有的是因为相似的物理概念容易混淆造成的;有的是物理原理、规律呈现的思维跨度大造成的;有的是物理量间
中学物理“教”与“学”的过程,就是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而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应用,本文以2014年无锡市中考物理试题为例,探讨中学物理问题分析的策略.  1问题解决源于基础知识  例题1(2014年无锡)有一电热水器,质量为20 k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70 kg.该热水器额定电压是220 V,内部有两个加热管,有三档不同的加热功率,其中最大额定功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1 学生形成概念的困难分析  (1)缺少认知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对体验事物的归纳过程.缺少感性认知,必然导致概念形成困难.如“机械波”,学生能否通过大量的体验之后,一看到这个概念,脑子里就出现横波与纵波的图景.  (2)数学表达不等于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最大,又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初中电学的基础是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对应的三个重要的电学仪表是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其中滑动变阻器又是重中之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本文例举在电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10个方面
近年来,我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本人也常外出听课.本人在听课中发现:(1)一些老师用多媒体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凑,有效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3)教师利用视频、动画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那么物理教师怎么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物理
在解决物理习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教师想要减少错误的发生,那么对错误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错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寻求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错误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及时弥补,逐步达到知错、改错、防错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对初中学生物理教学过
微课,是用不超过十分钟的时间,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与讲解的视频材料.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在任意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重复学习.微课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具有灵活、方便、重复、可选择等优势.  目前网络上开发上传的微课形式多样,少数微课极具创意,但多数微课设计肤浅,制作粗糙,内容混乱,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自微课的概念与形式出现以来,本人对微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