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ouxizhiw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也是建立各自方程的依据.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过多依赖方程而忽略定义在解题中的灵活应用.事实上,圆锥曲线的定义对于很多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利用定义解题,是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策略.以下举例说明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例1已知A-7,0,B7,0,C2,-12,椭圆过A,B两点且以C为其一个焦点,求椭圆另一焦点的轨迹方程.
  解析:设椭圆的另一焦点Fx,y),由题意得|AC|+|AF|=|BC|+|BF|,所以|AF|-|BF|=|BC|-|AC|.而|BC|=13,|AC|=15,于是|FB|-|FA|=2,根据双曲线定义可知,F在以A,B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上. 这里2a=2,所以a=1,又c=7,所以b2=c2-a2=48,故椭圆的另一焦点F的轨迹方程为x2-y2/48=1(x<0).
  点评:本题首先根据椭圆的定义A、B是椭圆上的点得出等式,|FB|-|FA|=2.
  这样根据定义先判断出动点F轨迹的类型,再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轨迹方程.
  二、利用定义解决圆锥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例2已知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c,0),F2(c,0),若椭圆上存在点P使asin∠PF1F2=csin∠PF2F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椭圆和双曲线中但凡涉及到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通常要联系定义解题.
  变式训练2:已知点P在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右支上,双曲线两焦点为F1、F2,|PF1|2|PF2|最小值是8a,求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三、利用定义求最值
  例3已知点P是抛物线y2=4x上的动点,点P在y轴上的射影是M,点A的坐标是4,a,则当|a|>4时,|PA|+|PM|的最小值是.
  解析:抛物线焦点F1,0,设点P到准线:x=-1的距离为d,由抛物线的定义,d=|PF|.
  点评:抛物线上的点到其焦点的距离和到准线距离相等,利用抛物线定义将二者互化,是解决抛物线中最值问题的重要策略.这里根据题意,将抛物线上的点到准线的距离转化为该点到焦点的距离,从而构造出两点间线段最短,使问题迎刃而解.
  变式训练3:已知点P是抛物线y2=4x上的动点,F为其焦点,若B(3,2),|PB|+|PF|的最小值是
  答案:4
  总之,有关圆锥曲线的问题往往运算量大,求解过程比较复杂,但若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圆锥曲线的相关定义去分析解题,往往会使问题化繁为简,提高解题思路的精确率.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442000)]
其他文献
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间距离公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可能因为其形式的“变脸”,使人们不易认清它们,结果导致解题思路受阻,一旦认清距离公式的“变脸”,问题就迎韧而解,下面举例说明.  一、解方程  例1解方程x2-4x+5+x2+1=22.  分析:配方使等式左边可作为两点间距离.  解:原方程配方得(x-2)2+1+x2+1=22,可作为x轴上一点P(x,0)到两定点A(2,1),B(0,-1)的距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涉及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历年高考久考不衰的内容.下面通过实例介绍评析几例,供读者参考.  一、等差数列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由于等差数列运算的灵活性与技巧性较强,因此要学会借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以达到选择捷径,避繁就简,合理解题的目的.  例1若{an}为等差数列,首项a1>0,a2007+a2008>0,a2007·a
笔者多次听到不少数学老师、教研员说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理科第14题都很难,下面给出这两道高考题的简洁自然解法.  高考题1(2012年北京文)已知f(x)=m(x-2m)(x+m+3),g(x)=2x-2.若x∈R,f(x)0,也不满足题意.所以,m-4.  所以-42m,得m-m-3即-12m,所以-1-m-3,所以-2
目的 探讨母亲DM诱发胎儿神经管畸形(NTDs)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机制.方法 构建高糖处理小鼠神经干细胞(NE?4C)模型、T1DM雌鼠诱发NTDs胎鼠模型及人类母亲高血糖相关NTDs胚胎脑
线性规划问题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问题本身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许多数学分支的发展.这方面的高考试题的设问方式也由最初的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转变为求与其知识相关的问题,试题所提供的背景也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巧妙.其基本思路是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点的范围,也就是可行域;研究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找到目标函数最值的位置,求出最值.然而,此类问题的演变,从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上作文章和研究“可行域”的变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到来,要求电力体制的改革和经营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较大,电力企业所承担的角色、传统的经营方式
在《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中增加平面和空间向量的学习,通过向量的学习,将使学生对量的数学表达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同时学生对平面几何乃至立体几何的定理及有关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解析几何有关问题的理解及应用,三角函数公式及其性质的来源、证明和运用等又达到了质的飞跃.并通过向量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一、利用向量法证明三角形中两个三线共点问题  例1用
为什么我一见强光,比如太阳光,就会打喷嚏?有的时候想打喷嚏打出不来,只要看一看太阳,甚至只要看看天空,就能打出来了。所有人都是这样吗,还是如我朋友所说的——我对阳光过敏? 根据199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人类中有18%~35%的个体都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没有最终确定,不过有一些推测性的解释听起来还是比较靠谱的,例如下面这个。  在人类头部分布着的神经中,有一根神经叫做三叉神经。它接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采购、施工及服务等单个环节的竞争,正发展成为整个提供产品的供应链之间
在平时的解题中常常会遇到一类带条件的分式型最值问题,而这类问题解决难度不大,只要认真仔细推敲,一定会找到许多解法,充分体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题目:(第24届2013年“希望杯”高二培训题:第28题)直线3ax-2by-3=0(a>0,b>0)与曲线x2+y2-2x+6y+1=0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长为6,则1a+1b的最小值是  (A)3+22(B)22(C)32(D)3  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