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隐喻的理解
1.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什么是隐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把一个未知的或是为人们所不熟知的事物形象地比喻成另一个已知的或是熟知的事物,从而使后者更为生动地说明前者。如:
(1)他老婆是一只母老虎。
(2)他老婆是一个泼妇。
对这两句话进行比较,显然例(1)留给我们的印象更为生动。所以隐喻的修辞功能就在于它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它的形似、神似能给人以无穷的语言感染力。
但把对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手法上,而忽略它的其它作用,对于我们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没有解释能力的。比如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动物名起头的动物隐喻:蛙泳、猴急、驼背、鸡眼、蜂窝煤、鹅毛大雪、犬牙交错、龙马精神等第,这些词语为什么会这样长期固定下来,怎样它们的存在体现了汉语的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中习以为常的隐喻,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中却显得格格不入?跨文化交际中为什么会出现许多语用失误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隐喻认知功能。
2.广义的隐喻观。现代广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再只是比喻的一种类型,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之中,隐喻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经历、理解和表达另一类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经历、理解和表达未知的、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形成了一种使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语言的表达中,隐喻不仅能以语词的形式出现,它还能以语句、语篇的形式出现。我们把隐喻的这三种语言形式分别称为:语词隐喻、语句隐喻和语篇隐喻,它们是隐喻的语言表现形式,是人们隐喻思维语言化的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解释大量的语言现象。例如:“蚕食”用蚕吃桑叶的动作特征来表示一点点地吃掉的状态,可感性很强。这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动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辅之以形象思维,把两类不同事物进行有机的联系的结果。
当然隐喻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展的,如“猫眼”既可以指实际猫的眼睛,也可指门上所装的只能从里向外看的猫眼形的球形装置,有时还指被称为 “猫眼”的一种宝石;“狗吃屎”既可以指实际的狗在吃屎,也可指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式,两义并存,这就要辨别它们的语用或语境。
二、广义隐喻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我们掌握地道的英语。隐喻义随语境而发生转移,这样就会产生言语交际中意义的“隐蔽”,从而 增大言语交际的承载量,而这种承载量又正好体现出隐喻所独有的价值。同时 也正是由于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价值,人们才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使用隐喻。
要学好英语,不能不注意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并意识到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熟悉并逐步建立起说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增强外语语感,最终掌握地道的英语。
有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就讲过这么一件事情:我的同事麦克尔是个胖子,以好吃喝闻名。哪里有吃有喝,哪里就能见到他的踪影。今年,公司为那些赶不回家的员工开了一个丰盛的感恩节晚会。麦克尔也参加了,却一反常态不再见其大吃大喝。感恩节过后,我追问其究竟,他说:“I’m getting too fat,so I must go cold turkey on greasy food.”我还不知道冷火鸡有减肥功效,想起冰箱里还剩下半只火鸡,就说:“如果你不介意,你可以把冰箱里剩的火鸡吃了。”麦克尔很奇怪的看着我,后来我才知道是说快速戒掉坏习惯。与吃不吃火鸡没有任何关系。
2.有助于我们进行英汉文化比较。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而由于一种语言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 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学习和掌握英汉的隐喻、进行英汉语间的隐喻比较就能有效的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异同,使英汉文化的交流更为有效。
如汉语中用“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的人。在中国民间,自唐代即流传有关中山狼的寓言,后又有传奇小说和明人杂剧。故事说:战国时,赵筒子在山中打猎,射中一条狼。该狼中箭而逃,路遇东郭先生,向他求救。东郭心生怜悯,将狼藏在袋中背在身上。待赵简子追过去之后才放出狼。但放出的狼不知感恩图报,却要吃东郭。幸有过路人相助才免于一死。自此中国就用“中山狼”来指那些恩将仇报的人。
但英语中却用snake(蛇)来指恩将仇报之人。这个隐喻义来自《伊索寓言》,故事说:一条蛇被冻僵,奄奄待毙。被一行人看见,将蛇抱在怀里温暖。但蛇苏醒过来之后反将恩人咬死。由此产生此义。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Put a snake in your bosom and it will sting when it is warm.把蛇放在怀里,醒过来后就咬你。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注意到了这些差异,并能进行比较学习,无疑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和应用。
3.有助于我们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有这样一个因为对“鸡”的隐喻义不了解而造成的英汉跨文化交流障碍: 我刚和几位美国朋友从电影院里出来,我们边走边谈论着电影里的情节和人物。莉莎说她很欣赏女主角的精彩演技,还没等莉莎说完,鲍勃就插嘴道:“She is no spring chicken!”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只好请教身旁的朋友,经过他们的解释,我明白了原来是指“她已经不再年轻了!”
中国学习者是很难想到spring chicken(春天的鸡)和一个人“不再年轻”怎么会扯上关系的。而交际双方如果不注意到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达不畅。
英语学习者通过对英语隐喻义的学习,可以挖掘其代表的文化现象,了解民族文化的异同,解决跨文化领域中出现的语用障碍,减少和避免相应的语用失误,更多地使用准确、得体的语言,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1.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什么是隐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把一个未知的或是为人们所不熟知的事物形象地比喻成另一个已知的或是熟知的事物,从而使后者更为生动地说明前者。如:
(1)他老婆是一只母老虎。
(2)他老婆是一个泼妇。
对这两句话进行比较,显然例(1)留给我们的印象更为生动。所以隐喻的修辞功能就在于它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它的形似、神似能给人以无穷的语言感染力。
但把对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手法上,而忽略它的其它作用,对于我们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没有解释能力的。比如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动物名起头的动物隐喻:蛙泳、猴急、驼背、鸡眼、蜂窝煤、鹅毛大雪、犬牙交错、龙马精神等第,这些词语为什么会这样长期固定下来,怎样它们的存在体现了汉语的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中习以为常的隐喻,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中却显得格格不入?跨文化交际中为什么会出现许多语用失误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隐喻认知功能。
2.广义的隐喻观。现代广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再只是比喻的一种类型,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之中,隐喻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经历、理解和表达另一类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经历、理解和表达未知的、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形成了一种使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语言的表达中,隐喻不仅能以语词的形式出现,它还能以语句、语篇的形式出现。我们把隐喻的这三种语言形式分别称为:语词隐喻、语句隐喻和语篇隐喻,它们是隐喻的语言表现形式,是人们隐喻思维语言化的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解释大量的语言现象。例如:“蚕食”用蚕吃桑叶的动作特征来表示一点点地吃掉的状态,可感性很强。这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动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辅之以形象思维,把两类不同事物进行有机的联系的结果。
当然隐喻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展的,如“猫眼”既可以指实际猫的眼睛,也可指门上所装的只能从里向外看的猫眼形的球形装置,有时还指被称为 “猫眼”的一种宝石;“狗吃屎”既可以指实际的狗在吃屎,也可指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式,两义并存,这就要辨别它们的语用或语境。
二、广义隐喻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我们掌握地道的英语。隐喻义随语境而发生转移,这样就会产生言语交际中意义的“隐蔽”,从而 增大言语交际的承载量,而这种承载量又正好体现出隐喻所独有的价值。同时 也正是由于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价值,人们才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使用隐喻。
要学好英语,不能不注意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并意识到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熟悉并逐步建立起说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增强外语语感,最终掌握地道的英语。
有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就讲过这么一件事情:我的同事麦克尔是个胖子,以好吃喝闻名。哪里有吃有喝,哪里就能见到他的踪影。今年,公司为那些赶不回家的员工开了一个丰盛的感恩节晚会。麦克尔也参加了,却一反常态不再见其大吃大喝。感恩节过后,我追问其究竟,他说:“I’m getting too fat,so I must go cold turkey on greasy food.”我还不知道冷火鸡有减肥功效,想起冰箱里还剩下半只火鸡,就说:“如果你不介意,你可以把冰箱里剩的火鸡吃了。”麦克尔很奇怪的看着我,后来我才知道是说快速戒掉坏习惯。与吃不吃火鸡没有任何关系。
2.有助于我们进行英汉文化比较。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而由于一种语言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 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学习和掌握英汉的隐喻、进行英汉语间的隐喻比较就能有效的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异同,使英汉文化的交流更为有效。
如汉语中用“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的人。在中国民间,自唐代即流传有关中山狼的寓言,后又有传奇小说和明人杂剧。故事说:战国时,赵筒子在山中打猎,射中一条狼。该狼中箭而逃,路遇东郭先生,向他求救。东郭心生怜悯,将狼藏在袋中背在身上。待赵简子追过去之后才放出狼。但放出的狼不知感恩图报,却要吃东郭。幸有过路人相助才免于一死。自此中国就用“中山狼”来指那些恩将仇报的人。
但英语中却用snake(蛇)来指恩将仇报之人。这个隐喻义来自《伊索寓言》,故事说:一条蛇被冻僵,奄奄待毙。被一行人看见,将蛇抱在怀里温暖。但蛇苏醒过来之后反将恩人咬死。由此产生此义。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Put a snake in your bosom and it will sting when it is warm.把蛇放在怀里,醒过来后就咬你。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注意到了这些差异,并能进行比较学习,无疑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和应用。
3.有助于我们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有这样一个因为对“鸡”的隐喻义不了解而造成的英汉跨文化交流障碍: 我刚和几位美国朋友从电影院里出来,我们边走边谈论着电影里的情节和人物。莉莎说她很欣赏女主角的精彩演技,还没等莉莎说完,鲍勃就插嘴道:“She is no spring chicken!”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只好请教身旁的朋友,经过他们的解释,我明白了原来是指“她已经不再年轻了!”
中国学习者是很难想到spring chicken(春天的鸡)和一个人“不再年轻”怎么会扯上关系的。而交际双方如果不注意到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达不畅。
英语学习者通过对英语隐喻义的学习,可以挖掘其代表的文化现象,了解民族文化的异同,解决跨文化领域中出现的语用障碍,减少和避免相应的语用失误,更多地使用准确、得体的语言,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