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显而易见,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桥梁,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可以很大程度的去除数学神秘、抽象和深奥的面纱。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感知数学不再是那么的枯燥乏味,一个个数字都是鲜活跳动的生命,可以创造出无数的乐趣,可以制造出无限的美丽,正应了那句古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让知识在手指下趣味化
学生的手指中隐含着很多的智慧,好好引导他们正确利用手指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要知道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孩子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比如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不多,显得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在进行“角的分类”教学时,我先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初步分析归纳了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们先伸出自己的右只手。告诉他们角可以分成五种,依次数过去,首先是锐角,我让他们再伸出左手,用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手势,告诉他们这就是一个锐角。接下去是直角,用大拇指和食指可以轻易的作出直角的样子。这时候学生们已经兴致勃勃了,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一个钝角我又会如何表示出来。平角在演示活动是旋转所形成的动态角。我让学生伸出左手的食指旋转180°与左手食指重合,然后指尖对指尖并排形成一个平角。而周角其实是在平角的基础上另一个动态角,让学生伸出右手,手心向外,把手掌转动一周,然后定位在掌心向外的位置,问学生这样的动作是哪个角的形成过程。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积累,知道这就是周角的生成。把角的分类在手指的运动演示中反映出来。事实证明,这样形象生动的表示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仍记忆犹新。
二、让复杂在手指上简单化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地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规律”需要学生在实际背景中收集和整理信息,并通过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采用合适的方式概括地表述自己的发现。这一切,充满不同形式的思维,又蕴含着对立与统一、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是个难度极大的挑战。虽然一一间隔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在课堂上有限的空间内,要让学生迅速的把认识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是复杂而且困难的。所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们伸出自己的两根手指,问:两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三个间隔时有几根手指?继续伸出四根、五根,问同样的问题。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而且兴致勃勃。几根手指?几个间隔?如果换成几棵树之间的间隔会吗?换成10棵之间有多少间隔?30呢?那100呢?学生由前面的基础自然就会了。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创设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才有灵感的激发,才有创造的产生。
三、让概念在手指下钢印化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尤其引导学生学好四则运算律、等式的性质、分数应用题。这几个知识是学生学数学的数学重要拐点,学好了终生受益。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小学解方程的依据,使中小学的解方程思路得到基本的统一。我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认识。先运用天平演示做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结论,然后相互说说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既然发现了新的规律,就在实际做题做事时运用。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做天平,比如两手中的物体都是20,此时两手平衡,左边减去5,如果仍要两手平衡,右边怎么办呢?师边说边用手势演示,让学生感到方程两边要同时做同样的事情,这样左右才能还保持平衡。追问如果左边加6,那右边怎么办才能使左右平衡?然后让学生相互之间一人说,另一人根据说的表演,体会“两边”“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等式的性质是两边同时发生变化,变化后仍然还是等式。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们利用“天然”资源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后,我看见学生还意犹未尽,两两结组还在玩手指游戏。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刺激。但是,要是利用好“天然”资源,可以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游戏中,自然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
四、让抽象在手指下具体化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孩子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环面积计算时,先让他们动手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且剪好,再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3厘米的圆,并将它剪去,这样手中得到的就是环形。然后,可进一步引导孩子联系操作过程得出:环形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这种以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导出面积公式的过程,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孩子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
一、让知识在手指下趣味化
学生的手指中隐含着很多的智慧,好好引导他们正确利用手指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要知道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孩子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比如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不多,显得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在进行“角的分类”教学时,我先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初步分析归纳了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们先伸出自己的右只手。告诉他们角可以分成五种,依次数过去,首先是锐角,我让他们再伸出左手,用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手势,告诉他们这就是一个锐角。接下去是直角,用大拇指和食指可以轻易的作出直角的样子。这时候学生们已经兴致勃勃了,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一个钝角我又会如何表示出来。平角在演示活动是旋转所形成的动态角。我让学生伸出左手的食指旋转180°与左手食指重合,然后指尖对指尖并排形成一个平角。而周角其实是在平角的基础上另一个动态角,让学生伸出右手,手心向外,把手掌转动一周,然后定位在掌心向外的位置,问学生这样的动作是哪个角的形成过程。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积累,知道这就是周角的生成。把角的分类在手指的运动演示中反映出来。事实证明,这样形象生动的表示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仍记忆犹新。
二、让复杂在手指上简单化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地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规律”需要学生在实际背景中收集和整理信息,并通过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采用合适的方式概括地表述自己的发现。这一切,充满不同形式的思维,又蕴含着对立与统一、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是个难度极大的挑战。虽然一一间隔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在课堂上有限的空间内,要让学生迅速的把认识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是复杂而且困难的。所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们伸出自己的两根手指,问:两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三个间隔时有几根手指?继续伸出四根、五根,问同样的问题。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而且兴致勃勃。几根手指?几个间隔?如果换成几棵树之间的间隔会吗?换成10棵之间有多少间隔?30呢?那100呢?学生由前面的基础自然就会了。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创设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才有灵感的激发,才有创造的产生。
三、让概念在手指下钢印化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尤其引导学生学好四则运算律、等式的性质、分数应用题。这几个知识是学生学数学的数学重要拐点,学好了终生受益。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小学解方程的依据,使中小学的解方程思路得到基本的统一。我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认识。先运用天平演示做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结论,然后相互说说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既然发现了新的规律,就在实际做题做事时运用。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做天平,比如两手中的物体都是20,此时两手平衡,左边减去5,如果仍要两手平衡,右边怎么办呢?师边说边用手势演示,让学生感到方程两边要同时做同样的事情,这样左右才能还保持平衡。追问如果左边加6,那右边怎么办才能使左右平衡?然后让学生相互之间一人说,另一人根据说的表演,体会“两边”“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等式的性质是两边同时发生变化,变化后仍然还是等式。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们利用“天然”资源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后,我看见学生还意犹未尽,两两结组还在玩手指游戏。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刺激。但是,要是利用好“天然”资源,可以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游戏中,自然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
四、让抽象在手指下具体化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孩子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环面积计算时,先让他们动手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且剪好,再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3厘米的圆,并将它剪去,这样手中得到的就是环形。然后,可进一步引导孩子联系操作过程得出:环形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这种以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导出面积公式的过程,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孩子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