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全体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所有学生都能活动起来,是体育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学生喜爱体育,爱好运动,但这只是一小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成为体育的爱好者呢?
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不停地探索与尝试,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以求解决问题,我积累了一些可行的经验。现综述如下,旨在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正常的教育教学(以下称教学部分),另外一部分用来发展学生的特长(以下称特长部分)。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以往的教育教学内容太过繁多,学生学习时都是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是有了,而没有什么深度,则学后不久便遗忘干净,等于没学。进行问卷调查(以毕业了的成人为调查对象),得到的回答让体育工作者心寒,除了经常参与的球类运动之外就只剩跑步这个基本技能还能记得了,只有少部分人还能记得一点柔韧练习方式和几个武术动作,而这些仅存在于记忆之中,根本无法用于锻炼身体。这样的广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值得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与思考。
(二)课程计划中所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但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生都喜欢和热爱这种定性的教学编排,恰恰相反,学生大部分都不热衷,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练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如果硬性要求效果不是很好。《体育心理学》关于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说明: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体育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作用。
(三)长期观察发现,如果一个学生热爱某项运动并长期参与这项运动,虽然并没有更多的体能训练,但他的各项素质指标比同年龄其他同学都高。从每年的初三体育考试成绩来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同样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凡是经常参加篮球或足球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的考试成绩从整体上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而且是从综合素质来看,无论速度、耐力还是力量等都高出一筹。这是体育兴趣产生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产生的效能,是学生内化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在当前教学资源还不太平衡的情况下,如果按国家的课程计划来教学,那么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必然出现器材、场地严重短缺的现象,致使很多内容无法施教,甚至出现“放羊”课。从全国的角度着眼看,中小型城市的体育教育设施与场地条件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很多大纲内容只能理论上写入各种计划而不能付诸教学。那么换个思路,如果教学部分的内容由原来的两个减至一个,可以上的就上,上不起来的内容就不列入计划,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身体素质,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教学,把剩余的时间用来发展特长,岂不是一举两得?
二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试行采用了把一节课45分钟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30分钟,用于正常教学。第二部分:15分钟,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分项地练习。每节课都练习这个专项,这样可以缓解以上几个矛盾,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和参与性。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是机械性的,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兴趣都不太大,练习起来难免拖沓,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不好。现在在课堂内容中加设一个自主选择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值,使他们在练习时始终有一个渴望和期盼的心理,这种兴奋性可以影响到整节课的练习效果,也就是说不仅特长教学部分学生积极投入,这种心态也会迁移到前30分钟的正常教学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练习项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兴趣的,他们自然就主动地参与其中,这种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前30分钟的学习质量,在正常教学阶段也显得相当活跃。
(二)可以更好地安排年度计划及目标,使课时内容充实、实用。
改变教学方式后可以缩减教学内容,有些不必要学的就不学,没有条件学的就不设在年度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只有舍得放弃才能得到,博而不精、杂而不专不是体育练习的目的。这样精简后的内容更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开始学生因喜好而参与其中,而后在活动中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练习时间上也得到支持,兴趣会愈加浓厚,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一部分学生的兴趣会带动一部分没有选择目标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发挥小团体甚至团队力量,从而培养整个班级的体育学习兴趣,这在很多体育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的都是粗枝大叶,学习效果不高,学习的获得是博而不精,不久便会遗忘殆尽。而如果每节课都学、都练,学生的基础会更加扎实,经过三年的磨炼就会形成的成熟的动作技术,再加上又是其热爱的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将使他受益一生。
(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分组分项练习,切实可行地为高一级运动学校输送人才,在学生通过学练的过程中,可以更容易发现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和人才,通过选拔向上级输送。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此模式可以更好地协调练习密度、强度和自主练习等的矛盾。课程改革之前,课堂评价重点强调练习密度、强度,教学方法和各环节的衔接,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的一切练习都是安排好的,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改之后对之前的观点有所改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强度和密度。我通过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来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参与的同时保证了练习量。
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不停地探索与尝试,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以求解决问题,我积累了一些可行的经验。现综述如下,旨在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正常的教育教学(以下称教学部分),另外一部分用来发展学生的特长(以下称特长部分)。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以往的教育教学内容太过繁多,学生学习时都是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是有了,而没有什么深度,则学后不久便遗忘干净,等于没学。进行问卷调查(以毕业了的成人为调查对象),得到的回答让体育工作者心寒,除了经常参与的球类运动之外就只剩跑步这个基本技能还能记得了,只有少部分人还能记得一点柔韧练习方式和几个武术动作,而这些仅存在于记忆之中,根本无法用于锻炼身体。这样的广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值得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与思考。
(二)课程计划中所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但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生都喜欢和热爱这种定性的教学编排,恰恰相反,学生大部分都不热衷,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练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如果硬性要求效果不是很好。《体育心理学》关于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说明: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体育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作用。
(三)长期观察发现,如果一个学生热爱某项运动并长期参与这项运动,虽然并没有更多的体能训练,但他的各项素质指标比同年龄其他同学都高。从每年的初三体育考试成绩来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同样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凡是经常参加篮球或足球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的考试成绩从整体上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而且是从综合素质来看,无论速度、耐力还是力量等都高出一筹。这是体育兴趣产生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产生的效能,是学生内化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在当前教学资源还不太平衡的情况下,如果按国家的课程计划来教学,那么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必然出现器材、场地严重短缺的现象,致使很多内容无法施教,甚至出现“放羊”课。从全国的角度着眼看,中小型城市的体育教育设施与场地条件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很多大纲内容只能理论上写入各种计划而不能付诸教学。那么换个思路,如果教学部分的内容由原来的两个减至一个,可以上的就上,上不起来的内容就不列入计划,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身体素质,有的放矢地进行体育教学,把剩余的时间用来发展特长,岂不是一举两得?
二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试行采用了把一节课45分钟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30分钟,用于正常教学。第二部分:15分钟,根据学生的爱好分组分项地练习。每节课都练习这个专项,这样可以缓解以上几个矛盾,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和参与性。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是机械性的,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兴趣都不太大,练习起来难免拖沓,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不好。现在在课堂内容中加设一个自主选择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值,使他们在练习时始终有一个渴望和期盼的心理,这种兴奋性可以影响到整节课的练习效果,也就是说不仅特长教学部分学生积极投入,这种心态也会迁移到前30分钟的正常教学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练习项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兴趣的,他们自然就主动地参与其中,这种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前30分钟的学习质量,在正常教学阶段也显得相当活跃。
(二)可以更好地安排年度计划及目标,使课时内容充实、实用。
改变教学方式后可以缩减教学内容,有些不必要学的就不学,没有条件学的就不设在年度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只有舍得放弃才能得到,博而不精、杂而不专不是体育练习的目的。这样精简后的内容更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开始学生因喜好而参与其中,而后在活动中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练习时间上也得到支持,兴趣会愈加浓厚,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一部分学生的兴趣会带动一部分没有选择目标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发挥小团体甚至团队力量,从而培养整个班级的体育学习兴趣,这在很多体育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的都是粗枝大叶,学习效果不高,学习的获得是博而不精,不久便会遗忘殆尽。而如果每节课都学、都练,学生的基础会更加扎实,经过三年的磨炼就会形成的成熟的动作技术,再加上又是其热爱的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将使他受益一生。
(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分组分项练习,切实可行地为高一级运动学校输送人才,在学生通过学练的过程中,可以更容易发现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和人才,通过选拔向上级输送。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此模式可以更好地协调练习密度、强度和自主练习等的矛盾。课程改革之前,课堂评价重点强调练习密度、强度,教学方法和各环节的衔接,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的一切练习都是安排好的,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改之后对之前的观点有所改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强度和密度。我通过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来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参与的同时保证了练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