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喜爱课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抗御能力;多元化;优化发展
一、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焕发“求知”光彩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点,关注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在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的懒惰问题,教师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回家的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实例,并融入学生每天回家的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吨、千克、克时,针对学生中的食物浪费现象,可通过积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意识的教育等。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焕发“好学”光彩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并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例如,麦当劳对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时,笔者就以肯德基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麦当劳餐厅里的学问》。教师一出示课题,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冲垮学生心理上的防线,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焕发“竞争”光彩
《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是怎样获得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这说明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即“从做中学”。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体验不仅是培养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有力保证。小学生具有好强、爱表现自己才能、爱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努力创造机会,保护和培养学生“我能行”的学习心理,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勇气,善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转化为更强的内在动力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一次数学课上笔者出示了一道题: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鸡和兔,共有100条腿,36个头,你知道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吗?在介绍了该题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鸡兔问题”之后,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发现。几分钟过后,有一位学生举手了,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给这群小动物喊口令‘鸡不动,兔子起立!’”顿时,教室里一片笑声,一阵活跃。待安静下来,这位学生继续说:“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72条腿(2×36)了,那么从少了的28条腿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兔子是28÷2=14只……”笔者问道:“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能告诉大家吗?”“我让兔子起立,实际上是将兔子的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鸡的腿一起计算,一部分单独计算,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学听后都鼓起了掌。笔者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有些学生干脆走下位开始大声争论……没过多久,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假设鸡有4条腿,那么鸡和兔一共有144条腿……也一样可以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数学课上多些开展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游戏活动是把双刃剑,组织得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组织得不好,往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中下生,让他们自暴自弃,失去斗志。教师在组织数学竞赛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难易结合。
四、关注评价维护心理的健康,焕发“理解”光彩
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敢表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总感到自己要受忽视而常有孤立之感;在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惟恐失败而百般推辞和躲避……由于他们经常自我否定,心里就形成了“我不好”“我不行”等自我否定意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利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全面地评价自己,使之培养起“别人行,我也行”等自我肯定的意识。
如在分组学习的时候,笔者尽可能多地把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分配在活跃积极的小组里,同时让小组成员根据各人的爱好与能力,主动分担组织角色,如主持人、汇报人、记录人……每人每次“轮流负责”,让每个都能体验参与的快乐感和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赏识别人,也学会了赏识自己,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合作意识。在一些游戏活动中,笔者特意请这些学生来当裁判,让他们在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发展乐观向上的精神。
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渗透的材料来,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每一节数学课上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出智慧的“光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抗御能力;多元化;优化发展
一、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焕发“求知”光彩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点,关注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在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的懒惰问题,教师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回家的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实例,并融入学生每天回家的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吨、千克、克时,针对学生中的食物浪费现象,可通过积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意识的教育等。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焕发“好学”光彩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并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例如,麦当劳对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时,笔者就以肯德基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麦当劳餐厅里的学问》。教师一出示课题,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冲垮学生心理上的防线,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焕发“竞争”光彩
《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是怎样获得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这说明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即“从做中学”。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体验不仅是培养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有力保证。小学生具有好强、爱表现自己才能、爱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努力创造机会,保护和培养学生“我能行”的学习心理,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勇气,善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转化为更强的内在动力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一次数学课上笔者出示了一道题: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鸡和兔,共有100条腿,36个头,你知道有多少只鸡和多少只兔吗?在介绍了该题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鸡兔问题”之后,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发现。几分钟过后,有一位学生举手了,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给这群小动物喊口令‘鸡不动,兔子起立!’”顿时,教室里一片笑声,一阵活跃。待安静下来,这位学生继续说:“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72条腿(2×36)了,那么从少了的28条腿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兔子是28÷2=14只……”笔者问道:“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能告诉大家吗?”“我让兔子起立,实际上是将兔子的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鸡的腿一起计算,一部分单独计算,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学听后都鼓起了掌。笔者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有些学生干脆走下位开始大声争论……没过多久,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假设鸡有4条腿,那么鸡和兔一共有144条腿……也一样可以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数学课上多些开展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游戏活动是把双刃剑,组织得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组织得不好,往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中下生,让他们自暴自弃,失去斗志。教师在组织数学竞赛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难易结合。
四、关注评价维护心理的健康,焕发“理解”光彩
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敢表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总感到自己要受忽视而常有孤立之感;在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惟恐失败而百般推辞和躲避……由于他们经常自我否定,心里就形成了“我不好”“我不行”等自我否定意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利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全面地评价自己,使之培养起“别人行,我也行”等自我肯定的意识。
如在分组学习的时候,笔者尽可能多地把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分配在活跃积极的小组里,同时让小组成员根据各人的爱好与能力,主动分担组织角色,如主持人、汇报人、记录人……每人每次“轮流负责”,让每个都能体验参与的快乐感和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赏识别人,也学会了赏识自己,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合作意识。在一些游戏活动中,笔者特意请这些学生来当裁判,让他们在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发展乐观向上的精神。
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渗透的材料来,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每一节数学课上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出智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