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适于初中生物学科的“问题—探究”模式。本文联系姜兴明、沈军等专家的讲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核心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探究实例 存在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创新教育。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要是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美国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独立探索的情景,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并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生物教师要认真挖掘和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一优势,努力开展创新教育。基于这些认识,我在近两年开始进行一种新的适于本学科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力争取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在平时教学、探讨实践、评估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教师或学生原有的知识为起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并最终通过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引发争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用设疑形式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多思,渐入探讨的佳境,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来创设。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2)提供需要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引发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老师可以介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又如“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学生熟悉的古谚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3)利用多媒体创造富有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与知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4)利用实物及模型。(5)利用生物科学史来创设。
2.确立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教师事先将问题写在胶片上,课上通过投影仪展现出来),这一过程只需一、两分钟即可完成,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上课心中有数,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后教师即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来熟悉问题,也可为后面的学习先创设问题情境。
3.讨论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形成奋发向上、虚心好学、团结协作的优良班集体。因此,要建立学习小组编排上做适当微调,尽可能将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人数为5—6人,将座位进行调整,每个小组确定一位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习小组间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探究,提出不同的观点。
4.评价质疑。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交互式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也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做出评价、总结后还可引出新的问题,设置悬念,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甚至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使他们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谈问题,谈建议等。通过自我评价,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进一步激起参与的积极性。
5.反馈训练。进一步检验学生课上所学内容,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探究实例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授课实例,并对按照两种教法的学生在两年后的学习情况做了调查。
1.实验课教学课例。在讲授“鱼的鳍有何作用”这些内容时,我在一个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而另外的班按照教师提出的顺题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完毕课后每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在第二天课上每组的同学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知识点,并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提出质疑,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2.在讲授种子结构时,我又安排一个班按照传统的利用挂图教学;另外的班则以“问题—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提前两天把菜豆、玉米种子浸软,课前发给学生。上课时,学生首先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对照课本观察实物,了解不同类型种子的结构及生长位置,并根据所观察到的两类种子总结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及区别。 两年后,我对两种教法下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本来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各方面没有什么差异的,但两年教学后,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在师生关系上也有了显著改善,成绩上也有显著提高,在操作能力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在实验研究结束后,我分别和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及教师进行座谈,大多数学生谈到了较以前相比,班里的学生之间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了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大家都能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学生彼此间相互理解,尊重宽容了许多。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也提到了班上的许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变化,班里的学习气氛更浓厚了。
四、得出结论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遵循了生物学乎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科学的,可行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它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
1.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想,提出问题;积极动手,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师生、生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激发思维、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改善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更和谐、更民主、更平等,彼此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学生不仅能独立探索,还能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成才。
3.此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和探索的心理,而且给他们创造了思考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存在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效果是显著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意识更强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了。由于教师不可能全都考虑到,给教师驾驭课堂加大了难度。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应对学生课堂上千奇百怪的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问题。有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创造能力,很高的热情。而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反而无所适从,活动能力较差。所以,学生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一部分情况,学生真正的能力差异与我们现有的评价方法有很大出入。因而,如何通过改进评价体系促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史根东.领航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7.6.
[3]生物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4][美]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刘俊琴.如何在生物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5.8.
[6]巩福利.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建构.北京教育,2006.2.
[7]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探究实例 存在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创新教育。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要是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美国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教师的作用是要设定一种学生独立探索的情景,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并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生物教师要认真挖掘和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一优势,努力开展创新教育。基于这些认识,我在近两年开始进行一种新的适于本学科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力争取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在平时教学、探讨实践、评估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教师或学生原有的知识为起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并最终通过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引发争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用设疑形式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多思,渐入探讨的佳境,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来创设。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2)提供需要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引发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老师可以介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又如“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学生熟悉的古谚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3)利用多媒体创造富有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与知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4)利用实物及模型。(5)利用生物科学史来创设。
2.确立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教师事先将问题写在胶片上,课上通过投影仪展现出来),这一过程只需一、两分钟即可完成,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上课心中有数,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后教师即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来熟悉问题,也可为后面的学习先创设问题情境。
3.讨论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形成奋发向上、虚心好学、团结协作的优良班集体。因此,要建立学习小组编排上做适当微调,尽可能将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人数为5—6人,将座位进行调整,每个小组确定一位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习小组间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探究,提出不同的观点。
4.评价质疑。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交互式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也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做出评价、总结后还可引出新的问题,设置悬念,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甚至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使他们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谈问题,谈建议等。通过自我评价,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进一步激起参与的积极性。
5.反馈训练。进一步检验学生课上所学内容,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探究实例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授课实例,并对按照两种教法的学生在两年后的学习情况做了调查。
1.实验课教学课例。在讲授“鱼的鳍有何作用”这些内容时,我在一个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而另外的班按照教师提出的顺题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完毕课后每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在第二天课上每组的同学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知识点,并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提出质疑,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2.在讲授种子结构时,我又安排一个班按照传统的利用挂图教学;另外的班则以“问题—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提前两天把菜豆、玉米种子浸软,课前发给学生。上课时,学生首先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对照课本观察实物,了解不同类型种子的结构及生长位置,并根据所观察到的两类种子总结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及区别。 两年后,我对两种教法下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本来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各方面没有什么差异的,但两年教学后,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在师生关系上也有了显著改善,成绩上也有显著提高,在操作能力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在实验研究结束后,我分别和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及教师进行座谈,大多数学生谈到了较以前相比,班里的学生之间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了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大家都能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学生彼此间相互理解,尊重宽容了许多。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也提到了班上的许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变化,班里的学习气氛更浓厚了。
四、得出结论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遵循了生物学乎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科学的,可行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它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
1.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想,提出问题;积极动手,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师生、生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激发思维、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改善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更和谐、更民主、更平等,彼此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学生不仅能独立探索,还能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成才。
3.此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和探索的心理,而且给他们创造了思考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存在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效果是显著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意识更强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了。由于教师不可能全都考虑到,给教师驾驭课堂加大了难度。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应对学生课堂上千奇百怪的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问题。有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创造能力,很高的热情。而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反而无所适从,活动能力较差。所以,学生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一部分情况,学生真正的能力差异与我们现有的评价方法有很大出入。因而,如何通过改进评价体系促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史根东.领航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7.6.
[3]生物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4][美]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刘俊琴.如何在生物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5.8.
[6]巩福利.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建构.北京教育,2006.2.
[7]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