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罗兰)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呢?
一、咀嚼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寻找读的最佳切入点,以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粤教版选修一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一句“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伫”字,在词中有何妙处?伫,有“久立”之意,与下文的“风细细”、“望极”及“无言谁会凭阑意”呼应。因为“风细”,才能“久立”,也因为“久立”,才会“望极(望到尽头)”,才有“无言谁会凭阑意”的失落与伤感。
又如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下片中“微冷”一词不仅与前面的“料峭”(形容微寒)和后文的“斜照”相呼应,而且也与词人旷达乐观的心态相一致。“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在作者看来,无论怎样的风雨严寒都不算什么了。
再看《红楼梦》第三回的两段文字:
(甲)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甲段文字中,写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出场,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用了“簇拥”一词;乙段文字写王熙凤的出场,“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用的却是“围拥”一词。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答案是否定的。“簇拥”指许多人或东西挨挨挤挤地拥在一起,既写出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在贾府中的地位,又表现出三姊妹与奶嬷嬷及丫鬟相处融洽的平和。而“围拥”有围绕或护卫之意,却无挨挨挤挤之意,突出了王熙凤作为贾家(荣国府)主要管家的尊宠地位与凛然威势。
二、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深入领会文本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魅力。
1.以问激疑。
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以问生疑,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如柳永的《蝶恋花》词,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之情。请问,本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经过反复讨论,终于有学生发现,“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让这疏懒狂放的心情喝醉,“疏狂”当指男性。下句“对酒当歌”一般也不会是女性。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对本词的语言和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学习柳永的《望海潮》词,提问:《望海潮》一词颇具豪放之风,体现在什么地方?学习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词,提问:李清照被代作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之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和思考,能更好的理解《望海潮》豪放词风的特点和《鹧鸪天·桂花》词中形象的内涵。
《望海潮》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十万人家”“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的夸张,“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颇具豪放之风。
《鹧鸪天·桂花》称赞桂花色淡味香、体性温雅,突出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内在之美。
2.纵横拓展。
横向拓展。在阅读教学中,选取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类比或对比,以拓宽阅读视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
如柳永《蝶恋花》词中,以“草色、残阳”等意象来表达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就补充其他诗人用“春草”“残阳”等意象来表达伤感、惆怅的心情的诗句以加深印象: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又如《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中《“殿上虎”刘安世》一文有“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一句。其中“却立”意为“退后一步站立”,学生只译为“站着”,漏掉了“却”。我说“却”字很重要,表明刘世安很懂礼貌。学古文,不只是学习文言字词,还要学习古人的文明礼仪和道德修养。这样讲文言翻译就有深度,多了一点文化价值。
再如《游褒禅山记》文中有“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之句。其中“阳”的意思是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讲课时结合地理知识,讲到我国处于东半球北部,而大多山脉和河流呈东西走向,太阳从我国的东南方升起,因此,山的南面和河流的北面首先受到太阳照射,故称为“阳”,而山的北面和河流的南岸一般要到中午以后才会受到阳光照射,故为“阴”。一边讲一边画出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阴阳”的含义。 开放的阅读课堂应当容纳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开启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有了补充和比较,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
纵向挖掘。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补充问题或相关背景资料来进一步挖掘文本主题,拓展教学空间。
柳永的《蝶恋花》词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意中人而“伫倚危楼”,“拟把疏狂图一醉”,“衣带渐宽”但“终不悔”。请设想一下:此后作者会怎样?是追寻意中人而去呢?还是终日以泪洗面伤心欲绝呢?还是把思念埋在心底,安心工作呢?如果你是柳永,你会怎样?
《段太尉轶事状》第六段写到焦令谌之“愧”,提问:焦令谌这样的贪酷之人还会羞愧吗?学生答:不会。我说:怎么不会?只要是人就会有羞愧。(不然,他还是人吗?)有愧是有人性的表现,从亚当夏娃懂得羞愧开始,便有了人类文明。焦令諶之“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学习《报任安书》(司马迁)时,不仅补充任安与司马迁、仲尼厄、孙子膑脚等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根据学生写作实际提出思考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你想要写怎样的文章?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深入思考,寻找答案。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切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有兴趣,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3.反弹琵琶。
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可“出奇”“制胜”,令人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学习柳永的《蝶恋花》词,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如果不是“伫倚危楼”,能“望极”吗?如果不是“风细细”,能“伫倚危楼”吗?如果不是“望极”,会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的景观吗?会有“无言谁会凭栏意”的伤感吗?
莫泊桑的《项链》中,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是玛蒂尔德的虚荣。但学生会有疑问:这不是她的自豪吗?
你认为是自豪,理由呢?
自豪感和虚荣心的区别:
自豪感是心灵的真实感受,它好比是一棵根植于内心的小树苗,只要用心培养,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虚荣心则是心灵的短暂满足,它如同美丽的冰雕,本质非常脆弱,还容易融化。
我们追求内心的满足,即:无论是高贵还是贫贱,也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内心都应有一种知足的感受——自豪感而不是虚荣心。这样,他在得志时就能够保持平和,在失意时也不会感到自己的可悲。
欲望产生了虚荣,智慧产生了自豪。
自豪通常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有关,而虚荣往往伴随着一个人外在的物质占有而产生。自豪是拥有一种内在的高度。
所以,一个自豪的人已经不需要再去追求虚荣,而一个追求虚荣的人,通常其自身并没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品质。
这个问题对高中生很难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反面着手,对马蒂尔德的心理进行分析。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的成功而陶醉是虚荣,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随遇而安。
三、注重课堂实效
注重课堂实效,警惕阅读教学的伪深度。
阅读教学的伪深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不顾学生实际,随意加深和拔高。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喜欢王维诗歌的大谈其空灵之美,深研佛理的则大讲其禅寂之趣,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忽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弄巧成拙。二是不顾文本实际。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阅读课要上成阅读课。如柳永《蝶恋花》词,应引导学生抓住细风、草色、烟光、残阳等意象具体感受其凄楚悲凉的气氛,体会词人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可有的课置语言品味于不顾,却大搞音乐欣赏,先放《长亭送别》,再放《远方》,先叫学生唱,再由老师唱,最后一起看视频,虽音色繁多,十分热闹,但因缺乏对词本身的语言和形象的品味与鉴赏,则华而不实,收效甚微。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阅读鉴赏教学中的一点肤浅体会。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咀嚼文本细节,需要激活学生思维,更要从学生认知和文本实际出发,注重课堂实效,切忌为深度而深度。当然,大道至简,阅读教学中似浅实深的情况也不少,此不赘述。
参考资料: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中国林业出版社)
曾庆甫,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呢?
一、咀嚼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寻找读的最佳切入点,以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粤教版选修一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一句“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伫”字,在词中有何妙处?伫,有“久立”之意,与下文的“风细细”、“望极”及“无言谁会凭阑意”呼应。因为“风细”,才能“久立”,也因为“久立”,才会“望极(望到尽头)”,才有“无言谁会凭阑意”的失落与伤感。
又如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下片中“微冷”一词不仅与前面的“料峭”(形容微寒)和后文的“斜照”相呼应,而且也与词人旷达乐观的心态相一致。“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在作者看来,无论怎样的风雨严寒都不算什么了。
再看《红楼梦》第三回的两段文字:
(甲)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甲段文字中,写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出场,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用了“簇拥”一词;乙段文字写王熙凤的出场,“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用的却是“围拥”一词。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答案是否定的。“簇拥”指许多人或东西挨挨挤挤地拥在一起,既写出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在贾府中的地位,又表现出三姊妹与奶嬷嬷及丫鬟相处融洽的平和。而“围拥”有围绕或护卫之意,却无挨挨挤挤之意,突出了王熙凤作为贾家(荣国府)主要管家的尊宠地位与凛然威势。
二、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深入领会文本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魅力。
1.以问激疑。
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以问生疑,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如柳永的《蝶恋花》词,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刻骨相思之情。请问,本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经过反复讨论,终于有学生发现,“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让这疏懒狂放的心情喝醉,“疏狂”当指男性。下句“对酒当歌”一般也不会是女性。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对本词的语言和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学习柳永的《望海潮》词,提问:《望海潮》一词颇具豪放之风,体现在什么地方?学习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词,提问:李清照被代作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之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和思考,能更好的理解《望海潮》豪放词风的特点和《鹧鸪天·桂花》词中形象的内涵。
《望海潮》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十万人家”“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的夸张,“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颇具豪放之风。
《鹧鸪天·桂花》称赞桂花色淡味香、体性温雅,突出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内在之美。
2.纵横拓展。
横向拓展。在阅读教学中,选取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类比或对比,以拓宽阅读视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
如柳永《蝶恋花》词中,以“草色、残阳”等意象来表达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就补充其他诗人用“春草”“残阳”等意象来表达伤感、惆怅的心情的诗句以加深印象: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又如《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中《“殿上虎”刘安世》一文有“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一句。其中“却立”意为“退后一步站立”,学生只译为“站着”,漏掉了“却”。我说“却”字很重要,表明刘世安很懂礼貌。学古文,不只是学习文言字词,还要学习古人的文明礼仪和道德修养。这样讲文言翻译就有深度,多了一点文化价值。
再如《游褒禅山记》文中有“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之句。其中“阳”的意思是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讲课时结合地理知识,讲到我国处于东半球北部,而大多山脉和河流呈东西走向,太阳从我国的东南方升起,因此,山的南面和河流的北面首先受到太阳照射,故称为“阳”,而山的北面和河流的南岸一般要到中午以后才会受到阳光照射,故为“阴”。一边讲一边画出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阴阳”的含义。 开放的阅读课堂应当容纳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开启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有了补充和比较,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
纵向挖掘。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补充问题或相关背景资料来进一步挖掘文本主题,拓展教学空间。
柳永的《蝶恋花》词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意中人而“伫倚危楼”,“拟把疏狂图一醉”,“衣带渐宽”但“终不悔”。请设想一下:此后作者会怎样?是追寻意中人而去呢?还是终日以泪洗面伤心欲绝呢?还是把思念埋在心底,安心工作呢?如果你是柳永,你会怎样?
《段太尉轶事状》第六段写到焦令谌之“愧”,提问:焦令谌这样的贪酷之人还会羞愧吗?学生答:不会。我说:怎么不会?只要是人就会有羞愧。(不然,他还是人吗?)有愧是有人性的表现,从亚当夏娃懂得羞愧开始,便有了人类文明。焦令諶之“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学习《报任安书》(司马迁)时,不仅补充任安与司马迁、仲尼厄、孙子膑脚等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根据学生写作实际提出思考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你想要写怎样的文章?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深入思考,寻找答案。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切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有兴趣,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3.反弹琵琶。
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可“出奇”“制胜”,令人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学习柳永的《蝶恋花》词,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如果不是“伫倚危楼”,能“望极”吗?如果不是“风细细”,能“伫倚危楼”吗?如果不是“望极”,会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的景观吗?会有“无言谁会凭栏意”的伤感吗?
莫泊桑的《项链》中,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是玛蒂尔德的虚荣。但学生会有疑问:这不是她的自豪吗?
你认为是自豪,理由呢?
自豪感和虚荣心的区别:
自豪感是心灵的真实感受,它好比是一棵根植于内心的小树苗,只要用心培养,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虚荣心则是心灵的短暂满足,它如同美丽的冰雕,本质非常脆弱,还容易融化。
我们追求内心的满足,即:无论是高贵还是贫贱,也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内心都应有一种知足的感受——自豪感而不是虚荣心。这样,他在得志时就能够保持平和,在失意时也不会感到自己的可悲。
欲望产生了虚荣,智慧产生了自豪。
自豪通常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有关,而虚荣往往伴随着一个人外在的物质占有而产生。自豪是拥有一种内在的高度。
所以,一个自豪的人已经不需要再去追求虚荣,而一个追求虚荣的人,通常其自身并没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品质。
这个问题对高中生很难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反面着手,对马蒂尔德的心理进行分析。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的成功而陶醉是虚荣,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随遇而安。
三、注重课堂实效
注重课堂实效,警惕阅读教学的伪深度。
阅读教学的伪深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不顾学生实际,随意加深和拔高。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喜欢王维诗歌的大谈其空灵之美,深研佛理的则大讲其禅寂之趣,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忽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弄巧成拙。二是不顾文本实际。语文姓“语”,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阅读课要上成阅读课。如柳永《蝶恋花》词,应引导学生抓住细风、草色、烟光、残阳等意象具体感受其凄楚悲凉的气氛,体会词人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可有的课置语言品味于不顾,却大搞音乐欣赏,先放《长亭送别》,再放《远方》,先叫学生唱,再由老师唱,最后一起看视频,虽音色繁多,十分热闹,但因缺乏对词本身的语言和形象的品味与鉴赏,则华而不实,收效甚微。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阅读鉴赏教学中的一点肤浅体会。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咀嚼文本细节,需要激活学生思维,更要从学生认知和文本实际出发,注重课堂实效,切忌为深度而深度。当然,大道至简,阅读教学中似浅实深的情况也不少,此不赘述。
参考资料: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中国林业出版社)
曾庆甫,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