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15日,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活动中,江苏教学名师秦峰执教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从文体的角度切入,抓住故事中的细节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表达,让我从记忆中浮现出“文本素读”的解读方法。
文本素读也称文本裸读,就是把要教学的内容看作陌生的文本,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不为任何已有的结论和框框约束,用陌生的阅读视角个性化地感受文本内容,合理地解读文本意义。
一、文体定位基于文本素读
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文本教学方案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文章章法的把握,常常先看教学参考资料,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或盲从他人对文本的理解,或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忽视了自己的素读感悟。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首先自己要深入阅读,从教学的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读出个性的理解,读出层次章法,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周国平先生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文体,无论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还是其他教师的解读,甚或教科书编者的意图,都把此文当作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此种说法无可非议。
秦峰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将文章的文体定位为用散文笔调来写的关于人生、关于哲学思考的议论性散文。这是秦老师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可以视作是他对文本的一种素读。
首先,从文章的内容看,文章概述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青年画家五个故事,五个事例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但都具有形象性,都紧扣人的高贵在于有高贵的灵魂、人们应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这一主题。其次,从文中渗透的情感看,作者对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是怀有敬佩与赞颂之情;叙说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故事,感动之中透露出浓浓的伤感,正如文中所述“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写青年画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使文章具有抒情性。再次,从文章的语言看,准确生动,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如阿基米德的“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的“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王尔德在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的回答是“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这些语言闪耀着哲理的火花,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从文本叙述故事的形象性、渗透情感的抒情性、语言蕴涵的哲理性等角度看,秦老师将文章视为议论性散文是颇有道理的。
二、教学设计依据文本素读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依据教者对文本的理解而确定。秦峰老师根据对文本素读的文体定位,从文体、题目的架构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上,秦老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观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紧接着,秦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标题进行推敲。让学生在“灵魂”的前后加一个词语,使意思变得更明确些。这样,教师将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向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研讨,学生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认识到人的高贵就在于人是有灵魂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教师巧妙地将自己的素读感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然后,秦老师带领学生研讨文中几个故事的逻辑顺序。认为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事例是说人要有思想、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高贵的灵魂可以通过才华体现出来;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说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性散文也有层递的结构,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作者的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紧扣议论性散文的结构层次进行教学。
秦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能力迁移”环节。介绍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学生在简要了解了屠呦呦的事迹后,为她写一段评价性的话。这一设计,紧扣议论性散文的章法特点——叙述完一个事例后,都有一段精要的评析。这既是对文章写法的总结,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源于文本素读
散文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所处时代、知识经验、阅历实践、素读感悟等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多角度、多侧面解读文本的内容,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应紧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首先,把握思想主旨,尊重文本的基本观点。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尊重作者创作的初衷。议论性散文往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关节,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
秦峰老师在“交流展示”环节让学生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几句话说说自己对于灵魂高贵的理解。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呈现形式用以指导学生学习:“(1)按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的格式来归纳事例。(2)依据事例片段的细节、结合作者的议论来思考高贵的灵魂的内涵。”在小组谈论、学生展示了本组学习成果之后,教师总结:“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紧接着,老师投影:“议论性散文的作者的观点、思想就渗透在文章所叙写的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思想。”加深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认同。
其次,体悟文本语言,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文本传递的思想感情是散文的灵魂和核心。而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就是文本的语言。 课堂上,秦峰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第四段的“平庸的背景下”“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动人的光彩”三个词组,让同学们阅读第五段,从中找到与这些词组对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师生一起体会“躲”“全神贯注”“不时”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绘少女读书的专注;“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比喻,展现出一幅圣洁的画面;可以看出那个少女对人生有纯正的追求,她的形象更是固守精神家园的代表,绽放着灵魂的高贵。而“闹哄哄”“嘈杂的人声”渲染少女读书的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少女的片段的详细描写体现了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要高度概括作为论据的事例,而是大胆运用细节描写。
第六段中作者用“默默无闻”“节衣缩食”“风尘仆仆”“流连忘返”等成语简述青年画家的事迹,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抒写作者心中的感动,对“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加以赞颂。
如果说在前三个事例中,作者的情感是出于对伟人名人的敬佩,那么“读书少女”“青年画家”的事例中不仅流露出作者的感动与赞颂,还有殷切的期冀,希望当今的人们应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作者的殷殷之情在形象的语言中流淌。
再次,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课堂上,秦峰老师提出:“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事情太小,不值得一提,你认为呢?”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说明高贵的灵魂不仅名人有,普通人也能高贵起来;灵魂的高贵不仅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体现,而且在人生中处处甚至小处都有体现。
在此基础上,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现象写的,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中所寄予的希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的优越,而淡化了灵魂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确实也应该对那些有着纯正追求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
课堂上,秦老师让学生针对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事迹写一段评论性的话,使学生深化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的认知,明确了作者提倡人们保持纯正精神追求的用意,希望同学们给自己的灵魂留出一块纯洁、净化的空间。因为有高贵的灵魂,才有高贵的世界。这给学生构筑了审美空间。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文本素读也称文本裸读,就是把要教学的内容看作陌生的文本,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不为任何已有的结论和框框约束,用陌生的阅读视角个性化地感受文本内容,合理地解读文本意义。
一、文体定位基于文本素读
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文本教学方案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文章章法的把握,常常先看教学参考资料,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或盲从他人对文本的理解,或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忽视了自己的素读感悟。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首先自己要深入阅读,从教学的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读出个性的理解,读出层次章法,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周国平先生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文体,无论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还是其他教师的解读,甚或教科书编者的意图,都把此文当作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此种说法无可非议。
秦峰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将文章的文体定位为用散文笔调来写的关于人生、关于哲学思考的议论性散文。这是秦老师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可以视作是他对文本的一种素读。
首先,从文章的内容看,文章概述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青年画家五个故事,五个事例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但都具有形象性,都紧扣人的高贵在于有高贵的灵魂、人们应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这一主题。其次,从文中渗透的情感看,作者对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是怀有敬佩与赞颂之情;叙说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故事,感动之中透露出浓浓的伤感,正如文中所述“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写青年画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使文章具有抒情性。再次,从文章的语言看,准确生动,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如阿基米德的“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的“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王尔德在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的回答是“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这些语言闪耀着哲理的火花,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从文本叙述故事的形象性、渗透情感的抒情性、语言蕴涵的哲理性等角度看,秦老师将文章视为议论性散文是颇有道理的。
二、教学设计依据文本素读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依据教者对文本的理解而确定。秦峰老师根据对文本素读的文体定位,从文体、题目的架构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上,秦老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观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紧接着,秦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标题进行推敲。让学生在“灵魂”的前后加一个词语,使意思变得更明确些。这样,教师将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向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研讨,学生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认识到人的高贵就在于人是有灵魂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教师巧妙地将自己的素读感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然后,秦老师带领学生研讨文中几个故事的逻辑顺序。认为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事例是说人要有思想、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高贵的灵魂可以通过才华体现出来;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说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性散文也有层递的结构,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作者的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紧扣议论性散文的结构层次进行教学。
秦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能力迁移”环节。介绍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学生在简要了解了屠呦呦的事迹后,为她写一段评价性的话。这一设计,紧扣议论性散文的章法特点——叙述完一个事例后,都有一段精要的评析。这既是对文章写法的总结,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源于文本素读
散文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所处时代、知识经验、阅历实践、素读感悟等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多角度、多侧面解读文本的内容,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应紧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首先,把握思想主旨,尊重文本的基本观点。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尊重作者创作的初衷。议论性散文往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关节,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
秦峰老师在“交流展示”环节让学生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几句话说说自己对于灵魂高贵的理解。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呈现形式用以指导学生学习:“(1)按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的格式来归纳事例。(2)依据事例片段的细节、结合作者的议论来思考高贵的灵魂的内涵。”在小组谈论、学生展示了本组学习成果之后,教师总结:“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紧接着,老师投影:“议论性散文的作者的观点、思想就渗透在文章所叙写的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思想。”加深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认同。
其次,体悟文本语言,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文本传递的思想感情是散文的灵魂和核心。而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就是文本的语言。 课堂上,秦峰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第四段的“平庸的背景下”“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动人的光彩”三个词组,让同学们阅读第五段,从中找到与这些词组对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师生一起体会“躲”“全神贯注”“不时”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绘少女读书的专注;“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比喻,展现出一幅圣洁的画面;可以看出那个少女对人生有纯正的追求,她的形象更是固守精神家园的代表,绽放着灵魂的高贵。而“闹哄哄”“嘈杂的人声”渲染少女读书的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少女的片段的详细描写体现了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要高度概括作为论据的事例,而是大胆运用细节描写。
第六段中作者用“默默无闻”“节衣缩食”“风尘仆仆”“流连忘返”等成语简述青年画家的事迹,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抒写作者心中的感动,对“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加以赞颂。
如果说在前三个事例中,作者的情感是出于对伟人名人的敬佩,那么“读书少女”“青年画家”的事例中不仅流露出作者的感动与赞颂,还有殷切的期冀,希望当今的人们应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作者的殷殷之情在形象的语言中流淌。
再次,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课堂上,秦峰老师提出:“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事情太小,不值得一提,你认为呢?”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说明高贵的灵魂不仅名人有,普通人也能高贵起来;灵魂的高贵不仅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体现,而且在人生中处处甚至小处都有体现。
在此基础上,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现象写的,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中所寄予的希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的优越,而淡化了灵魂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确实也应该对那些有着纯正追求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
课堂上,秦老师让学生针对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事迹写一段评论性的话,使学生深化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的认知,明确了作者提倡人们保持纯正精神追求的用意,希望同学们给自己的灵魂留出一块纯洁、净化的空间。因为有高贵的灵魂,才有高贵的世界。这给学生构筑了审美空间。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