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素读与课堂导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15日,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活动中,江苏教学名师秦峰执教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从文体的角度切入,抓住故事中的细节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表达,让我从记忆中浮现出“文本素读”的解读方法。
  文本素读也称文本裸读,就是把要教学的内容看作陌生的文本,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不为任何已有的结论和框框约束,用陌生的阅读视角个性化地感受文本内容,合理地解读文本意义。
  一、文体定位基于文本素读
  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文本教学方案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文章章法的把握,常常先看教学参考资料,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或盲从他人对文本的理解,或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忽视了自己的素读感悟。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首先自己要深入阅读,从教学的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读出个性的理解,读出层次章法,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周国平先生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的文体,无论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还是其他教师的解读,甚或教科书编者的意图,都把此文当作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此种说法无可非议。
  秦峰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将文章的文体定位为用散文笔调来写的关于人生、关于哲学思考的议论性散文。这是秦老师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可以视作是他对文本的一种素读。
  首先,从文章的内容看,文章概述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青年画家五个故事,五个事例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但都具有形象性,都紧扣人的高贵在于有高贵的灵魂、人们应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这一主题。其次,从文中渗透的情感看,作者对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是怀有敬佩与赞颂之情;叙说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故事,感动之中透露出浓浓的伤感,正如文中所述“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写青年画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使文章具有抒情性。再次,从文章的语言看,准确生动,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如阿基米德的“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的“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王尔德在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的回答是“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这些语言闪耀着哲理的火花,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从文本叙述故事的形象性、渗透情感的抒情性、语言蕴涵的哲理性等角度看,秦老师将文章视为议论性散文是颇有道理的。
  二、教学设计依据文本素读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依据教者对文本的理解而确定。秦峰老师根据对文本素读的文体定位,从文体、题目的架构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上,秦老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观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紧接着,秦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标题进行推敲。让学生在“灵魂”的前后加一个词语,使意思变得更明确些。这样,教师将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向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研讨,学生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认识到人的高贵就在于人是有灵魂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教师巧妙地将自己的素读感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然后,秦老师带领学生研讨文中几个故事的逻辑顺序。认为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的事例是说人要有思想、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高贵的灵魂可以通过才华体现出来;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说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性散文也有层递的结构,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作者的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紧扣议论性散文的结构层次进行教学。
  秦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能力迁移”环节。介绍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学生在简要了解了屠呦呦的事迹后,为她写一段评价性的话。这一设计,紧扣议论性散文的章法特点——叙述完一个事例后,都有一段精要的评析。这既是对文章写法的总结,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源于文本素读
  散文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所处时代、知识经验、阅历实践、素读感悟等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多角度、多侧面解读文本的内容,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应紧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首先,把握思想主旨,尊重文本的基本观点。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尊重作者创作的初衷。议论性散文往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关节,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
  秦峰老师在“交流展示”环节让学生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几句话说说自己对于灵魂高贵的理解。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呈现形式用以指导学生学习:“(1)按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的格式来归纳事例。(2)依据事例片段的细节、结合作者的议论来思考高贵的灵魂的内涵。”在小组谈论、学生展示了本组学习成果之后,教师总结:“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紧接着,老师投影:“议论性散文的作者的观点、思想就渗透在文章所叙写的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思想。”加深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认同。
  其次,体悟文本语言,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文本传递的思想感情是散文的灵魂和核心。而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就是文本的语言。   课堂上,秦峰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第四段的“平庸的背景下”“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动人的光彩”三个词组,让同学们阅读第五段,从中找到与这些词组对应的句子并进行赏析。师生一起体会“躲”“全神贯注”“不时”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绘少女读书的专注;“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比喻,展现出一幅圣洁的画面;可以看出那个少女对人生有纯正的追求,她的形象更是固守精神家园的代表,绽放着灵魂的高贵。而“闹哄哄”“嘈杂的人声”渲染少女读书的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少女的片段的详细描写体现了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要高度概括作为论据的事例,而是大胆运用细节描写。
  第六段中作者用“默默无闻”“节衣缩食”“风尘仆仆”“流连忘返”等成语简述青年画家的事迹,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抒写作者心中的感动,对“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加以赞颂。
  如果说在前三个事例中,作者的情感是出于对伟人名人的敬佩,那么“读书少女”“青年画家”的事例中不仅流露出作者的感动与赞颂,还有殷切的期冀,希望当今的人们应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作者的殷殷之情在形象的语言中流淌。
  再次,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课堂上,秦峰老师提出:“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事情太小,不值得一提,你认为呢?”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说明高贵的灵魂不仅名人有,普通人也能高贵起来;灵魂的高贵不仅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体现,而且在人生中处处甚至小处都有体现。
  在此基础上,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现象写的,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中所寄予的希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的优越,而淡化了灵魂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确实也应该对那些有着纯正追求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
  课堂上,秦老师让学生针对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事迹写一段评论性的话,使学生深化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的认知,明确了作者提倡人们保持纯正精神追求的用意,希望同学们给自己的灵魂留出一块纯洁、净化的空间。因为有高贵的灵魂,才有高贵的世界。这给学生构筑了审美空间。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润物”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名句“润物无声”,在此指语文教育的效用、文学教育及其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等。语文教育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潜移默化、逐渐体现的。  “中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发展应试技巧的课程,不是一门仅仅作用于中学阶段的课程,而是为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密切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的倾听和素养、感情和激情、教学情境等都在语文教育中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新概念”的命题和作文里头呈现出这么一种趋势:过于求新,求怪,求另类。评委曹文轩先生则说,这些年看了太多的少年文字,十有八九是一副看破红尘要自绝于世界的“清冷模样”,不再纯真、温馨、崇高、美感、庄重、雅致、真诚、阳光,剩下的就只有一片阴霾与心灰意冷……  他们所说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但是言为心声,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学生作文,尤其是自由作文集中体现了学生对
自2005年9月开始,我在深圳提出了“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逐渐被语文同行所认同。这一教学理念,是指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其基本做法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为手段,以指导读书探究为抓手。这一教学理念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实施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怎样在教学
在任何一个环境里,人们要是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思考和理解,就会豁然开朗,而执迷其中,心会变得狭隘。所以当好旁观者,是角度也是心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很容易陷入自编自演的“独角戏”中。虽然感觉每次课前准备充足,上课时也认真到位,但在教学效果上始终缺乏成就感。这些苦恼,往往让我们彷徨而不知所措。假如我们跳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做自己的“旁观者”,去审视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呢?    一 要有冷静的双眼和
“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古人读书之法,非常重视反复、体悟与生成。在反复的阅读中。无限接近文章之要义,在一次次的体验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构建自我的情感思想维度。语文教学依托的载体是古今中外经典的作品。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一次性阅读”,走的是“单行道”。学习过的文章,就成了旧日“风景”。语文教学永远是“新”文章的天下。“一次性阅
随手翻开一本《读者》(2013年第17期),随处可见这样的标题,“在心里点一盏小灯”“光阴的故事里,你是最刻骨的那一篇”“喜宴的江湖”,作者有意把两个不相干的词语糅合在一起,让灯“在心上点亮”,让人“成为岁月中的一篇故事”,让“江湖的是是非非进入宴请之中”,既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创设了一种阅读体验,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叫做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在遵从语言运用规律的情况下,为
在议论文写作中,部分学生缺乏素材,即使占有素材,也不知道怎样恰当运用;确立了中心论点却不知如何设置分论点;分析论据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思考片面,缺乏辩证等。因此,如何高效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议论文写作高效训练的策略探索。   一.范文引路   元朝教育家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指出:“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
邢福义,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终身任职。现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著作三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外,还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多个高级别奖项。    问者:邢老师,您好!我叫王耿,是华师文学
阅读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确实是一种煎熬。上飞机前,在选择带什么材料来打发那段无聊漫长的时间时,我们知道这一点;当面对书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材料时,我们同样了解这一点。但当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我们有时也许就忘记了,而且也想不到对阅读材料是否感兴趣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成败。  人们容易把兴趣当作一种特殊嗜好,认为这种嗜好会激发更多的注意力,使人对所阅读的材料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有人就会做如下假设:如果能触
程红兵先生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报告中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可见,语文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对于文言文经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感悟,又必须以把握其“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