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该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本文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结合体育教育实践,探究初中体育教育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体育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备受社会关注。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最高。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校园欺凌行为上有特殊的作用。
一、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社会方面,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各种不良信息,包括欺凌事件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学生容易在网络上获取这类不良信息,并加以效仿。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学校方面,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普遍重视提高学生升学率,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近年来,随着校园欺凌现象愈加频繁,各级部门(包括学校)已出台相应预防和处理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学校缺少有效的处罚和教育矫治手段。
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在初中阶段教育孩子时,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缺少对其情感关注,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给予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指导。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容易有样学样。
个人方面,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易波动,身心都面临巨大的改变,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同时对于法律法规也欠缺了解。
二、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作用
初中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加强校园欺凌监测、明确行为准则、制定奖惩措施、开设相关课程等方面,对预防校园欺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校园欺凌行为中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构成。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三个维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学校开展好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预防能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预防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分组教学,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初中校园欺凌班级内部主要表现为同班同学怂恿同伴孤立、辱骂某一学生,或是同学间发生摩擦后一方集结数人殴打另一方,基本上是以多欺少。当班级与学校让学生有归属感,同学之间有爱互助,让潜在的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感受到正义的行为会被支持时,欺凌发生率就会下降,敢于制止欺凌行为的机率会上升。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体育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几乎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都可以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例如技巧类技能授课时,教师应对各小组强调相互保护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中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跳绳项目教学时多穿插集体跳长绳游戏,能使同伴之间的配合默契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另外,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课堂中应用帮扶式教学更优于分层教学。教师在分组时将学优生与学困生相结合,指导学优生帮扶学困生,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增进同学间的友情,从而使班级形成高度的凝聚力,极大程度的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以疏替堵”,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沾染上不良嗜好。上网成瘾长期上网吧、或因家庭因素经常去酒吧等行为,容易使学生结交到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校园欺凌中的勒索及斗殴现象多起因于此。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篮球等球类项目技术动作繁多,战术形式多樣,教学时应当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以上的连续学习、巩固及实践应用,使学生全面掌握其理论知识及技战术体系,培养学生球类项目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学校层面上,为学生创造体育运动的时间与空间。首先,合理科学设计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课间开展的各项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提供跳绳、球类项目等活动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而不只是进行枯燥单调的跑操或广播操。其次,学校应当根据场地师资的特点,每周开展不少于两次的体育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爱好的项目当中。最后,学校应当多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利用“以疏替堵”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运动场,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培养规则意识,树立良好体育品德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缺乏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容易意气用事。学校每年可开展多次运动会,包括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最大化地让学生全员参与。利用校园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组织体育竞赛时,体育教师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赛前向学生详细解读竞赛规则,使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2)竞赛中判罚公正严明,使学生切身体会规则的权威性。(3)赛后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善于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每一次成功举办校园运动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正面的影响,树立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结论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成因复杂,该行为一旦发生,对个人与社会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校园欺凌与其事后补救,不如防患于未然。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策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徤康行为与良好的体育品德,从而在源头减少、杜绝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茹,王宏伟,李伟民,星一.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1):76-80.
[2]尹志华.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14-16.
[3]石磊,任正君,钟秀莲.初中体育与健康对预防校园欺凌的特殊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449):95-96.
[4]刘月振.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学校体育干预模式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20.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体育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备受社会关注。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最高。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校园欺凌行为上有特殊的作用。
一、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社会方面,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各种不良信息,包括欺凌事件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学生容易在网络上获取这类不良信息,并加以效仿。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学校方面,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普遍重视提高学生升学率,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近年来,随着校园欺凌现象愈加频繁,各级部门(包括学校)已出台相应预防和处理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学校缺少有效的处罚和教育矫治手段。
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在初中阶段教育孩子时,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缺少对其情感关注,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给予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指导。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容易有样学样。
个人方面,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易波动,身心都面临巨大的改变,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同时对于法律法规也欠缺了解。
二、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作用
初中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加强校园欺凌监测、明确行为准则、制定奖惩措施、开设相关课程等方面,对预防校园欺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校园欺凌行为中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构成。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三个维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学校开展好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预防能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预防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分组教学,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初中校园欺凌班级内部主要表现为同班同学怂恿同伴孤立、辱骂某一学生,或是同学间发生摩擦后一方集结数人殴打另一方,基本上是以多欺少。当班级与学校让学生有归属感,同学之间有爱互助,让潜在的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感受到正义的行为会被支持时,欺凌发生率就会下降,敢于制止欺凌行为的机率会上升。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体育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几乎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都可以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例如技巧类技能授课时,教师应对各小组强调相互保护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中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跳绳项目教学时多穿插集体跳长绳游戏,能使同伴之间的配合默契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另外,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课堂中应用帮扶式教学更优于分层教学。教师在分组时将学优生与学困生相结合,指导学优生帮扶学困生,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增进同学间的友情,从而使班级形成高度的凝聚力,极大程度的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以疏替堵”,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沾染上不良嗜好。上网成瘾长期上网吧、或因家庭因素经常去酒吧等行为,容易使学生结交到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校园欺凌中的勒索及斗殴现象多起因于此。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篮球等球类项目技术动作繁多,战术形式多樣,教学时应当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以上的连续学习、巩固及实践应用,使学生全面掌握其理论知识及技战术体系,培养学生球类项目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学校层面上,为学生创造体育运动的时间与空间。首先,合理科学设计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课间开展的各项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提供跳绳、球类项目等活动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而不只是进行枯燥单调的跑操或广播操。其次,学校应当根据场地师资的特点,每周开展不少于两次的体育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爱好的项目当中。最后,学校应当多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利用“以疏替堵”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运动场,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培养规则意识,树立良好体育品德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缺乏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容易意气用事。学校每年可开展多次运动会,包括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最大化地让学生全员参与。利用校园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组织体育竞赛时,体育教师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赛前向学生详细解读竞赛规则,使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2)竞赛中判罚公正严明,使学生切身体会规则的权威性。(3)赛后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善于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每一次成功举办校园运动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正面的影响,树立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结论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成因复杂,该行为一旦发生,对个人与社会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校园欺凌与其事后补救,不如防患于未然。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策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徤康行为与良好的体育品德,从而在源头减少、杜绝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茹,王宏伟,李伟民,星一.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1):76-80.
[2]尹志华.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14-16.
[3]石磊,任正君,钟秀莲.初中体育与健康对预防校园欺凌的特殊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449):95-96.
[4]刘月振.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学校体育干预模式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