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始人,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人,斯密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初步定义:“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由于社会中的分工不同,人们相互换取劳动成果,可以看作是对其各自劳动的交换。“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得或支配的劳动量 ,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所以,一般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两小时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小时劳动的生产物 ,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的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所以,“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的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小时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的生产物”。
在土地私有制出现前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人们通过劳动来生产产品,并且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都归劳动者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生产产品并占有产品,所以消耗掉的劳动量就等于购买到的劳动量。这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因此,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和资本的形成,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价值不再等于商品价值,变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即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之间的交换,已经不再是等价交换规律了,这违背了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论定。价值交换规律同资本与雇佣劳动相互交换之间的矛盾,是斯密的一伟大发现。但斯密随后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资本所购得或支配的劳动决定,这反映了他二重性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理解方法不仅安然并存在斯密的著作中,而且相互交错,不断自相矛盾。他发现资本主义下的矛盾,但由于社会时代背景及阶级立场的局限性,矛盾的解决却只能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或者说马克思来完成了。
劳动价值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时,李嘉图对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统一的,”物品的效用虽不能用以衡量其交换价值,但却是交换价值所不可缺少的。某一物品,不管它如何稀缺,也不管生产它时消耗了多少劳动量,如果其毫无用途,即不能满足人们的任何需求 ,那么最终它都不会具有任何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其资源或商品的稀缺性;二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但衡量价值的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手工业时期,影响商品相对价值涨落主要是生产必要劳动量。自工业革命开始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中固定资本不断增加,商品相对价值量还会受都到利润、劳动价值的影响。
在对工资进行理论分析时,李嘉图已然把劳动看作了特殊的商品,认为劳动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劳动者维生所需的必要花费。劳动的自然价格受控于几种主要商品;劳动的市场价格受控于劳动的供求关系。劳动需求大于供给时,它的市场价格就昂贵;劳动供给大于需求时,它的市场价格就便宜。虽然劳动的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有时会有背离,但是他与所有商品一样符合价格规律。假设单位货币的价值不变,则影响工资涨跌的有两个,即劳动的供求关系及商品的市场价格。李嘉图认为,“如同所有的契约一样,工资应当由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决定,而不得受立法机关的控制。”
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润》中他写道:“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假设不考虑地租的话,商品的价值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资本的利润和劳动工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上涨,工资也随之提高,利润必然会降低。即使其他一些商品的价格都有所提高,利润也仍然会降低。利润的不均常使资本从一种低利润行业转移到另一种高利润行业。“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中,耕种不纳租土地或者使用不纳租资本进行生产适度需要必要劳动者,给必要的劳动者提供一定量的必需品所需的劳动量,这是决定利润高低的必然因素。利润的高低由工资决定,工资的高低由必需品价格的涨落决定,必需品的价格又主要由食物价格的高低决定。利润的自然趋势是下降的,这是一个法则。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财富也逐渐增长,所需的食物量也越来越大,而获取必要的食物量必然要耗费越来越多的劳动。”
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的积极拥护者。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有“某种具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这种优势还相当可观”,那么,“各国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它的劳动资源,生产这种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用于相互交换,各国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按照常理,各个国家杜会把自己的资本和劳动投放在对本国最有利的行业上。这样,个体对利益的追求就会很好地和整体的幸福结合在一起。鼓励勤勉、奖励娴熟且最有效的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特殊条件,这些做法是劳动的分配方法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极致。而且增加生产总额会使所有人都得到益处,并且用利害关系和相互交往的共同纽带可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基于这样的共同利益,葡萄酒要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物要在美国和波兰种植,贵金属制品及其他商品要在英国制造,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在价值理论上面临着两大矛盾:“一即劳动与资本交换同价值规律的矛盾;二即在资本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时,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导致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破产,并被庸俗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重性人手,最先揭示了商品的内部矛盾,即阐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这其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一切矛盾的根源。价值、使用价值和其物质承担者价格的区分,形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式学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科学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次,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2)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处于基础的的地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成为商品。(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马克思首先指出,“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4)交换过程。商品所有者若想要使自己的商品交换出去,就必须使自己的商品同任何别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商品作为价值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随着交换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使用价值和价值内部的对立需要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5)何为商品拜物教?“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指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是物质的自然属性,把商品价值所体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因而就把商品神秘化了。”
综上所述,马克思价值形式学说的创立,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派由于混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所遇到的理论困境。从历史和逻辑上阐明了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科学的说明了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贯彻到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斯密认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由于社会中的分工不同,人们相互换取劳动成果,可以看作是对其各自劳动的交换。“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得或支配的劳动量 ,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所以,一般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两小时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小时劳动的生产物 ,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的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所以,“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的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小时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的生产物”。
在土地私有制出现前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人们通过劳动来生产产品,并且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都归劳动者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生产产品并占有产品,所以消耗掉的劳动量就等于购买到的劳动量。这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因此,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和资本的形成,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价值不再等于商品价值,变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即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之间的交换,已经不再是等价交换规律了,这违背了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论定。价值交换规律同资本与雇佣劳动相互交换之间的矛盾,是斯密的一伟大发现。但斯密随后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资本所购得或支配的劳动决定,这反映了他二重性的研究方法。这两种理解方法不仅安然并存在斯密的著作中,而且相互交错,不断自相矛盾。他发现资本主义下的矛盾,但由于社会时代背景及阶级立场的局限性,矛盾的解决却只能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或者说马克思来完成了。
劳动价值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时,李嘉图对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统一的,”物品的效用虽不能用以衡量其交换价值,但却是交换价值所不可缺少的。某一物品,不管它如何稀缺,也不管生产它时消耗了多少劳动量,如果其毫无用途,即不能满足人们的任何需求 ,那么最终它都不会具有任何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其资源或商品的稀缺性;二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但衡量价值的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手工业时期,影响商品相对价值涨落主要是生产必要劳动量。自工业革命开始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中固定资本不断增加,商品相对价值量还会受都到利润、劳动价值的影响。
在对工资进行理论分析时,李嘉图已然把劳动看作了特殊的商品,认为劳动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劳动者维生所需的必要花费。劳动的自然价格受控于几种主要商品;劳动的市场价格受控于劳动的供求关系。劳动需求大于供给时,它的市场价格就昂贵;劳动供给大于需求时,它的市场价格就便宜。虽然劳动的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有时会有背离,但是他与所有商品一样符合价格规律。假设单位货币的价值不变,则影响工资涨跌的有两个,即劳动的供求关系及商品的市场价格。李嘉图认为,“如同所有的契约一样,工资应当由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决定,而不得受立法机关的控制。”
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润》中他写道:“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假设不考虑地租的话,商品的价值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资本的利润和劳动工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上涨,工资也随之提高,利润必然会降低。即使其他一些商品的价格都有所提高,利润也仍然会降低。利润的不均常使资本从一种低利润行业转移到另一种高利润行业。“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中,耕种不纳租土地或者使用不纳租资本进行生产适度需要必要劳动者,给必要的劳动者提供一定量的必需品所需的劳动量,这是决定利润高低的必然因素。利润的高低由工资决定,工资的高低由必需品价格的涨落决定,必需品的价格又主要由食物价格的高低决定。利润的自然趋势是下降的,这是一个法则。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财富也逐渐增长,所需的食物量也越来越大,而获取必要的食物量必然要耗费越来越多的劳动。”
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的积极拥护者。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有“某种具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这种优势还相当可观”,那么,“各国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它的劳动资源,生产这种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用于相互交换,各国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按照常理,各个国家杜会把自己的资本和劳动投放在对本国最有利的行业上。这样,个体对利益的追求就会很好地和整体的幸福结合在一起。鼓励勤勉、奖励娴熟且最有效的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特殊条件,这些做法是劳动的分配方法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极致。而且增加生产总额会使所有人都得到益处,并且用利害关系和相互交往的共同纽带可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基于这样的共同利益,葡萄酒要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物要在美国和波兰种植,贵金属制品及其他商品要在英国制造,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在价值理论上面临着两大矛盾:“一即劳动与资本交换同价值规律的矛盾;二即在资本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时,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导致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破产,并被庸俗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重性人手,最先揭示了商品的内部矛盾,即阐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这其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一切矛盾的根源。价值、使用价值和其物质承担者价格的区分,形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式学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科学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次,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2)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处于基础的的地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成为商品。(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马克思首先指出,“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4)交换过程。商品所有者若想要使自己的商品交换出去,就必须使自己的商品同任何别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商品作为价值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随着交换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使用价值和价值内部的对立需要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5)何为商品拜物教?“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指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是物质的自然属性,把商品价值所体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因而就把商品神秘化了。”
综上所述,马克思价值形式学说的创立,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派由于混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所遇到的理论困境。从历史和逻辑上阐明了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科学的说明了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贯彻到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