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玉璜的形制、纹饰与雕琢工艺技法,直接从战国同类器中沿袭、衍变而出,两者前承后续关系明晰而共性颇多,因故研究者论及古代玉璜发展演变史多将其归入一个大类并说。汉代玉璜的特征及其兴衰演变轨迹,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叙述。西汉早期的玉璜,出土数量多、形制庞杂、制作精细,与战国中晚期玉璜的形构、图式、工艺特征十分接近,许多标本与战国同类器完全雷同。约从西汉中期武帝前后开始,玉璜的发展开始进入鼎盛期,其形制、纹饰、制作工艺较前有了较大区别并渐趋形成自己的时代风格。西汉晚期至东汉一代,玉璜数量急剧减少、雕琢工艺水平下降,由此步入一个制作、流播的日渐衰微期。
西汉早期玉璜
目前见于著录的西汉早期玉璜出土器,主要发现于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其中以江苏徐州地区出土标本最为丰富。徐州后楼山汉墓出土的两件玉璜,是目前已公布材料中所能够见到的年代最早的西汉玉璜。徐州子房山汉墓出土的两件玉璜,体扁平弧状,一件为镂空双首合体龙形(图1),龙首侧视回望,以细阴刻线雕琢目、耳、角、须发等,龙身以细阴刻线雕琢成卷云纹状装饰。另一件为出廓式双首合体龙形璜(图2),龙嘴微张,上吻宽大,下吻略小而末端尖细,杏仁眼,短耳后竖,耳后有鬓毛,颌下有须。龙体器表以细阴线雕琢菱形网格纹、浅浮雕谷纹,弧背两端上部外缘出廓雕琢左右对称的两回首行走的螭龙。以上两件玉璜亦属西汉早期器,但出现的年代约略晚于后楼山汉墓出土器。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璜97件,是目前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玉璜数量最多的一例,这批材料出土时位置虽被扰动、分布散乱无法全部复原,但可以推定应多系玉组佩中的残存器。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形制多样、种类繁杂,按其形构、纹饰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作六类:一、谷纹玉璜(图3):体扁平弧状,两端平齐,表面雕琢谷纹,外缘有规整扉牙。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二、蒲纹玉璜:形制与前类谷纹璜同,器表雕琢精整的规则蒲纹。三、龙纹玉璜(图4):体扁平弧状,两端平齐,表面雕琢谷纹,外缘有规整扉牙。器表两面浅浮雕二十条龙纹,左右对称分布各十条。龙纹卷曲连环,巨口獠牙,圆眼长耳,有翼。四、双首连体龙形勾连云纹玉璜(《考古》1998年第三期P5图八):体扁平弧形,两端对称透雕龙首,龙口微张,上吻宽大,向前端渐收窄细而末端上卷,下吻窄细,杏仁眼,短耳后竖末端上卷,耳下有鬓毛,颌下有须,璜体雕琢规则的细密勾连云纹。五、出廓式涡纹玉璜(图5):体扁平,半璧形,外缘有扉牙。器表饰谷纹,有凹弦纹边阑。弧背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左右对称的两凤鸟,弧腹缘部内侧出廓镂雕舒卷流畅的对称几何云纹。六、出廓式素面玉璜:体扁平弧状,素面,中间略窄,两端稍宽,弧腹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左右对称的两动物纹样,仅残存尾部。
除上述徐州地区出土玉璜外,其他地区此类器的典型标本见于湖北荆州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西汉早期双首合体龙形谷纹玉璜(图6),龙嘴微张,椭圆形目,小耳后竖,上吻长而宽大,末端上卷,下吻短粗。其形构与后楼山出土器基本类似,但龙首的五官轮廓、璜身谷纹雕琢等粗约省隐,风格特征与徐州玉璜明显有异。安徽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有一件双首合体龙形勾连谷纹玉璜(图7),形构与后楼山汉墓玉璜类同,与狮子山汉墓出土玉璜则完全雷同。
另一颇受藏家研究者关注的现象是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璜的年代问题,该墓下葬的年代虽然约略在武帝前期,属于西汉早期稍后、中期前段,但其玉璜的形制、纹饰却多具有战国至西汉早期玉器的典型风格特征。该墓共出土玉璜33件,形制、纹饰、雕琢技法复杂多变,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一、通体镂空式玉璜(图8):体扁平弧状,两端镂空成龙首形,躯体简化呈卷云纹,略显浮雕状。另一件透雕四龙,两侧的两龙,首朝外,卷身如“S”形,中间的二龙相互缠绕。表面细刻模糊线纹。二、出廓式双首龙形蒲纹玉璜(图9):体扁平半环形,两端以凸起的棱线勾勒出龙首轮廓,龙口微张,上吻宽大前伸,下吻略窄,末端渐内卷呈舌状,杏仁眼,短耳后竖,颌下有须,璜身双面饰蒲纹,弧背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变体卷云纹,顶部尖凸如冠,钻一小孔。弧腹缘部外侧对称镂雕一组回首凤鸟。三、双首合体龙形谷纹玉璜(珩)(图10):体扁,半环状,两端对称雕琢简化龙首形,龙椭圆形目,小耳后竖,鳃外缘有弧状绞丝弦纹将头与躯体隔开,璜体浅浮雕谷纹,有凸弦纹边阑。四、双首合体龙形龙纹玉璜(图11):扁平体,短弧状,两端以龙首形构外廓雕琢有浅短方折型扉牙,龙首嘴微张,上下吻宽厚基本雷同,椭圆眼,卷鼻,短耳后竖,耳下置一组短斜阴刻线构成的短棒状纹。龙身饰简化成大“S”形的宽大龙首纹,间填衬细阴刻线卷云纹、网格纹等。五、谷纹玉璜(珩):体扁平,呈三分之一圆形,器表雕琢谷纹,有阴刻线边阑。六、涡纹玉璜(珩):体扁平,短宽弧形,器表雕琢细阴线刻涡纹,两端外缘饰方折型扉牙,一角残缺。上述几类玉璜与战国中晚期标本形构、纹饰特征类同,而与其他地区西汉中期玉璜风格明显有异。研究者一般认为此类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南越国偏居远离中原地区的南部边陲、与西汉王朝往来也不密切,因而在服饰器用等方面还保留了中原地区较早时期的文化面貌的原因造成的。
由上述例证可以看出,西汉早期玉璜形制、纹饰复杂多变,除双首合体龙形璜、谷纹璜仍十分流行外,涡纹璜、蒲纹璜、勾连云纹璜、阴线刻龙纹璜、素面璜、出廓式璜、镂空式璜等均有出现。这些玉璜的器形、图式多数与战国中晚期璜几乎没有区别,其雕琢工艺繁缛精细的风格亦是战国玉璜直接延续下来的特征,只有少数出土器标本的图式与前代玉璜不同(图1、5),由此表明西汉早期玉璜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大体上属于对前代同类器的直接承袭而缺少变革、创新的阶段。
(未完待续)(责编:蔚蔚)
西汉早期玉璜
目前见于著录的西汉早期玉璜出土器,主要发现于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其中以江苏徐州地区出土标本最为丰富。徐州后楼山汉墓出土的两件玉璜,是目前已公布材料中所能够见到的年代最早的西汉玉璜。徐州子房山汉墓出土的两件玉璜,体扁平弧状,一件为镂空双首合体龙形(图1),龙首侧视回望,以细阴刻线雕琢目、耳、角、须发等,龙身以细阴刻线雕琢成卷云纹状装饰。另一件为出廓式双首合体龙形璜(图2),龙嘴微张,上吻宽大,下吻略小而末端尖细,杏仁眼,短耳后竖,耳后有鬓毛,颌下有须。龙体器表以细阴线雕琢菱形网格纹、浅浮雕谷纹,弧背两端上部外缘出廓雕琢左右对称的两回首行走的螭龙。以上两件玉璜亦属西汉早期器,但出现的年代约略晚于后楼山汉墓出土器。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璜97件,是目前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玉璜数量最多的一例,这批材料出土时位置虽被扰动、分布散乱无法全部复原,但可以推定应多系玉组佩中的残存器。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形制多样、种类繁杂,按其形构、纹饰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作六类:一、谷纹玉璜(图3):体扁平弧状,两端平齐,表面雕琢谷纹,外缘有规整扉牙。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二、蒲纹玉璜:形制与前类谷纹璜同,器表雕琢精整的规则蒲纹。三、龙纹玉璜(图4):体扁平弧状,两端平齐,表面雕琢谷纹,外缘有规整扉牙。器表两面浅浮雕二十条龙纹,左右对称分布各十条。龙纹卷曲连环,巨口獠牙,圆眼长耳,有翼。四、双首连体龙形勾连云纹玉璜(《考古》1998年第三期P5图八):体扁平弧形,两端对称透雕龙首,龙口微张,上吻宽大,向前端渐收窄细而末端上卷,下吻窄细,杏仁眼,短耳后竖末端上卷,耳下有鬓毛,颌下有须,璜体雕琢规则的细密勾连云纹。五、出廓式涡纹玉璜(图5):体扁平,半璧形,外缘有扉牙。器表饰谷纹,有凹弦纹边阑。弧背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左右对称的两凤鸟,弧腹缘部内侧出廓镂雕舒卷流畅的对称几何云纹。六、出廓式素面玉璜:体扁平弧状,素面,中间略窄,两端稍宽,弧腹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左右对称的两动物纹样,仅残存尾部。
除上述徐州地区出土玉璜外,其他地区此类器的典型标本见于湖北荆州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西汉早期双首合体龙形谷纹玉璜(图6),龙嘴微张,椭圆形目,小耳后竖,上吻长而宽大,末端上卷,下吻短粗。其形构与后楼山出土器基本类似,但龙首的五官轮廓、璜身谷纹雕琢等粗约省隐,风格特征与徐州玉璜明显有异。安徽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有一件双首合体龙形勾连谷纹玉璜(图7),形构与后楼山汉墓玉璜类同,与狮子山汉墓出土玉璜则完全雷同。
另一颇受藏家研究者关注的现象是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璜的年代问题,该墓下葬的年代虽然约略在武帝前期,属于西汉早期稍后、中期前段,但其玉璜的形制、纹饰却多具有战国至西汉早期玉器的典型风格特征。该墓共出土玉璜33件,形制、纹饰、雕琢技法复杂多变,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一、通体镂空式玉璜(图8):体扁平弧状,两端镂空成龙首形,躯体简化呈卷云纹,略显浮雕状。另一件透雕四龙,两侧的两龙,首朝外,卷身如“S”形,中间的二龙相互缠绕。表面细刻模糊线纹。二、出廓式双首龙形蒲纹玉璜(图9):体扁平半环形,两端以凸起的棱线勾勒出龙首轮廓,龙口微张,上吻宽大前伸,下吻略窄,末端渐内卷呈舌状,杏仁眼,短耳后竖,颌下有须,璜身双面饰蒲纹,弧背缘部外侧出廓镂雕变体卷云纹,顶部尖凸如冠,钻一小孔。弧腹缘部外侧对称镂雕一组回首凤鸟。三、双首合体龙形谷纹玉璜(珩)(图10):体扁,半环状,两端对称雕琢简化龙首形,龙椭圆形目,小耳后竖,鳃外缘有弧状绞丝弦纹将头与躯体隔开,璜体浅浮雕谷纹,有凸弦纹边阑。四、双首合体龙形龙纹玉璜(图11):扁平体,短弧状,两端以龙首形构外廓雕琢有浅短方折型扉牙,龙首嘴微张,上下吻宽厚基本雷同,椭圆眼,卷鼻,短耳后竖,耳下置一组短斜阴刻线构成的短棒状纹。龙身饰简化成大“S”形的宽大龙首纹,间填衬细阴刻线卷云纹、网格纹等。五、谷纹玉璜(珩):体扁平,呈三分之一圆形,器表雕琢谷纹,有阴刻线边阑。六、涡纹玉璜(珩):体扁平,短宽弧形,器表雕琢细阴线刻涡纹,两端外缘饰方折型扉牙,一角残缺。上述几类玉璜与战国中晚期标本形构、纹饰特征类同,而与其他地区西汉中期玉璜风格明显有异。研究者一般认为此类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南越国偏居远离中原地区的南部边陲、与西汉王朝往来也不密切,因而在服饰器用等方面还保留了中原地区较早时期的文化面貌的原因造成的。
由上述例证可以看出,西汉早期玉璜形制、纹饰复杂多变,除双首合体龙形璜、谷纹璜仍十分流行外,涡纹璜、蒲纹璜、勾连云纹璜、阴线刻龙纹璜、素面璜、出廓式璜、镂空式璜等均有出现。这些玉璜的器形、图式多数与战国中晚期璜几乎没有区别,其雕琢工艺繁缛精细的风格亦是战国玉璜直接延续下来的特征,只有少数出土器标本的图式与前代玉璜不同(图1、5),由此表明西汉早期玉璜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大体上属于对前代同类器的直接承袭而缺少变革、创新的阶段。
(未完待续)(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