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乐学活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如何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究的心理,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师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商人,模拟经营。
教学第一步,告诉学生经商要有资本,首先要积累资金,现有一批积压货物要处理:
帽子原价二十元,现价是原价的50%,现价是多少元?
围巾原价十五元,比现价高50%,现价是多少?
手套原价二十元,打六折出售,可卖多少元?
篮球原价三十元,比原价减少40%卖出,可卖多少元?
算出四种物品变卖后共多少元?(五十元)将这五十元作为个人积累的资金。
教学第二步:用这五十元作资本,到批发市场去:
鲜花每支1.2元(购买50支以上才可以批发)
苹果每千克1.6元(购买50千克以上才可批发)
西瓜每千克1元(购买60千克以上才可批发)
50元可以买什么?(学生积极主动地计算,发现什么也不能买)怎么办?大多数学生想到合伙经营,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总资金就有200元。
教学第三步:选择投资
师出示:鲜花
时间:五月的一天
天气:阴
进价:每支1.2元
选择:①买50支;②买100支
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后有的选①,有的选②接着出示结果:进货后,第三天是母亲节,鲜花以高出进价的50%全部售出。选②的同学激动、兴奋,选①的同学后悔莫及。后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批发苹果、西瓜。每一次选择,学生都十分慎重。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通过这次模拟经营,还体验了一个商人的苦与乐,知道了做生意有风险,要自负盈亏,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叙述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各抒己见。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究的心理,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师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商人,模拟经营。
教学第一步,告诉学生经商要有资本,首先要积累资金,现有一批积压货物要处理:
帽子原价二十元,现价是原价的50%,现价是多少元?
围巾原价十五元,比现价高50%,现价是多少?
手套原价二十元,打六折出售,可卖多少元?
篮球原价三十元,比原价减少40%卖出,可卖多少元?
算出四种物品变卖后共多少元?(五十元)将这五十元作为个人积累的资金。
教学第二步:用这五十元作资本,到批发市场去:
鲜花每支1.2元(购买50支以上才可以批发)
苹果每千克1.6元(购买50千克以上才可批发)
西瓜每千克1元(购买60千克以上才可批发)
50元可以买什么?(学生积极主动地计算,发现什么也不能买)怎么办?大多数学生想到合伙经营,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总资金就有200元。
教学第三步:选择投资
师出示:鲜花
时间:五月的一天
天气:阴
进价:每支1.2元
选择:①买50支;②买100支
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后有的选①,有的选②接着出示结果:进货后,第三天是母亲节,鲜花以高出进价的50%全部售出。选②的同学激动、兴奋,选①的同学后悔莫及。后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批发苹果、西瓜。每一次选择,学生都十分慎重。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通过这次模拟经营,还体验了一个商人的苦与乐,知道了做生意有风险,要自负盈亏,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叙述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各抒己见。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