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化”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让“生活化”与“数学化”达到和谐统一,防止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过浓,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课堂情境
数学教育生活化不仅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注重从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提升。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极端的做法:为避免“数学味”过浓而导致日渐产生的“生活味”过浓。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的几种表现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过于“生活化”
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学生的计算发展能力,无论什么计算内容,都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实际上却失去了计算的本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设置过于“生活化”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些教师刻意追求形式,东施效颦,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大致有这么几种:
1. 目的不明确
2. 脱离生活的实际
3.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
(一)好的情境创设的特点
1. 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案例一】《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特意在鞋底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上留下了什么?
生:(看了看地面,笑着回答):“石灰脚印。”
师:“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了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
生:“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
师:“哦!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想让老师的新脚印与刚才的旧脚印合在一起,是吗?”
生:“高兴地点了点头。”
师:“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
生:“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刚才老师的新旧脚印。”
本案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的概念,学生学得活跃。
2. 情境创设要贴近事实生活
【案例二】:《最大公约数》的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数),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
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
(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
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
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
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
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数),可以怎样截?
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从几个数中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从公约数的运用入手,学生印象深刻,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 情境创设要具有相应的吸引力
【案例三】:《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导入
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
生:“同样多。”
师:“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那么猴王又该怎么分?”
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百思不得其解时,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本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巧妙设计并自然地引出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又不超脱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1. 现实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比较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2. 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枯燥僵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诸如迷宫、找朋友等,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 动态性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来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4. 开放性原则。创建的课堂情境能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的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如果能更广阔,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答案呈现不唯一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课堂情境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重点要考虑的两个问题:在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如何呈现学习内容。
1. 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可直接选取教材所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构建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应当要大一些,要能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中可以得到培养。
2. 构建恰当的情境呈现方式
(1)生活情境的呈现有多种形式:
①直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如:学校、教室。
②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如:模拟登长城、模拟赛船游戏。
③借助实物来演示。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活动图等教具(学具)展示生活情境。
⑤通过游戏活动等。
(2)选取合适的呈现形式:
①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境,像:游戏、演示、多媒体等。
②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总之,“生活化”与“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切实把握好“生活化”与“数学化”两者之间的平衡,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唐彩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思考[J].专家视点,2003,(08).
[2]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叶慧庆.引领学生体验生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
[4]丘昭荣,陈宏坤.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改编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5]冯俊.新课程的殷殷召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激情新课程,200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生活化;课堂情境
数学教育生活化不仅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要注重从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提升。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极端的做法:为避免“数学味”过浓而导致日渐产生的“生活味”过浓。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的几种表现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过于“生活化”
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学生的计算发展能力,无论什么计算内容,都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实际上却失去了计算的本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设置过于“生活化”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些教师刻意追求形式,东施效颦,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大致有这么几种:
1. 目的不明确
2. 脱离生活的实际
3.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
(一)好的情境创设的特点
1. 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案例一】《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特意在鞋底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上留下了什么?
生:(看了看地面,笑着回答):“石灰脚印。”
师:“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了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
生:“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
师:“哦!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想让老师的新脚印与刚才的旧脚印合在一起,是吗?”
生:“高兴地点了点头。”
师:“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
生:“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刚才老师的新旧脚印。”
本案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的概念,学生学得活跃。
2. 情境创设要贴近事实生活
【案例二】:《最大公约数》的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数),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
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
(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
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
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
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
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数),可以怎样截?
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从几个数中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从公约数的运用入手,学生印象深刻,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 情境创设要具有相应的吸引力
【案例三】:《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导入
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
生:“同样多。”
师:“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那么猴王又该怎么分?”
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百思不得其解时,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本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巧妙设计并自然地引出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又不超脱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1. 现实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比较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2. 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枯燥僵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诸如迷宫、找朋友等,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 动态性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来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4. 开放性原则。创建的课堂情境能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的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如果能更广阔,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答案呈现不唯一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课堂情境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重点要考虑的两个问题:在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如何呈现学习内容。
1. 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可直接选取教材所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构建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应当要大一些,要能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中可以得到培养。
2. 构建恰当的情境呈现方式
(1)生活情境的呈现有多种形式:
①直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如:学校、教室。
②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如:模拟登长城、模拟赛船游戏。
③借助实物来演示。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活动图等教具(学具)展示生活情境。
⑤通过游戏活动等。
(2)选取合适的呈现形式:
①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境,像:游戏、演示、多媒体等。
②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总之,“生活化”与“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切实把握好“生活化”与“数学化”两者之间的平衡,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唐彩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与思考[J].专家视点,2003,(08).
[2]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叶慧庆.引领学生体验生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
[4]丘昭荣,陈宏坤.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改编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5]冯俊.新课程的殷殷召唤: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激情新课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