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将从重知识、重理论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 由此,新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必须切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进行具体、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活动.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教学中,把学生喜欢的、爱玩的、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9的加、减法”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目测一颗珠子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双手握紧珠子,让学生猜一猜双手一共握有多少颗珠子. 学生一听猜珠子,兴趣马上来了,“十颗、六颗、七颗、九颗…” 学生跳着、喊着. 到底谁猜中了呢?我先打开右手,让学生自己数,再打开左手. “总共9颗,我对了,我对了. ”猜对的学生欢呼着,我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马上说:“老师右手有5颗,左手有4颗,合起来就是9颗. ”在这课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从而让学生一步步获取新知识.
二、把生活引入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具有科学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引入的:4名同学上讲台,让班上同学数一数他们有多少只耳朵. (一共是8只耳朵). 是怎样数的?(2只2只地数的). 数了几次?(4次).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式写出来?(2 + 2 + 2 + 2). 再让这4名同学伸出小手,数一数每名同学有几根手指?(10根). 10根10根地数了几次?(4次). 一共有多少根手指?(40根). 怎样列连加算式呢?(10 + 10 + 10 + 10).
三、把数学用于生活
教师既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还要在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化;既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有一次考试,班上同学考得特别好,我买了巧克力鼓励他们,同学们看见巧克力都馋得直流口水,我说别急,我先出道和巧克力有关的数学题考考你们,怎么样?“没问题!”同学们自信地对我说. 我笑了笑说:“5位老师吃5块巧克力需要5分钟,10位老师吃10块巧克力需要几分钟?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5位老师吃5块巧克力需要5分钟,10位老师吃10块巧克力当然需要10分钟啦. “说完,得意地望着我. 我摇了摇头,说:”再好好想想吧!”细心的同学动起脑来,自言自语地说:如果5个人同时吃5块巧克力用5分钟,那么1个人吃1块巧克力需要5分钟,所以10个人同时吃10块巧克力与1个人吃1块巧克力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也是5分钟.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也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现实生活数学化
数学教学中的活动首先是一个数学的活动. 如人教版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情景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游乐园里过山车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启发引导:过山车一架坐2人,有几架过山车就有几个2人;摩天飞轮每个车厢坐4人,有几个车厢就有几个4人. 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通过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较容易地建立起数学模型. 这样使学生经历了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数学教学只有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将生活引入数学 ,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教学中,把学生喜欢的、爱玩的、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9的加、减法”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目测一颗珠子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双手握紧珠子,让学生猜一猜双手一共握有多少颗珠子. 学生一听猜珠子,兴趣马上来了,“十颗、六颗、七颗、九颗…” 学生跳着、喊着. 到底谁猜中了呢?我先打开右手,让学生自己数,再打开左手. “总共9颗,我对了,我对了. ”猜对的学生欢呼着,我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马上说:“老师右手有5颗,左手有4颗,合起来就是9颗. ”在这课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从而让学生一步步获取新知识.
二、把生活引入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具有科学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引入的:4名同学上讲台,让班上同学数一数他们有多少只耳朵. (一共是8只耳朵). 是怎样数的?(2只2只地数的). 数了几次?(4次).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式写出来?(2 + 2 + 2 + 2). 再让这4名同学伸出小手,数一数每名同学有几根手指?(10根). 10根10根地数了几次?(4次). 一共有多少根手指?(40根). 怎样列连加算式呢?(10 + 10 + 10 + 10).
三、把数学用于生活
教师既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还要在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化;既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有一次考试,班上同学考得特别好,我买了巧克力鼓励他们,同学们看见巧克力都馋得直流口水,我说别急,我先出道和巧克力有关的数学题考考你们,怎么样?“没问题!”同学们自信地对我说. 我笑了笑说:“5位老师吃5块巧克力需要5分钟,10位老师吃10块巧克力需要几分钟?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5位老师吃5块巧克力需要5分钟,10位老师吃10块巧克力当然需要10分钟啦. “说完,得意地望着我. 我摇了摇头,说:”再好好想想吧!”细心的同学动起脑来,自言自语地说:如果5个人同时吃5块巧克力用5分钟,那么1个人吃1块巧克力需要5分钟,所以10个人同时吃10块巧克力与1个人吃1块巧克力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也是5分钟.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也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现实生活数学化
数学教学中的活动首先是一个数学的活动. 如人教版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情景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游乐园里过山车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启发引导:过山车一架坐2人,有几架过山车就有几个2人;摩天飞轮每个车厢坐4人,有几个车厢就有几个4人. 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通过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较容易地建立起数学模型. 这样使学生经历了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数学教学只有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有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将生活引入数学 ,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