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作文评讲课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uin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方法,教与学双方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协商、探讨,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作文评改的状况往往是:教师费神地精批细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却是只看分数,不看评语,只完成任务,不提高认识。作文评讲课上,教师在台上滔滔然,学生在台下昏昏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主动性,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毫无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想和情感因素最强的课,尤其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评讲课真正和谐有序互动起来呢?
  首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正确。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传统意义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幫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互动式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写作也具备一种潜能,有待于教师去唤醒和激发。作文评讲课,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评讲,共同探讨,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权威者的指点而为师生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始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说教者、指令者。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始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有些教师却是完全放权,成了“大放羊”,于是出现了学生自改、同桌互改、小组互改及习作粘贴等诸多方法和措施,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且操作程序繁琐,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有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作文评改课真正有效地“动”起来呢?笔者根据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结合十几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以便和同行教师共同研讨。
  
  1.学生登台,展示自我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教师评价的单向性,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及时调整。所以我在作文评讲课上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自愿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展示自己的成功,宣扬自己的观点,坦露自己的不足,剖析自己的缺陷。这样,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以慢慢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养成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成既展示自我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和恢宏气度,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高中一年级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运用媒体,大众参与
  
  《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上可将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作成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出反映共性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扫描仪扫入电脑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或用复印机将作文复印在胶片上使用投影仪展示,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电子互动白板上进行),以便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先做示范评改,然后进行师生评议或作者自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进行精短的点拨。)这些方式可灵活运用,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充分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高中二年级教学,因为他们的课堂时间较为充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动”重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活跃的宽松环境,使他们能自由沟通、充分交流。
  
  3.多人评分,体现公正
  
  为使作文评价尽量公正、合理,可以模拟高考评卷,多人评分。具体办法是:教师可在学生作文结束后,随意选取一个学生的作文来读(或者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另一个学生评分并说明给分理由,然后在全班进行举手表决,看有多少学生同意这个分数和评价。如果同意者不超过半数,再由另外一个学生来评分,直到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分数。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甚至辩论,有不当的地方教师应该适时指正。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形成的评价结果也比较容易被习作者接受,便于他们下次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鉴别水平和评价能力,又使作文评讲更趋于公正、合理。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课堂时间十分紧张的高中三年级。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的“动”要注意在积极肯定学生成绩的同时,悉心抚慰受到挫折的学生。
  21世纪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真正发展的人,所以,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是师生共同构成的,不论何种教学都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统一。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让作文评改课“互动”和谐有序,达到提高学生写作鉴别评价水平的目标。
其他文献
现在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学生的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素质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包括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出学校,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这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去实践。这样,当学生们走出学校的大门,步入社会的大舞台,才不会“慌乱无措”。同时教师还应当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展开,真正实现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指导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让先进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师恒常的教学行为,已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的当务之急。  探究式学习主张学生主动地获取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几年来,我将这种极富现代意味的教育理念融入了日常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它体现
秋末冬初,太行山大雾弥漫。(辉县市报)副总编周希涛驾着“桑塔纳”载我们到太行腹地八里乡去。他不时擦拭着挡风玻璃上的雾气,穿过雾蒙蒙的村庄和山林。车过一个大拐角时,希
欧共体12个成员国每半年一任地轮流当主席国。欧共体的首脑会议于是每年6月、12月各一次在轮值的主席国举行。我们作为常驻欧共体的记者,首脑会是一定要报道的。参加这种首
阅读课是小学中高年级的主要课型。阅读课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增加情感体验、形成丰富的积累,为独立看书、作文做准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阅读课呢?选择哪些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策略呢?经过研读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摸索出阅读课型的教学特点,大致模式总结如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学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其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呢?    一、钻研文本    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要吃透文本,了解编
教师怎样激发中学生习作的兴趣?这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问题。中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小学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认为,中学生作文指导贵在创新,贵在激趣。“兴趣是写作之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不是要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而是应思考如何调动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学生兴趣调动了,才会为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才会发展思维,调动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才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表现为动机形式。人类活动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各种需要。情感是伴随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对激励人的行为,改變人的行为效率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动机的强弱与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对本学科的积极的学科情感成正比。在此我对高中数学中的情感教育加以探讨。
摘要: 为了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高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教师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首先应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准确理解与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相应做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工作。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大学生产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初等数学中有一类问题,其解题过程不能以一种情形解答完整,必须对变量、代数式、图形等进行分类讨论。  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题,首先要明确分类讨论的原因,即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讨论?一般的,当研究的问题中涉及分类定义的概念,或运用了分类研究的定理、性质、公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