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作文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想象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写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有许多方法和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想象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接着采用在情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想象是在情景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想象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把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也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电路。学生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跳出狭隘的生活圈子,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解决未知的愿望,它往往是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深刻的感触,也才会去思考,才会迸发出想象力。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教师先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随意地画了一条线,当时,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疑问“画这样的一条线做什么呀?”随后教师提问:“谁能谈谈这条线像什么?”在这未知发激发下,班级的想象的氛围随即拉开了序幕:像黄河,像山脉,像一个人的曲线,像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像人生之路…….正是有的了好奇心这一火种点燃了想象之火。
  二、调动学生的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事实的确如此,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就会把习作看作是一种任务来被动的完成。而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情景作文教学中不妨给学生打一针“兴奋剂”,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调整到学习的主体上来,让课堂“活起来”。只要整个课堂气氛活起来了,学生就会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学生就会开启想象的思维空间,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就会在学生心中荡漾,许多神奇的想法就能从一件件往事和信息中萌发、生长。学生兴趣来了,兴奋起来了,情绪起来了,达到了教师让其思维活跃起来的预设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尽管心理处于反叛时期,但其情感也是易于被激发的,且只要他们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就会认识世界更生动,想象更丰富,思考更深刻。因此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充分把握教学初始这一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情趣入手,把学生强烈的感情和学习愿望激发起来,主动写作文,使其思维进入无边的想象领地。
  三、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拓展想象空间
  生活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这还不够,写作想象力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特别是通过读书学习来获得人类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读书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要用心读。这是培养写作想象力的关键。通过读书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即是对书中所描写的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了文章,经过教师的启发后,可以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如从一条曲线展开合理想象,你会想到什么?启发想象:
  (1)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是曲线的?
  (2)曲线的高低起伏,坎坷不平,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乘风破浪去远航”、“坎坷也美丽”、“越过深谷攀高峰”、“我们需要经受磨练”……想象是法力无边的,它可以带领我们上天入地,畅想过去和未来,超越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看图拓展作文训练,培养想象力
  图画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反映,能够唤起学生对相似情景的回忆,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他们作文没东西可写的难题。看图扩展作文训练是让学生观察一幅画或一组画,通过领会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思考画中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想象人物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人物的动作、情态说明了什么。看图扩展想象训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个方面,要让学生想象图中画的情景,要把静的想成动的。第二个方面,要让学生想象图中未画的情景。凭借图,学生作文时可以想象到很多图中未画的情景。可以从空间延伸进行想象,也可以从时间上进行延伸,想象画中出现的场面以前会有什么事发生,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写作,内容就更丰富了。如新生上学的第一堂语文课,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语文书封面,提出下列问题:封面有了哪些色彩,哪些图案设计?设计者设计这些图案为了说明什么?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细心观察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会从封面上的图案美、色彩美产生有意义的联想。
  总之,作文的写作是离不开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但想象不是来自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客观的现实,是在丰富情景的基础上,借助情感的推动而获得的。学生作文想象力是能够遵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训练的,而且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经常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有专家认为朗读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指导他们进行阅读呢?  一、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调  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  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一、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应坚持实效性、直观性和综合性原则,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练习强度等,以更好地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
摘 要:受天气和场地的影响,不适合上体育室外课的时间也有所增加。同时大部分学校不具备室内体育课使用的室内馆。因此,如何上好室内体育课,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场地;天气;室内课  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198mm,有时阴雨连绵数日不断。由于阴雨天和其它恶劣天气的影响。室内体育课占到全年体育课的30%左右。而全国大多数小学甚至中学都是没有体育馆,
摘 要:有效性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等工作。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参与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课程目标,做好课堂引导语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导语;潜能  有效性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进行了如下几点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之一。我们知道,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小学数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
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