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语言视角下的高中统编教材民族部分分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zx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逐步发行与推广使用,全国各地版本不一的历史教材将会逐渐退出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历史教科书不仅对历史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而且关涉历史学科评价。[1]通过教材文本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新的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有关民族的知识内容,并作为正式的教学要点纳入历史学科教学和考评环节。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史观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推广,可以看出对教材中民族部分的文本语言挖掘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代表的原高中历史教材和统编教材的文本语言比对和针对新教材的文本语言分析,发现新课改中对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两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要求能够通过民族话语部分得到深刻阐释。
  一、秦汉史民族部分:词位升降彰显民族统一
  在统编教材中,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定位由“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3]。此外,教材在进行章节总结性评价时,评价语言由“秦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4],变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5]。两段话都位于同一章同一节的同一位置,因此可以判断后句是对前句的更改和替换。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分的替代有两处较大改动,分别是在起始部分把原有词换成了其上位概念(属概念)和在结束部分把原有词换成了其下位概念(种概念):
  1. 将“(平定六国的)秦”置换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6]
  在更换合理性上,可以看出前词是一个偏正定中结构(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可在这里发现,修辞语并不一定就比中心词“偏”或者说没那么重要。如若秦不具备“平定六国”这一属性,则无法从属于“统一中央集权”这一上义词。把秦替换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切实地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明白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这一时期定型,远比“秦”一个朝代名更加具象。
  2. 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置换为“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7]
  此处把前词这一较为概括的上位词替换为了“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较为具体的下位词,即把“格局”解构为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和上例一样,这里的目的也是在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更能够贯彻“课程思政”的任务要求,通过细化概念理解来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辽宋—金元史民族部分:前接语境深化历史认知
  在此部分,统编教材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8]修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9]。此外还新增了章节标题前接语作为语境导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具体可分3个阶段:北宋·……与北方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段时期爆发的交战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里所做的教材文本修改,符合“认知过程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10]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这一大段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演进和朝代更迭的史实,新增的标题前接语是必要的。因为在教材编撰者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即教材编撰者编写教材、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双方必须共有一套基础的知识背景——在教材学习中,可以理解为教材编者努力帮助学生建构前者业已具备的知识背景。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新增的前接语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章节标题和正文。
  而前接语中诸如“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元朝的统一”、“宋朝强化专制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11]的话语,同样能够使学生结合当时情景中语句的字面意义去自主推导教材编写者其实并没有明确说明的“君主专制演进与强化”,同时还以多個具有更迭替代或并立关系的朝代作为标题内容,为学生提供进行范畴化(generalization)概括的材料。
  三、人物评价词性变迁:政权对立取代民族冲突
  统编教材在对岳飞的历史评价由“民族英雄将领”这一定性词语修改为“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和“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12]两处具有评价色彩的描述性语句。
  岳飞,作为教材所指称的事体(referent),其被赋予的意义由“民族英雄”变为了“有战斗力、战绩卓著、拥有兵权”的武将,其中有战斗力、拥有兵权为中性形容词、战绩卓著为褒义形容词,武将为中心词。此处可以看到,教材对于岳飞的评价有所变换,“岳飞”一词实质上发生了词义贬降(semantic degradation)。
  在学生使用新教材学习时,结合语境会认为岳飞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其战功卓著、所部军队战斗力强与南宋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相违背,而不是宋高宗和秦桧君臣二人的偏安投降主义和宋廷内心深层对武将的不信任导致的。这一修改也和近年来在历史课程教育中强调以政权对立代替民族冲突,以及史学界对岳飞军事成就及其死因探究的前沿研究成果有关。   四、宋辽—金元文化史部分:范畴整合蕴含文化同创
  在此部分,统编教材将旧教材“宋明理学”、“宋代戏曲”和“宋代词苑”[13]三个章节标题及其内容的机械相加改为了“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4]这一具有整合概括性的章节。在这里,教材文本将辽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进行了范畴层次的提升,将中位类别层次(the generic level)的理学、戏曲、宋词提升到高位层次。主流意识形态、戏曲、宋词都属于文化这一范畴之内,新教材将范畴层次提升,有利于整合原本芜杂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在掌握史实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于同一时期的史实的认识会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而对范畴的划分是存在差异的。在原教材的文本中,章节标题及其内容暗示这一时期只有宋朝这一个“局部统一、偏安一隅”的王朝,而忽略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辽宋夏金元是一个整体的时间段,或言之,教材将其归纳为一个新范畴:“辽宋—金元”时期,以期可以给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带来更加完整的历史认知,帮助其建构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古代历史的“民族统一史观”。
  五、明清边疆民族史部分:关系替换构建多元一体
  统编教材在介绍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时,将“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15]改为“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16]。这里教材所采用的变化方式是对具体词的意义更换:
  从“笼络”到“优待”,文本语言给学生呈现的施事者(agent)的动机发生了极其明显的改变——“笼络”意味着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是一种讨好性质的优惠给予,暗示着边疆民族有随时反叛中央的可能性,而中央政权正是有基于此給予其一系列“笼络”政策——在这一语境中,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政权是一种“合作—叛离”关系;而优待则意味着双方处于统一体系之中,更倾向于促使学生理解为“上级”优待“下级”,“领导”优待“下属”,更加符合当前历史教学所导向的“边疆民族政权是包含在中国古代政权之内的地方政权”这一概念。
  很明显,两个词语带给学生的认知的差异是显著的:在前者中,施事者与受事者是对立的,双方关系需要以政策进行合拢;在后者中,施事者与受事者是一体的,双方关系需要以政策进行凝固、强化。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涉及到民族部分的文本语言挖掘,总体而言,新统编教材的文本变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交互替换
  2.重视偏正定中结构中的形容词使用
  3.前接语为语言交际过程提供背景知识
  4.章节标题进行范畴化概括
  5.部分人、物、事进行词义变迁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作为教育部编写的全国高中历史课程统一教材,既立足于此前众多版本的历史教材吸收其精萃,同时也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删修订。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认知,使其深切地感受到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统编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民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交互融合、相互学习是主流,而压迫、战争是次要,从而增强正确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厚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家国情怀。
  【注释】
  [1]刘士哲:A Reflection of the Current Assessment Paradigm: Perspectives from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上海:复旦大学,2019年。
  [2][4][8][15]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12、19页。
  [3][5][6][7][9][11][12][14][16]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5、17、28、61、77、93页。
  [10]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13]王子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16页。
其他文献
茂名市电白高级中学,1959年建校,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她历经电白县第十三中学、电白县南海中学、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第一中学、茂港区第一中学,2015年6月,学校正式归入电白区,更名为茂名市电白高级中学。  五十七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四两米”的建校精神,由建校之初的4位教师、1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近4000名师生;由当时借房办学,到今天搬进占地310亩,投资2.7亿元的新校区,学校实现了跨越
一、试题分析  今年高考试题继续秉承“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理念,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核心化学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体现了“稳中有变”的特征,对中学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引领作用。总结起来,今年高考试题有
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写得最多的也是记叙文,但是难见精彩,是什么原因?除了谋篇布局和语言功夫之外,可能欠缺一种打造精彩文段的功夫,使得文章没有亮点。那么,如何打造精彩文段呢?    一、尺水兴波,情节曲折     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比喻为波澜。记叙文强调“杯水兴澜,尺幅千里”。写出文章的波澜来,创造波澜,让阅卷老师感受波澜。它要求叙事要一波三折,有起有伏;写人要层层剥笋,由表入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既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不断深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一、考纲解读  1. 考试说明。  (1)考试要求:阅读能力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文章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阅读理解的测试在试卷中占权重较大,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27%(其中广东占30%)。  该部分要求考生读懂熟悉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①理解主旨要义  ②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③根
“励志助学”公益夏令营的同学们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旅行,这是一段不寻常的記忆,这是一趟追逐梦想的远行,这是一次弘扬太行精神的传承。  8月14日至15日,中煤集团公司组织蔚县西合营中学开展了“2020年‘励志助学’公益夏令营”活动。中煤挂职蔚县政府副县长童守军及4位任课老师带领中煤集团资助的35名优秀贫困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内容包括:参观中煤平朔博物馆、安太堡露
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就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能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016年9月初,笔者就学生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时空观念发展情况对高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他们的时空观念缺乏,亟需提升。详见表1。  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实施了
在作答高考数列大题时,许多考生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证明数列不等式感到困难,甚至止步不前.当进入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时,如何较快提高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好这道数列大题呢?  经过查阅近年广东高考理科试题,我发现试题题型趋于稳定,难度、风格变化也不大.其中数列大题越来越接近考生的实际水平,趋于平和.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时,若能把数列中的重要内容再收敛聚焦,有的放矢,则在高考作答时解题效率应会有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游学领域中的新兴概念,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1] 。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让教学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调动各方面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
数学,有数!创办《广东教育·高中》数学栏目的宗旨:“数学变化无穷,高手心中有数。”“数”,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她凝聚着无数数学研究者的心血,她沉淀了解决各种数学题型的思想方法。高考是一场对考生掌握知识的洗礼,她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人生战场,战场上无形的战火此起彼伏。只有承受得住她带来的无穷“烤验”,才能“浴火重生”。面对这一场“战火”,我们不能盲目地闯进去,我们要有所准备。面对“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