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年起,中学计算机课被信息技术课取代,并列为必修课。由于积极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仍存在着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认识和分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对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主要还是一个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正是由于认识不够,才导致了信息技术课出现那种可有可无或流于形式的局面。
1.环境因素的制约
目前,客观存在着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一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推进缺乏现代教育的战略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一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使学校教育始终无法真正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技术课不在考核范围内,客观上成了一种摆设。所以即便是开设了这门课却又重视不够,随便应付了之,不能保证其在中学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课时,随时受到其他考试课程的冲击,使该门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唯一不属于质量评估的学科;上级教育部门虽要求信息技术要进行期中、期末考试,但由于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课考试往往只流于形式。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一般没有评价机制,客观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没有表扬和批评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教师没有任何压力,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想法,不愿钻研教材、教法,不愿提高自己专业、教学水平。由于这个学科比较年轻,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的提高。
2.家长、学生因素的制约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将来考一个理想的高中、大学,他们大多“重主轻副”,把不参加中考的科目都当作副科。信息技术课不是中考科目,自然地被他们认为是副科,因此,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
有些学生经常进入网吧,迷恋网络,影响学习,致使部分家长对信息学科产生误解,有了“信息技术学科是在为网吧输送人才”的错误想法,甚至“谈网色变”,不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情况参差不齐,学习自觉性也有所差异,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动机。
3.学校基础设施因素的制约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都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但人均计算机数量还很少,人机比例还达不到标准要求。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正常开展,制约着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改变当前信息技术课现状的思考
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在实施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怎样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应当纳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范畴;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也应当纳入评价一所学校的考量内容。
2.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等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是口号,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学校联入因特网,学校里的每台电脑上随时都可以上网或调用、检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为广大师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他无限的求知欲望,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才能完成这件事情,才会主动地去面对在完成这件事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会主动去获取与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几乎是同一个模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例如,我在Word 2000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我先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的不同。我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做出这四幅图,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接着学生开始制作,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画第一幅,复制了四个,但是图形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一个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但是当我让这位学生告诉大家制作的方法后,大家又感到这种方法似乎很“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探索和解决、商讨出对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各级领导对新理念的不断深入领悟,随着素质教育从口号式的提出到付之实践的实施,相信信息技术教育也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认识和分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对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主要还是一个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正是由于认识不够,才导致了信息技术课出现那种可有可无或流于形式的局面。
1.环境因素的制约
目前,客观存在着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一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推进缺乏现代教育的战略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一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使学校教育始终无法真正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技术课不在考核范围内,客观上成了一种摆设。所以即便是开设了这门课却又重视不够,随便应付了之,不能保证其在中学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课时,随时受到其他考试课程的冲击,使该门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唯一不属于质量评估的学科;上级教育部门虽要求信息技术要进行期中、期末考试,但由于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课考试往往只流于形式。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一般没有评价机制,客观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没有表扬和批评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教师没有任何压力,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想法,不愿钻研教材、教法,不愿提高自己专业、教学水平。由于这个学科比较年轻,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的提高。
2.家长、学生因素的制约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将来考一个理想的高中、大学,他们大多“重主轻副”,把不参加中考的科目都当作副科。信息技术课不是中考科目,自然地被他们认为是副科,因此,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
有些学生经常进入网吧,迷恋网络,影响学习,致使部分家长对信息学科产生误解,有了“信息技术学科是在为网吧输送人才”的错误想法,甚至“谈网色变”,不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情况参差不齐,学习自觉性也有所差异,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动机。
3.学校基础设施因素的制约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都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但人均计算机数量还很少,人机比例还达不到标准要求。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正常开展,制约着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改变当前信息技术课现状的思考
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在实施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怎样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应当纳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范畴;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也应当纳入评价一所学校的考量内容。
2.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等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是口号,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学校联入因特网,学校里的每台电脑上随时都可以上网或调用、检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为广大师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他无限的求知欲望,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才能完成这件事情,才会主动地去面对在完成这件事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会主动去获取与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几乎是同一个模式: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仅仅是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例如,我在Word 2000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我先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的不同。我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做出这四幅图,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接着学生开始制作,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画第一幅,复制了四个,但是图形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一个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但是当我让这位学生告诉大家制作的方法后,大家又感到这种方法似乎很“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探索和解决、商讨出对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各级领导对新理念的不断深入领悟,随着素质教育从口号式的提出到付之实践的实施,相信信息技术教育也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