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教学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关键在于从教者教学设计的创新的成功与否,才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地理科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确立目标;预测效应;挖掘能力;开发资源
【中图分类号】K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4-01
1 教学目标的确立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各异,教学中应沿用因材施教。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达到教学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从文本式转向实践式。如在《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采用“问题激法式”展开教学:问“长江三峡知多少”同学便纷纷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寻答案,“可以大量地发电”,“大规模的移民”,“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暨豚的生存环境”等话题后,再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依序认识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及其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等教材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展开,在看书、查资料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化解了难点和重点,并通过师生的辩论和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
2 应用预测效应
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解决,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到对某一问题的答案,而教师不直白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预测,结果可能会是什么。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教师实验、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实验、观看录像、借助其他教学手段,更直观的对其对其加以体验。再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结果,最后总结。尤其重要的是,在观察、实验以及教师讲解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加以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对比前后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的异同加以总结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应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更新和巩固知识,将客观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认知,营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思维和活动的空间。如在学习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时,关于风化作用的影响,教师的提问如下:白天,太阳照在岩石上使其受热,晚上受冷。雨水打在岩石上、动植物生长在岩石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预测,并阐述其原因。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预测的结果进行观察,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最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挖掘潜在能力
理论知识的教学告一段落,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检测手段;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做作业就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同一情况下碰到的以不同方式叙述出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有些知识只有当学生依据有强烈吸引力的证据改变其思考方式时才能记住。我们知道,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平时的测验和考试时,教师对于在监考过程中发现的较多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可以利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优势,适时地提示或补充条件,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认知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感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指标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变化。作业的设计和具体实施也必须与时俱进,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教学中既要应用作业的复习巩固、预习准备等功能,还要探索它的拓展功能一一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发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笔者在多年来教学中始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天文科技活动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都有天文观测和外出考察的作业。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崭新的场景。它们初看与课本上所画的相差甚远,经过仔细观察和老师的指点,最终还是辨认了出来。学生获得了与课堂上、书本上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时,要求学生对天文望远镜视域中的大行星 (如木星和土星) 进行识别和特征描述,学生感到所看到的情况与教材或天文图册上的景象有差别。于是,可引导学生根据光环、表面条纹和大红斑、卫星等特征综合分析,同时要努力避开干扰 (如大气不稳定而使得视域中的天体有晃动感)。在观测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
4 开发出错资源
地理课堂教学上的错误,生成于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中,教师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往往停留在找错、纠错和改错的层面上,忽视了其潜在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教师珍惜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种功能。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特别是热力环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时,学生总有问题出现。对此,可在学生的错误上做文章,教学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运用好简单的Flash动画,边演绎边讲解。第二步,设定近地面热——冷——热三点,由学生画图完成: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典型错误,由师生共同予以纠正。第三步,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通过思维变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故缪法。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自我混淆的教学错误,引发学生根据生活体验或其它知识储备提出质疑,通过辨认和引导,强化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运用有关地球表面某点冬至日、春秋分日和夏至日太阳升落轨迹图设疑的问题,学生总是在细节上认识模糊而导致出错。通过示意图设疑,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细节和联系,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应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关键词】确立目标;预测效应;挖掘能力;开发资源
【中图分类号】K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4-01
1 教学目标的确立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各异,教学中应沿用因材施教。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达到教学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从文本式转向实践式。如在《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采用“问题激法式”展开教学:问“长江三峡知多少”同学便纷纷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寻答案,“可以大量地发电”,“大规模的移民”,“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暨豚的生存环境”等话题后,再根据问题的难度大小依序认识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及其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等教材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展开,在看书、查资料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化解了难点和重点,并通过师生的辩论和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
2 应用预测效应
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解决,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到对某一问题的答案,而教师不直白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预测,结果可能会是什么。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教师实验、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实验、观看录像、借助其他教学手段,更直观的对其对其加以体验。再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结果,最后总结。尤其重要的是,在观察、实验以及教师讲解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加以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对比前后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的异同加以总结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应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更新和巩固知识,将客观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认知,营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思维和活动的空间。如在学习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时,关于风化作用的影响,教师的提问如下:白天,太阳照在岩石上使其受热,晚上受冷。雨水打在岩石上、动植物生长在岩石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预测,并阐述其原因。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预测的结果进行观察,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最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完善自己的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挖掘潜在能力
理论知识的教学告一段落,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检测手段;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做作业就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同一情况下碰到的以不同方式叙述出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有些知识只有当学生依据有强烈吸引力的证据改变其思考方式时才能记住。我们知道,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平时的测验和考试时,教师对于在监考过程中发现的较多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可以利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优势,适时地提示或补充条件,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认知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感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指标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变化。作业的设计和具体实施也必须与时俱进,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教学中既要应用作业的复习巩固、预习准备等功能,还要探索它的拓展功能一一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发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笔者在多年来教学中始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天文科技活动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都有天文观测和外出考察的作业。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崭新的场景。它们初看与课本上所画的相差甚远,经过仔细观察和老师的指点,最终还是辨认了出来。学生获得了与课堂上、书本上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时,要求学生对天文望远镜视域中的大行星 (如木星和土星) 进行识别和特征描述,学生感到所看到的情况与教材或天文图册上的景象有差别。于是,可引导学生根据光环、表面条纹和大红斑、卫星等特征综合分析,同时要努力避开干扰 (如大气不稳定而使得视域中的天体有晃动感)。在观测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
4 开发出错资源
地理课堂教学上的错误,生成于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中,教师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往往停留在找错、纠错和改错的层面上,忽视了其潜在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教师珍惜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种功能。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特别是热力环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时,学生总有问题出现。对此,可在学生的错误上做文章,教学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运用好简单的Flash动画,边演绎边讲解。第二步,设定近地面热——冷——热三点,由学生画图完成: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典型错误,由师生共同予以纠正。第三步,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通过思维变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故缪法。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自我混淆的教学错误,引发学生根据生活体验或其它知识储备提出质疑,通过辨认和引导,强化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运用有关地球表面某点冬至日、春秋分日和夏至日太阳升落轨迹图设疑的问题,学生总是在细节上认识模糊而导致出错。通过示意图设疑,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细节和联系,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应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