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课程建设的新探索——读李新乡教授等主编的《物理教学论》

来源 :物理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tz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着物理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也对物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师范院校培养物理教师的主干课程“物理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他文献
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多居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他们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 000多年历史了.
李树臣老师的《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篇精彩文章,该文对一线教师有很实用的指导作用!
文章介绍了物理知识在中国古代几种灯具中的应用,对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强调指出了六个核心概念,其中之一就是“空间观念”,而且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下面我们就对空间观念的认识及其培养的问题作一讨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空间观念及其构成    “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关于这个概念,说法并不一致. 事
对于运动学中的一些相遇问题若能巧妙地利用s-t图像来求解,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在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意义的理解还存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出现了为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的
1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都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是很少有人研究过它的逆命题. 某同学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结论:当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和这边上的中线重合时,显然它是等要三角形;当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和这边所对角的角平分线重合时,显然它也是等腰三角形;可是他无法判断当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和这边所对角的角平分线重合时,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图1,在△ABC
将一个双凸透镜平放于桌面上,这时在透镜上方的灯光下从上往下观察,可能看到灯经镜成的两个像:一个在镜的上方,一个在镜的下方.这两个像是如何形成的?其位置、虚实如何?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规救人的方法是“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当时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使“人离开水”. 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儿童自然也就得救了. 这样司马光把救人的一般方法“人离开水”变成了 “水离开人”,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而且恰巧从这一个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又是实际可行的,从而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若用直接证法证明命题“两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很多资料上表明问题已被用不同方法得到完全解决,但证题过程较为复杂,寻找简捷的证明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在间接证法中最多见的是反证法,读者在阅读、理解方面都存在诸多不便,如果选用间接证法中的“同一法”,可使证题过程简化,且便于理解,于是将该证法整理如下,并作一些探讨.  定理 两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