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大昌先生认为科学探究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其次,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最后,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既要用这种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也要用这种精神学习整个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发现、思考、探索、总结,经历前人的探索过程,形成自己认识事物和问题的观点,让科学探究成为智力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活动.
笔者利用学校调研、联片教研、骨干教师联系学校和教学视导等活动,通过观课、议课及与教师、学生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存在的弊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大多认识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努力践行科学探究教学,但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图省事,不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或者弱化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1.1科学探究中教师对“提出问题”重视不够
“问题”既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同时也贯穿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始终.问题意识是探究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提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说明这是困惑着他的问题,教师应重视并及时给予答复.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对提出问题的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毫无价值;教师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把握不清,提出的问题设计得太难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让学生感觉物理太难学,失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境设置不合适,学生不能自主地提出问题,授课时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让师生都感觉到课堂上枯燥乏味、身心疲惫,极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伤害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教学方式不便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1.2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
实验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的作用.教师对实验准备充分、实验设计到位,就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相反,有些教师课前对教材教法研究得不细致,实验设计不合理,造成学生对探究的物理问题理解不全面,反而让学生更加困惑不解.有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磁生电》一节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时,设计了如下的探究过程:(1)先将闭合线圈不放入磁场中,让线圈运动,观察有无电流产生;(2)将闭合线圈放入磁场中,让线圈运动,观察有无电流产生(在探究中,没有设计线圈运动方向或磁场方向改变时电流的改变情况).探究结束后,教师又用课件展示线圈左右运动时电流方向的不同,毕竟课件是“做”出来的,很难让学生接受和信服.可能教师怕学生不明白,得不出产生电流的条件,于是又用课本作为线圈在空气中上下、左右运动问学生能否产生电流,引导学生得出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电流.这种把科学探究变成抽象说教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困惑,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
1.3科学探究中教师注重验证轻视探究
一堂课的时限就是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指导科学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生长,能力得不到提高.部分教师把要探究的内容讲解清楚之后,再进行科学探究验证结论.笔者听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变阻器》一节,教师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总结得出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阻值的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方式就不是科学探究,而是将学生探究的内容学习后进行实验验证,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去体验、发现、感悟,形成自己的认知.
部分教师为了便于操控课堂教学进度,采取“保姆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教师就包办替代,把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步骤交代得一清二楚,学生没有了问题意识,只一味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机械操作,毫无体验探究过程的欲望和乐趣,时间长了,学生对学习也是索然无味.
1.4用多媒体手段替代科学探究过程
多媒体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授课速度的好处,因此现在很多教师上课如果不用多媒体手段,就觉得课上得很是没有底气;甚至于有些教师整个课堂全用多媒体手段来调控和指导,离开了多媒体手段就不知道如何上课了.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教师嫌科学探究需要准备的器材太多、探究过程太麻烦,就直接用课件来演示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学生无法体验探究过程,不能通过探究过程解决自己心中存在的疑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更无法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技能.
1.5教师对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重视不够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大多是学生在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情况下开展的,因此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发展,逐渐提升孩子的素质.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省略了必要的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或者没有经过学生足够时间的思考和充分交流和探讨的情况下就草率得出结论,这样失去了学生智慧碰撞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质疑他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2原因分析
2.1教师对教材教法研究不深入
部分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研究浮在面上,没有把握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质,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及相关的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把握不够细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即使想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也是机械地走过程,学生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和培养,慢慢地就会失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得不到培养,并由此产生物理难学的念头和厌学的情绪.
2.2教师对学情研究不够
学情即学生的基本情况,它包括多个方面,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兴趣爱好情况、身体健康情况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与之对话、交流,促其更好地学习、生活和成长.如果教师对学情的研究不够,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教育就可能处于盲目状态,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2.3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
联片教研、骨干教师联系学校活动和校本教研是我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是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们也能在这些活动中共享集体智慧,团结协作互助前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享受工作的收获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教研活动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教研活动的时机,教研活动时就是教师坐在一起装装样子,说说话聊聊天,直到把教研活动的时间打发完,这样不但担误了我们宝贵的时间,也无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师自身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能力不强,对学生的教学也是“老思想老方法”的教下去,抹杀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天性.
2.4科学探究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考试考查时,教师设计的题目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多数还是传统的考试内容,学生周而复始地做这些枯燥单调没有新意的题目,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单一,平时的实验操作以及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几乎是空白,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等级或优良的标准.
笔者利用学校调研、联片教研、骨干教师联系学校和教学视导等活动,通过观课、议课及与教师、学生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存在的弊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大多认识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努力践行科学探究教学,但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图省事,不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或者弱化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1.1科学探究中教师对“提出问题”重视不够
“问题”既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同时也贯穿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始终.问题意识是探究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提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说明这是困惑着他的问题,教师应重视并及时给予答复.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对提出问题的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毫无价值;教师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把握不清,提出的问题设计得太难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让学生感觉物理太难学,失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境设置不合适,学生不能自主地提出问题,授课时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让师生都感觉到课堂上枯燥乏味、身心疲惫,极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伤害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教学方式不便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1.2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
实验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的作用.教师对实验准备充分、实验设计到位,就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相反,有些教师课前对教材教法研究得不细致,实验设计不合理,造成学生对探究的物理问题理解不全面,反而让学生更加困惑不解.有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磁生电》一节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时,设计了如下的探究过程:(1)先将闭合线圈不放入磁场中,让线圈运动,观察有无电流产生;(2)将闭合线圈放入磁场中,让线圈运动,观察有无电流产生(在探究中,没有设计线圈运动方向或磁场方向改变时电流的改变情况).探究结束后,教师又用课件展示线圈左右运动时电流方向的不同,毕竟课件是“做”出来的,很难让学生接受和信服.可能教师怕学生不明白,得不出产生电流的条件,于是又用课本作为线圈在空气中上下、左右运动问学生能否产生电流,引导学生得出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电流.这种把科学探究变成抽象说教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困惑,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
1.3科学探究中教师注重验证轻视探究
一堂课的时限就是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指导科学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生长,能力得不到提高.部分教师把要探究的内容讲解清楚之后,再进行科学探究验证结论.笔者听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变阻器》一节,教师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总结得出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阻值的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方式就不是科学探究,而是将学生探究的内容学习后进行实验验证,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去体验、发现、感悟,形成自己的认知.
部分教师为了便于操控课堂教学进度,采取“保姆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教师就包办替代,把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步骤交代得一清二楚,学生没有了问题意识,只一味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机械操作,毫无体验探究过程的欲望和乐趣,时间长了,学生对学习也是索然无味.
1.4用多媒体手段替代科学探究过程
多媒体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授课速度的好处,因此现在很多教师上课如果不用多媒体手段,就觉得课上得很是没有底气;甚至于有些教师整个课堂全用多媒体手段来调控和指导,离开了多媒体手段就不知道如何上课了.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教师嫌科学探究需要准备的器材太多、探究过程太麻烦,就直接用课件来演示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学生无法体验探究过程,不能通过探究过程解决自己心中存在的疑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更无法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技能.
1.5教师对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重视不够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大多是学生在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情况下开展的,因此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发展,逐渐提升孩子的素质.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省略了必要的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或者没有经过学生足够时间的思考和充分交流和探讨的情况下就草率得出结论,这样失去了学生智慧碰撞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质疑他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2原因分析
2.1教师对教材教法研究不深入
部分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研究浮在面上,没有把握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质,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及相关的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把握不够细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即使想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也是机械地走过程,学生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和培养,慢慢地就会失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得不到培养,并由此产生物理难学的念头和厌学的情绪.
2.2教师对学情研究不够
学情即学生的基本情况,它包括多个方面,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兴趣爱好情况、身体健康情况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与之对话、交流,促其更好地学习、生活和成长.如果教师对学情的研究不够,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教育就可能处于盲目状态,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2.3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
联片教研、骨干教师联系学校活动和校本教研是我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是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们也能在这些活动中共享集体智慧,团结协作互助前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享受工作的收获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教研活动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教研活动的时机,教研活动时就是教师坐在一起装装样子,说说话聊聊天,直到把教研活动的时间打发完,这样不但担误了我们宝贵的时间,也无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师自身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能力不强,对学生的教学也是“老思想老方法”的教下去,抹杀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天性.
2.4科学探究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考试考查时,教师设计的题目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多数还是传统的考试内容,学生周而复始地做这些枯燥单调没有新意的题目,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单一,平时的实验操作以及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几乎是空白,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等级或优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