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阑珊处 意悟行文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oxian198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学起来如行云流水,灵台通透,一点就明;还有一些学生则如老妪拾物,拖沓迟缓,又似一山蔽日,视而非见。这种学习效果上的云泥之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悟性。北宋大儒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南宋诗论家严羽亦认为“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那么什么是“悟性”呢?
  《现代汉语词典》上概括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领悟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就能自行品评文字,视透纸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终实现“教要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
  一、嚼章品读,顿悟英华——独自推出窗前月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心理学研究表明,读书确实有助于人的语感、直觉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其对作品的领悟能力,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文章。在品章诵句中,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语言文字符号就会转化为特定的文章内涵,悄然潜入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思维的豁然开朗、顿悟的产生,也必将学生带入一个新的读书境界。
  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开阔,胸怀旷达,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读,然后点名朗读,在接下来的听读、评议中学生自然就能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和节奏,也就能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了。在之后的自由品读中,学生眼前亦似浮现出了诗人临风把酒,对月当歌,衣袂飞扬,纵意抒怀的情景。诗人那种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对人生乐观之态已然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了。词读罢,情已悟……在反复的诵读中,诗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就穿透了纸墨,在学生心中凝成了特定的意象,慢慢荡漾衍生……含英咀华,诵章品读,学生凭着直觉领略课文的神韵、意境,提升了他们的领悟能力。
  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②可见,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并不能仅停留于一篇文章的反复品读上,只有“阅过千帆”,才能“识尽一舟”。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种读书积累下的感性体验将会大大有利于学生悟性的提高。
  二、融境入情,涵泳意蕴——愿将身化梦中客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二十韵》)可见,要悟出文学作品的精妙所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有读者的主观意识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将自己融入作品的具体情境中,入其境、体其情,然后方能听其音、悟其意。
  课文《端午日》节选自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作家以清新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欢乐场面。在赏析“龙舟竞渡”这一精彩场面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震撼人心的竞渡热潮尚未退却,我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赛船手,你能描述一下比赛时的情景吗?”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须臾便炸开了锅:“我坐的这只船共有18个人,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带头的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我们前进……”“我们听着指挥拼命地往前划,我已顾不得滴落的汗水,只知道划、划,耳旁传来了如雷的‘加油’声……”在讲述中,学生已俨然走进了情境中,走进了赛场。我继续追问:“你觉得怎样才能取胜呢?”“团结合作”学生异口同声地吼了起来。不经意间,文字所传达的精神就注入了学生的胸膛,流入了学生的心中。
  回首探其究,溯其源,其实也不难发现,学生融境、入情、悟理,这一系列环节的生发都基源于其对文章内容的品读、潜沉涵咏以及“调动和发挥了自身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再创造潜力”。将身化为文中客,再走一遍梦中的路,再寻一次曾经的情,自然就能悟出“他”的意了。
  三、知人论世,体察语境——寻入藕花深处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夏丏尊先生也认为,阅读要抽出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所以读书时应该多留一分“心眼”,既要联系上下句,体察语境,又要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后,方能听出弦外之音,悟出醉翁之意,拨开遮月之云。
  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海燕》激情澎湃,斗志昂扬。高尔基写此文时正处于沙皇统治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面对这千疮百孔的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满腔热血,奋勇拼搏。他们渴望用战斗,渴望用冲决一切的革命风暴,去席卷、摧残掉这破败的世界。学生只有在了解了这些时代背景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所奏出的革命的最强音,所承载的深重的内涵!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应促使学生养成“识文而知人,知人而论文”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当《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开出林清玄似的花朵,散发出绵绵的禅意后,《心里的天鹅》也就能展翅高飞了。这样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沉淀学生的积累,也会让知识在无形的迁移之后转化为能力,促使学生悟性的提高。
  其实,有些作品也不需要读者寻本溯源,另外搜集资料。其内涵早已透露在字里行间中,在阅读时,只要细心品味、反复咀嚼,上下句联系分析,体察语境,就能窥得真意了。《白杨礼赞》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填想补白,循悟真意——终见玉人来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语言的曲折多姿,欲露还藏,使得文章百转千回,音韵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纵横驰骋,泼墨挥毫,为文章补山画水。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一个起步点上,为下文续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作者会怎么写?”……在补白的过程中,作者的精思巧构,脉脉真情亦会随之徜徉而出。《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让学生续写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病死”的,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在冷漠的环境中孤独死去”的……课后学生又用自己的笔触细腻勾勒出了具体的情节,在一说、一写后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思索领悟到了小说构思的艺术特色。
  五、比文鉴意,提升悟性——辨得庐山真面目
  “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道出了悟性的产生来自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因此不妨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比即悟。学生如果能够多角度地对文章进行比较,就能更深入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构思,提升自身的悟性,提高鉴赏的能力。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选了两篇散文,分别是朱自清的《绿》和陆蠡的《囚绿记》。我让学生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上进行了比较。“一为梅雨潭水之绿,清亮、鲜嫩、醉人、奇异;一为常春藤之绿,生机蓬勃,向阳固执。但作者更注重的是一种精神的书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我继续追问。“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在情感上,前者为爱绿而护绿,后者却因爱绿而几近偏执,做出伤绿之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在比较中带出问题,继而“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爱是需要尊重的”这些生活哲理也就一呼即出了。之后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也衍生出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这一系列的对比就好像“现象的链条”,“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不断“刺激思维过程活跃起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③这样,庐山之面目也就一步一步地显露出来了。
  当然,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成就,更需要教师长期以往的坚持、有意识地指引和学生主动的阅读和探究。在每次的课堂里,在每回的赏析中,在自发的阅读下,学生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必定会慢慢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性的思维活动。同时,受作品内容影响,学生的人格也将会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最终促使其精神品质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炼“火眼金睛”,养心中之“灵犀”,相信蓦然回首时,此中真意已尽出!
  
  【注释】
  ①《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第8条.
  ② 刘勰著,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1996年3月第3次印刷,第591页.
  ③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9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地理是一门和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课本应是最美妙的课堂,可是为什么有的地理课却让学生兴致索然呢?这不禁引发了我——一位教龄长达23年的地理老师的思考: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展示《课程标准》 ——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头回答——教师总结 ——巩固练习),师生都绕着教材转。而地理教材限于编写时间,相对于当前的热点时事有明显的滞后性,所选案例大多远离学生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攀、一缩、一倾成了永远的定格,让我们激动、感慨。经典的文章,经典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提供了情境,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最佳时机。  二、学情分析  描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一篇文
【内容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学习也应该生活化。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小社会,生活大社会,课堂生活化,生活即课堂”。语言来自生活,是丰富的、鲜活生活的体现。教会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将语言还原于生活,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引入课堂,把课本上规范的内容融于生活。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把生活化引入英语教学,得出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试图说明生活化英语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英语教学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作是一个难题,而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的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一字一句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成学习语言来看待,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去生硬的掌握。如此循环下去,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还应有阅读
一、导入新课(伴随着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  导入语: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洋洋古文,包罗人间万象,赋手文心,写尽千年绝唱!我们所学过的每一篇文言文几乎都能给大家带来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文言文。  二、明确考点  临近中考,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文言文部分都会出哪些内容考大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一份中考语文试题,试着总结一下出题的内容?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生回答略)  老师:
【内容摘要】实验环节是《电工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以下五点:课堂上重视演示实验;重视分组实验;采用多种试验方法;及时总结和组建兴趣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演示实验 电工基础  《电工基础》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同时由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而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
[关键词]美术教学 多媒体示范本土教材  高中美术是一门必修课,在我从教的这几年中,深感高中美术教育的尴尬和艰难。在课时安排上,学校能给美术老师的课时都极其紧张,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尽最大可能的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是新课改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和本地学生实情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深读教科书,合理把握教材  现如今的高中美术教材涵盖范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何为“探究能力?”江苏的《高考说明》指出:“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记忆、理解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要求。  “探究能力”有哪些要求?  对于探究能力,江苏《考试说明》中提出了3点具体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
当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感受到探索的激情。一路走来,生命的历程中,伴随着幸福与艰辛;我们的心灵里,珍藏着成功与喜悦。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更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了无限生机。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已逐步渗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以育人为本,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从新课程产生的背景来看,进入
【关键词】一课多上 多课一上 教学目标 欣赏方法 课堂效率  如果把语文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每一单元就是这棵大树的树枝,而每篇内涵不一的精彩课文就是繁茂的树叶,其优美的文字就是散落在每片叶子上的晶莹的露珠。  语文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今天你可以采其一片绿叶进行赏析,明天你可以摘其一条枝桠进行品析,后天你可以倚在这棵大树下欣赏,……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是多么丰富多彩,其形式又可以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