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探究的是一道与图形面积有关的问题,看似简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妙处.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面积;代数式的值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事实上,很多重要的数学内容都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它们,才能很好的理解它们、掌握它们的本质意义,并使这些内容变得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运用它们去思考问题,形成几何直观能力,这也就是常说的“数形结合”.
一、题目分析
题目:(如图)用4个相同的小矩形与一个正方形镶嵌而成的正方形图案,已知该图案的面积为49,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若用x,y表示小矩形的两边长,则x2 y2=
条件分析,以“形”变“数”
本题所给的条件为图形的面积,而要求解的却是代数式的值.为解决此题,需留心观察图形的特点,分析题中的条件,把“形”正确表示成“数”的形式,进行分析计算.
为了让学生体验“形”变“数”的过程,教师只将题目条件呈现出来,隐去了要求解的式子,提出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请大家观察图形,你是怎样分析题目条件的?
学生1:题中有两个条件,由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可以得到两个式子
条件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9
转化成(x y)2=49.
条件2: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
转化成(x-y)2=16.
教师:很好.学生1对两个条件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关于x,y的两个等式.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学生2:由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9可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7,所以 x y=7,由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可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4,所以x-y=4.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我们还能再仔细观察图形的结构,进行分析吗?
学生3:我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 4个小矩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6 4xy=49 .那么,xy=8.25
教师:学生3巧妙的利用图形的特点得到了上面这个等式.那么,题中的条件是怎样被这几名同学“变脸”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有什么共同点?哪名同学能够讲讲?
学生4:两个条件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分析得到的结论都是等式!
教师:没错,同学们的回答正好说出了解决原问题的关键,图形面积的条件都被同学们“变”成了代数式,那么这道题要我们解决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请看:x2 y2=.要求的正好就是一个代数式的值,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单纯的对条件进行分析思维反而更放得开,感受到数形“不分家”,并且自然地引出了题中的问题.
二、解法呈现
1.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学生思考)有了前面的基础,更多的同学想到的是直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以下是学生5的展示:由前面分析条件可知,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7和4,从而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就可以求出x,y的值,再求出x2 y2.
教师:学生6对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得很熟练,选择了对比两个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直接将两个完全平方式相加.他将要求值的式子x2 y2看成了一个整体进行运算,非常好!
3.以“形”助“数”,利用图形面积求解
(1)教师:同学们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顺利地求出了x2 y2的值,请同学们再深入地思考,题中的图形还能在解题过程中再助我们一臂之力吗?
短暂的停顿过后,又是几分钟的思考,学生再次将手高高举起.
学生9:如图,连接大正方形的对角线,易知右下角划斜线的三角形与左上角划线部分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将右下角三角形部分的面积“移”到左上角.这样,x2 y2的值就转化成了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与小正方形面积一半的和.
所以,x2 y2=12×49 12×16=32.5.
教师小结:这名同学采用了图形割补的办法,这也是解决图形面积问题,尤其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一种常用方法.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很好地结合了“形”与“数”,这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以在我们的共同探索下,得到了那么多不同的解法.
三、一点体会
图形有助于发现、描述问题,有助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总之,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数学问题变容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简单.
在本题中,正确地把图形数字化,将题目所给的图形语言转化成与x,y有关的代数式,以“形”变“数”,有助于我们利用代数式的变形等进行定量的计算.
“形”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将题中所求的代数式x2 y2的值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话,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帮助求解,以“形”助“数”,能进一步拓宽这道题的解题途径.
总之,这道题的解答正好印证了一句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难.
【参考文献】
[1]任晏娇.浅谈初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2).
[2]陈金堆.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
[3]闫玉叶.谈初中“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的运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2(11).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面积;代数式的值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事实上,很多重要的数学内容都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它们,才能很好的理解它们、掌握它们的本质意义,并使这些内容变得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运用它们去思考问题,形成几何直观能力,这也就是常说的“数形结合”.
一、题目分析
题目:(如图)用4个相同的小矩形与一个正方形镶嵌而成的正方形图案,已知该图案的面积为49,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若用x,y表示小矩形的两边长,则x2 y2=
条件分析,以“形”变“数”
本题所给的条件为图形的面积,而要求解的却是代数式的值.为解决此题,需留心观察图形的特点,分析题中的条件,把“形”正确表示成“数”的形式,进行分析计算.
为了让学生体验“形”变“数”的过程,教师只将题目条件呈现出来,隐去了要求解的式子,提出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请大家观察图形,你是怎样分析题目条件的?
学生1:题中有两个条件,由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可以得到两个式子
条件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9
转化成(x y)2=49.
条件2: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
转化成(x-y)2=16.
教师:很好.学生1对两个条件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关于x,y的两个等式.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学生2:由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9可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7,所以 x y=7,由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可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4,所以x-y=4.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我们还能再仔细观察图形的结构,进行分析吗?
学生3:我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 4个小矩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6 4xy=49 .那么,xy=8.25
教师:学生3巧妙的利用图形的特点得到了上面这个等式.那么,题中的条件是怎样被这几名同学“变脸”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有什么共同点?哪名同学能够讲讲?
学生4:两个条件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分析得到的结论都是等式!
教师:没错,同学们的回答正好说出了解决原问题的关键,图形面积的条件都被同学们“变”成了代数式,那么这道题要我们解决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请看:x2 y2=.要求的正好就是一个代数式的值,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单纯的对条件进行分析思维反而更放得开,感受到数形“不分家”,并且自然地引出了题中的问题.
二、解法呈现
1.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学生思考)有了前面的基础,更多的同学想到的是直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以下是学生5的展示:由前面分析条件可知,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7和4,从而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就可以求出x,y的值,再求出x2 y2.
教师:学生6对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得很熟练,选择了对比两个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直接将两个完全平方式相加.他将要求值的式子x2 y2看成了一个整体进行运算,非常好!
3.以“形”助“数”,利用图形面积求解
(1)教师:同学们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顺利地求出了x2 y2的值,请同学们再深入地思考,题中的图形还能在解题过程中再助我们一臂之力吗?
短暂的停顿过后,又是几分钟的思考,学生再次将手高高举起.
学生9:如图,连接大正方形的对角线,易知右下角划斜线的三角形与左上角划线部分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将右下角三角形部分的面积“移”到左上角.这样,x2 y2的值就转化成了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与小正方形面积一半的和.
所以,x2 y2=12×49 12×16=32.5.
教师小结:这名同学采用了图形割补的办法,这也是解决图形面积问题,尤其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一种常用方法.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很好地结合了“形”与“数”,这就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以在我们的共同探索下,得到了那么多不同的解法.
三、一点体会
图形有助于发现、描述问题,有助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总之,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数学问题变容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简单.
在本题中,正确地把图形数字化,将题目所给的图形语言转化成与x,y有关的代数式,以“形”变“数”,有助于我们利用代数式的变形等进行定量的计算.
“形”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将题中所求的代数式x2 y2的值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话,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帮助求解,以“形”助“数”,能进一步拓宽这道题的解题途径.
总之,这道题的解答正好印证了一句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难.
【参考文献】
[1]任晏娇.浅谈初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2).
[2]陈金堆.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
[3]闫玉叶.谈初中“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的运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