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课堂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g139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尤其在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人与人交往频繁,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显得极其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口语交际课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说话课,它更注重听、说的双向互动,且注重在交往性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师生、生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语言、思维的发展,增强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可是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面对话题有的学生无言以对;有的学生欲言又止;有的学生仅以只言片语,权作应付;有的学生言时左顾右盼,小心谨慎,似乎在猜度旁人的心思,只有几个“台柱”撑着场面,积极、主动、热情地配合老师。究其现象之成因,这不光是学生个性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时的心理问题。
  一、惧怕心理——怕出洋相
  胆怯、敏感这样的心理品质在交际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既怕说错受到老师的另眼相待,又怕说不好让同学们笑话。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是决不会轻易当众说话。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习惯于不举手,不发言,无形中失去了参与口语交际的信心与勇气。偶尔几次说得不尽如人意,那更是让他们灰心丧气,主观上认定:站起来发言是件糟糕的事,丢脸的事。于是每逢口语交际活动,那一部分学生便被“我说不好”压抑了。
  二、依赖心理——人云亦云
  孩子与老师的不断交往中彼此间形成一种双向认识,他们也发现,老师在口语交际课上总会将目光更多地投注于能说会道的孩子。诚然,老师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给“默默无声”者树立榜样,通过好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引导他们努力朝这一方向去做,去说。让能说的学生先“引路”,让善言的学生做“向导”,其结果使口语交际能力较弱的学生将听到的复述几句,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其实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口语交际的思维状态,说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了依赖心理,别人说什么他也就说什么。
  三、不争心理——旁观者“轻”
  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上也有为数不少的旁观者对口语交际的参与无动于衷,他们似听非听,在不言不语中“轻轻松松”地度过四十分钟。偶尔迫于点名,则支支吾吾地勉强应付几句,是好是差不假思索,亦不顾及同伴的评价。“与世无争”的心理使他们无兴趣与同伴竞争,面对同伴的挑战或请求合作表现冷漠。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小心翼翼地接触儿童的心灵”,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可效仿医生进行“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
  海伦·凯勒说过,人一旦有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行,这种高飞的冲动就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当你创造出一种利于激发学生交际兴趣的情境时,千万别忘了为这些自卑害羞的孩子营造一间“安全”小屋。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老师无心的指责也许会使他形成一辈子都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个性,而多一次掌声可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开启一扇扇紧闭的心灵之窗,就在于我们老师转变角色,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多给机会,多加鼓励。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不挖苦嘲笑他人,使学生在颇具安全感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参与口语交际。
  五、创造自由的天空
  有很多学生在站起来后受到全班学生的“注目礼”会很窘迫,很紧张,连原本想到的都忘得一干二净。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如给学生私下说话练习的机会,让胆小而沉默的孩子在说话的自由空间中放下顾虑,把胆量练大。也可抓住契机设置一个学生亲近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自言自语”,即自由想象,自由思维,自由说话。老师还可采用创设情景,点击思维的方式让那些因“依赖”而常扮演观众听众的孩子动起来,创造并实现自我表达。
  六、捕捉眼亮的瞬间
  胆小的孩子也有其感兴趣,专长的方面,也有热血澎湃,情感冲动,急于表白的时刻。老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孩子“眼睛一亮”的瞬间,滿足他们的情感和参与的需求,使他们经历“说话一点不难”“只要想说我也行的”的亲身实践,获得“当众表达原来这么美好”的幸福体验,从而慢慢有 “想说就说”的愿望和习惯。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七都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创造性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它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教育学家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过程。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的开始,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是
彩泥是幼儿园常见的、幼儿喜欢的材料之一。幼儿能够运用搓、捏、压等技巧进行图案、造型,将彩泥化孩子们常见的立体实物,使幼儿美术由平面向立体表现和发展。我们在小班的时候就开展了这一特色,并且有不错的成效,孩子们能够运用多种技巧展开活动,我们也发现孩子们的手越来越灵巧,并且能够推动孩子们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继续开展了彩泥特色活动,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创作。  在我们三年一起与孩子们的实践中
读写结合,简单地说,主要是指讲读课不只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具体地说,读写结合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又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
“作文评改是一门学问。”的确,本人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作文的评改,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易为之的事情,也不是只要冠上了语文教师之名,或当了多年语文教师就一定能做好的事情。看,那一篇篇处于幼稚和启蒙状态的小学生习作,就好似一封封飞向孩子未来的信件。我们教师要把好习作评改这道最后的关口,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经过“评改”这支神笔的改造,那略显稚嫩甚至还漏洞百出的习作,可以变成立意精巧、文笔流畅的
解决问题是学好数学学科的一个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不会创造,任何创造知识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为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创造思维与发展思维知识的源泉;质疑往往是创新的开端,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起点。在教学中,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质疑,逐步
一、引言  2011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和更高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有效阅读,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有意义,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现实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一种“授鱼”式教学。实行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拓展性教学,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正在成为重要的、新的学习方式。《标准》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成为孩子的朋友。教师通过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民主、和谐的共同讨论,营造热烈而有序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使学生的学习开始成为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