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命题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通过“一点四面”实现高考政治的育人导向。研究高考试卷,分析试题特点,把握命题动向,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和科学备考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现实生活;社会热点;课程改革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突出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试卷朴实显大气,试题温和有灵气,立意高远扬正气,贴近生活接地气,具有良好的区分选拔、教学引导和价值导向功能。
一、试卷概况及其总体评价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秉持以往风格,融入最新思考,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求变有新意,策应课改有亮点”。试卷结构基本稳定,命题风格、题型、题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比例(见下表)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在试题情境创设、材料选用、命制手法、呈现方式和各模块内容占比(见下表)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微调和创新。例如:(1)调整了各模块内容占比,经济生活占比上升,时事政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占比略有下降;(2)取消了往年令文科考生头疼的经济学计算题和作图题;(3)选择题的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但非选择题的难度略有提升,在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上更凸显对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4)对探究题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胆尝试就某一社会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参与调查研究和辩论,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从整体上看,试卷符合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考核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和2016年江苏省政治科《考试说明》,卷面活泼,图文并茂,总体难度适当,无偏题怪题。试题大多以现实背景作载体,生活气息浓,联系热点活,情境创设巧,呈现方式新,价值引领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这对科学选拔人才、促进考生健康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引领意义。
二、试题特点
(一)指向核心素养,凸显育人导向
顺应时代变化对教育教学的要求,201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指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导向鲜明,凸显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试卷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政治认同。第32题对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呼唤、第33题“日行一善”微信群的特别群规(微信红包不能抢,只用来爱心救助),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彰显。第34题围绕“什么是好电影”这一话题设题,强调电影不能过度关注“眼球效应”,需要有“立得住的文化内核”,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理性精神。第34题围绕好电影标准问题(思想性与商业性究竟哪个更重要)、第37题第(3)小题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均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出理性的思考、辨别、解释、判断和选择,富有思辨性,突出了理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做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法治意识。第16题通过某地人民法院尝试“1 4”(1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审员)的大陪审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从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依法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第36(B)题针对近年来中美贸易和投资摩擦纠纷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考查中国企业减少和化解海外投资纠纷的有效措施,强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做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公共参与。第14题以“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的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第37题以“‘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引发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这一热点话题为背景,要求学生就企业投资机器人项目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并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和辩论中提升公共参与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育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二)聚焦热点话题,洋溢时代气息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热点话题,是政治命题的基本要求和突出特点。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迎着社会热点考,时代气息浓郁。试题选材贴近时代,许多鲜活生动的时事题材跃然纸上,突显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和时代感。例如,1-4题直接以时事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重大时政,涉及到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北京获得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习近平访英开启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等热点。
再如,知识型选择题大多以热点时事为背景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涉及到的时事热点背景主要有:美联储加息、分享经济、大飞机研制、股市熔断机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澜湄合作机制的启动、深圳文博会、信息安全、工匠精神等。非选择题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等热点问题。诸多的热点话题承载了学科考查的切口和命题者的智慧,基本上涵盖了本年度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的时代全景画面。
(三)取材贴近生活,助推课程改革
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追求。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直面社会现实,彰显生活主题,在紧扣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点的同时,强调贴近考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坚持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选材大多来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现实生活等领域,既有宏观时代背景,又有学生身边生活的鲜活内容。命题大多着眼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学生容易接触到的生活实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知识的活力和价值在生活中得以彰显。 例如,第5题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第7题“校园网贷”悄然“走红”、第13题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引起关注、第24题村规民约和家风祖训的发掘利用、第31题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第35题资本回报率与银行贷款利率的比较分析,都很有生活化的味道,离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很近,对学生来说有亲近感,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体悟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活”的这一理念,助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四)坚持能力立意,追求答案生成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坚持能力立意,围绕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不同模块在学科能力考查方面的独特功能,突出学科思维品质和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对考生思维的辩证性、综合性、探究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济生活模块注重考查考生数据处理、图文转换、正确解读的能力,如第35题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资本回报率和银行贷款利率”的坐标图,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判断哪一条曲线代表资本回报率,进而说明作出判断的理由。政治生活模块突出考查考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判断力,引导考生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如前面所述的第14题。哲学和文化模块加大了对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如第22、24题以中国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和天理人伦的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理性思考;第27、28、32、33题,以漫画、量子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工匠精神为背景,在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观、实践观、群众观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引导考生学会辩证思维,启迪考生生活智慧。
非选择性试题追求答案的生成性,是今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该类试题设计基于“问题情境”,精选材料,通过文字、图表等载体,巧妙地将学科素养的考查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引导考生根据情境现场即时生成答案,一改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整个试卷既没有脱离具体情境考查纯教材知识的试题,也没有过去那种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试题,答案与情境具有高度相关性。例如,第37题围绕“人和智能机器人”这一话题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述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活于教材,具有较强的生成性。这种命题思路有利于导向素质教育,减轻高中生的过重学习负担,摒弃过去死记硬背和通过大量训练来得高分的现象。
三、问题商榷
客观地说,2015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比较成熟,不失为一份好试卷。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第一,各模块内容占比不够恰当,有待改进。经济生活模块占比达30.8%,比重过大(《考试说明》中规定占比为25%),且存在扎堆考企业的现象,如第35题和第36(B)题的第(2)小题和第37题的第(2)小题都同时考查了企业的相关知识。
第二,个别试题逻辑不够严密,尚需推敲。例如,第6题由美国这个具有特殊性的国家加息导致美元走强得出的结论(利率上调,本币升值,进口增加)推广到一般国家,用个性代替共性,用个别代替一般,是否科学,值得商榷。
第三,个别试题引用负面的案例,传递正能量有待加强。例如,第12题的股市熔断机制和第13题的某市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受到削弱的不成功的案例,不利于学生达成政治认同。
第四,个别试题图不达意,有不严谨之嫌,有待完善。例如,第11题虽然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并不难,但题目所提供的坐标图只能体现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没有体现粮食丰收、供给增加、粮价下跌的传导过程,与“谷贱伤农”并不匹配。
四、对今后教学和备考的几点启示
(一)固本强基,活化知识
高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并不意味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不重要,恰恰相反,越是考查能力,越需要扎实的基础,越需要活化的知识。鉴于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精准、全面、灵活。精准,就是要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和规定性;全面,就是要对学科基本观点作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浅层理解,需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库;灵活,就是要把知识学活、用活,能形成学科内部的知识串联体系,做到能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调动出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会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坚持微观落实夯基础、中观贯通建网络、宏观把握明脉络,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有效实施立体复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内化知识、活化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直面热点,拥抱生活
社会热点话题是高考政治命题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增强对时事热点的敏锐性,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善于直面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国家大政方针做到心中有数。可结合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尝试开展新闻评述(热点追踪),布置学生课前围绕某一个时事新闻或社会热点,结合学科知识写评论,在课堂中向全体同学介绍,并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与补充,以彰显“学以致用、突出价值观引领”的学科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彰显生活主题,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政治命题的一大亮点。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的联系,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走进生活”。紧贴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拥抱生活,思考生活现象,丰富情感体验,坚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整合、融为一体,让学科课程增添鲜活的生活元素,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去透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改变以往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而漠视生活的现状。
(三)实践育人,提升素养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贯彻落实“一点四面”,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为此,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的导向,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公民政治参与等内容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同时,策应新课程方案把“社会活动”列入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增强活动体验,大胆探索“社会大课堂”,积极构建活动型课程,将学科思想方法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又使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力求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的完美统一。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自觉的价值取向。通过活动型课程的实施,使课内课外活动一体化、系列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课程活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学起来、探究起来、思考起来,克服思想政治课教学简单灌输、空洞说教的旧习,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期行为,彰显探究、活动、体验的价值,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现实生活;社会热点;课程改革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突出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独特价值和魅力。试卷朴实显大气,试题温和有灵气,立意高远扬正气,贴近生活接地气,具有良好的区分选拔、教学引导和价值导向功能。
一、试卷概况及其总体评价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秉持以往风格,融入最新思考,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求变有新意,策应课改有亮点”。试卷结构基本稳定,命题风格、题型、题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比例(见下表)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在试题情境创设、材料选用、命制手法、呈现方式和各模块内容占比(见下表)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微调和创新。例如:(1)调整了各模块内容占比,经济生活占比上升,时事政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占比略有下降;(2)取消了往年令文科考生头疼的经济学计算题和作图题;(3)选择题的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但非选择题的难度略有提升,在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上更凸显对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4)对探究题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胆尝试就某一社会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参与调查研究和辩论,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从整体上看,试卷符合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考核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和2016年江苏省政治科《考试说明》,卷面活泼,图文并茂,总体难度适当,无偏题怪题。试题大多以现实背景作载体,生活气息浓,联系热点活,情境创设巧,呈现方式新,价值引领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这对科学选拔人才、促进考生健康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引领意义。
二、试题特点
(一)指向核心素养,凸显育人导向
顺应时代变化对教育教学的要求,201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指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导向鲜明,凸显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试卷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政治认同。第32题对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呼唤、第33题“日行一善”微信群的特别群规(微信红包不能抢,只用来爱心救助),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彰显。第34题围绕“什么是好电影”这一话题设题,强调电影不能过度关注“眼球效应”,需要有“立得住的文化内核”,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理性精神。第34题围绕好电影标准问题(思想性与商业性究竟哪个更重要)、第37题第(3)小题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均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出理性的思考、辨别、解释、判断和选择,富有思辨性,突出了理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做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法治意识。第16题通过某地人民法院尝试“1 4”(1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审员)的大陪审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从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依法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第36(B)题针对近年来中美贸易和投资摩擦纠纷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考查中国企业减少和化解海外投资纠纷的有效措施,强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做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公共参与。第14题以“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的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第37题以“‘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引发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这一热点话题为背景,要求学生就企业投资机器人项目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并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和辩论中提升公共参与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育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二)聚焦热点话题,洋溢时代气息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热点话题,是政治命题的基本要求和突出特点。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迎着社会热点考,时代气息浓郁。试题选材贴近时代,许多鲜活生动的时事题材跃然纸上,突显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和时代感。例如,1-4题直接以时事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重大时政,涉及到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北京获得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习近平访英开启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等热点。
再如,知识型选择题大多以热点时事为背景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涉及到的时事热点背景主要有:美联储加息、分享经济、大飞机研制、股市熔断机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澜湄合作机制的启动、深圳文博会、信息安全、工匠精神等。非选择题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等热点问题。诸多的热点话题承载了学科考查的切口和命题者的智慧,基本上涵盖了本年度国内国际重大时事,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的时代全景画面。
(三)取材贴近生活,助推课程改革
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追求。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直面社会现实,彰显生活主题,在紧扣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点的同时,强调贴近考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坚持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选材大多来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现实生活等领域,既有宏观时代背景,又有学生身边生活的鲜活内容。命题大多着眼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学生容易接触到的生活实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知识的活力和价值在生活中得以彰显。 例如,第5题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第7题“校园网贷”悄然“走红”、第13题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引起关注、第24题村规民约和家风祖训的发掘利用、第31题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第35题资本回报率与银行贷款利率的比较分析,都很有生活化的味道,离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很近,对学生来说有亲近感,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体悟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养,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活”的这一理念,助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四)坚持能力立意,追求答案生成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坚持能力立意,围绕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不同模块在学科能力考查方面的独特功能,突出学科思维品质和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对考生思维的辩证性、综合性、探究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济生活模块注重考查考生数据处理、图文转换、正确解读的能力,如第35题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资本回报率和银行贷款利率”的坐标图,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判断哪一条曲线代表资本回报率,进而说明作出判断的理由。政治生活模块突出考查考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判断力,引导考生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如前面所述的第14题。哲学和文化模块加大了对考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如第22、24题以中国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和天理人伦的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理性思考;第27、28、32、33题,以漫画、量子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工匠精神为背景,在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观、实践观、群众观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引导考生学会辩证思维,启迪考生生活智慧。
非选择性试题追求答案的生成性,是今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该类试题设计基于“问题情境”,精选材料,通过文字、图表等载体,巧妙地将学科素养的考查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引导考生根据情境现场即时生成答案,一改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整个试卷既没有脱离具体情境考查纯教材知识的试题,也没有过去那种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试题,答案与情境具有高度相关性。例如,第37题围绕“人和智能机器人”这一话题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述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活于教材,具有较强的生成性。这种命题思路有利于导向素质教育,减轻高中生的过重学习负担,摒弃过去死记硬背和通过大量训练来得高分的现象。
三、问题商榷
客观地说,2015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比较成熟,不失为一份好试卷。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第一,各模块内容占比不够恰当,有待改进。经济生活模块占比达30.8%,比重过大(《考试说明》中规定占比为25%),且存在扎堆考企业的现象,如第35题和第36(B)题的第(2)小题和第37题的第(2)小题都同时考查了企业的相关知识。
第二,个别试题逻辑不够严密,尚需推敲。例如,第6题由美国这个具有特殊性的国家加息导致美元走强得出的结论(利率上调,本币升值,进口增加)推广到一般国家,用个性代替共性,用个别代替一般,是否科学,值得商榷。
第三,个别试题引用负面的案例,传递正能量有待加强。例如,第12题的股市熔断机制和第13题的某市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受到削弱的不成功的案例,不利于学生达成政治认同。
第四,个别试题图不达意,有不严谨之嫌,有待完善。例如,第11题虽然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并不难,但题目所提供的坐标图只能体现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没有体现粮食丰收、供给增加、粮价下跌的传导过程,与“谷贱伤农”并不匹配。
四、对今后教学和备考的几点启示
(一)固本强基,活化知识
高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并不意味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不重要,恰恰相反,越是考查能力,越需要扎实的基础,越需要活化的知识。鉴于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精准、全面、灵活。精准,就是要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和规定性;全面,就是要对学科基本观点作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浅层理解,需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库;灵活,就是要把知识学活、用活,能形成学科内部的知识串联体系,做到能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调动出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会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坚持微观落实夯基础、中观贯通建网络、宏观把握明脉络,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有效实施立体复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内化知识、活化知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直面热点,拥抱生活
社会热点话题是高考政治命题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增强对时事热点的敏锐性,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善于直面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国家大政方针做到心中有数。可结合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尝试开展新闻评述(热点追踪),布置学生课前围绕某一个时事新闻或社会热点,结合学科知识写评论,在课堂中向全体同学介绍,并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与补充,以彰显“学以致用、突出价值观引领”的学科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彰显生活主题,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近年来江苏高考政治命题的一大亮点。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的联系,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走进生活”。紧贴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拥抱生活,思考生活现象,丰富情感体验,坚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整合、融为一体,让学科课程增添鲜活的生活元素,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去透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改变以往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而漠视生活的现状。
(三)实践育人,提升素养
201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贯彻落实“一点四面”,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为此,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的导向,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公民政治参与等内容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同时,策应新课程方案把“社会活动”列入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增强活动体验,大胆探索“社会大课堂”,积极构建活动型课程,将学科思想方法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又使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力求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的完美统一。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自觉的价值取向。通过活动型课程的实施,使课内课外活动一体化、系列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课程活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学起来、探究起来、思考起来,克服思想政治课教学简单灌输、空洞说教的旧习,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期行为,彰显探究、活动、体验的价值,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