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诚然,生活便是语文学习的根,语文学习一定要在生活中吸纳与倾吐,不管是发展语感,还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都离不开“生活”输送的养分。我认为要让语文学习有声有色,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生活”——语文学习的“根”,使语文与生活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能有语文学习的持续热情,使语文学习更加有效。
  
  一、生活,让文本立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和灵动性,是因为有“生活”这位大师滋养语言的活性。你听,市场里的吆喝、街道上的招呼、朋友的倾心谈话、亲人的关爱言语,无不情感四溢、酥暖人心,毋庸置疑那是鲜活的“文本”,是人们生活的本色,是生活中的人们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教科书在学生的眼里,仅仅是古板的文字,缺乏活力,读起来枯燥无味。如何让文本立起来?如何赋予文本生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悟得彻头彻尾呢?——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悟,才是最佳的途径!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在想,这是一篇文质优美、情感深沉的的文章,要让学生单凭固有的水平孤立地去感悟母爱的无私,去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去领悟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进而去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如采取一味地让学生去读,一味地由学生去悟,那将是“读”也茫然,“悟”也茫然。由此,为了让学生走进《秋天的怀念》,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心间,走进母子间的情感深处,我有意创设靠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由表及里,层层深入。①以歌为境。让学生回顾并清唱思念母亲的词义浅显的歌曲,如“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花鲁冰花……”“妈妈呀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长大……”学生通过唱这些生活中人人吟唱的耳熟能详的歌,或深或浅地勾起对母亲的思念或尊敬的情感,从而为学生感悟史铁生的怀念慈母的情感打下基石。②以言为境。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母亲”对孩子那深沉的爱,及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愧疚,我布置学生从生活中或书本上收集赞美母亲、思念母亲的只言片语,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积蓄。③以文为境。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心会文,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他那种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就被撩拨起来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他们母子间的似海深情。试想,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景或再现这种情境?”此时文本化为一种“境”,学生畅游于文本中,又试图以生活的体验将文本立体起来。于是,有的感情朗读;有的使尽浑身解数去表演;有的联系生活谈感受;还有的创编歌词。在学生的眼里,《秋天的怀念》已是鲜活的生活场景,而不单单是单调的排成长串的文字,他们时而潜心会文,时而交流碰撞,时而品味推敲,时而表达见解,时而探幽发微,时而展示文本……这虽然仅仅是一个教例,但它是“生活就是课程,课程即是生活”之理念的诠释。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生学习母语真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催峦)。所以,语文不可能学不好,但要学得不乏味,必然要链接文本与生活。教师要将文本还原为生活情境,让学生的心贴近生活、贴近文本、贴近作者,从而潜心会文本,尽情读与悟,语感自然立起来。
  
  二、生活,让作文活起来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对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来说,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尤其是对作文的教学。“言为心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作文=生活,一方面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作文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那么在教学中我不忘设法让学生的笔伸进生活,触及生活,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学做真人,让他们意识到写文章、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而以作文这一生命活动去实践尝试,去认识生活,去理解生活,去想象生活,去创造生活。
  在实践“回归生活”写作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是自己,对自己是不需要说假话,说空话的,应该用自己的最真实的语言表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股脑儿的倾吐文中,这样作文就会成为你最忠实的朋友。”例如在写“我身边的人”时,很多学生写了“老师”,我第一次阅改学生这篇习作时,发现这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在他们的笔下全都是形象光辉,潇洒漂亮,尽管教学一般,却也业绩灿烂,几乎是千人一面,只是张姓、李姓之别。我心想,这样不行,引导学生“创意”就必须从这儿开始!我大张旗鼓地发动学生说真话,激励学生说出自己心灵深处的话。我告诉学生:“不管你眼里的老师是怎样的,你要写出原汁原味的‘原版形象’,因为那才是生活和生活中的人物!在学习生活中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乎老师的,尽可以发之于笔端,行之于文章,说出自己真切的想法。”于是,我就能不断地读到学生鲜活的语言、灵动的内心、五彩的课堂。你看“我们新来的班主任王老师,个儿不高,脸上长了不少调皮的豆豆,一笑起来,那些豆豆就在脸上冲浪……”你再看“我们数学老师姓王,他可真有“王者”风范哦。在上《认识比》这一课时,我走神了——我最不喜欢数学课上那啰里啰嗦的概念阐述了,比如‘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嗨,还是想想课间玩儿点什么吧……‘文涛,你今年几岁?我24岁,你的年龄和我相比,怎么表示?’天哪,就好像是闷雷炸响,晕倒……”“同学们都说王老师粗短的个儿,说话嗓门儿大,就像南天门的守门神,不少人对他敬而远之。我可不这样看,我觉得王老师挺有阳刚之气的,一向都是女老师教我们,现在难得课堂上出现一个男老师,太好了,否则我们都快成了‘娘娘腔’了……”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他们随自己的笔触漫步于自己的生活中,展示个性的、独到的思考,给人以真实、可信、独创的感觉。
  我想,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倾听、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中写真实,在真实中反映生活,而这也正是表达学生心灵的需要,也正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个性就是源自于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发源地,更是语文学习的一块实验地。在这里,学生可以将文本还原为生活,以个性化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在这里,可以激发学生潜心阅读、采撷语言、感受语言的兴趣,丰富学生语言信息的储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在这里,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美学家罗丹语)”。可以说,生活就是读不尽的书,生活就是写不完的文。倘若我们的教学能够返璞归真,让生活成为“读书”与“习作”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那么学生定能回报我们——语文学习原来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经典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一边是数量庞大、相对晦涩枯燥的经典,一边是懵懵懂懂、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着时代的、文化的、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老师手拿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时,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时,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的生成中造就精彩?    一、心中有书,全面预设教学环节  兵法中有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
生态课堂就是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它是一种符合教学主体生理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形态,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语文的生态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活动的层层推进来开展教学活动,达成课堂目标。  一、课前先学,互学互助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利用的过程,更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什么“式”,什么“法”的教学,都应通过各种反馈信息来评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改革,也都应受反馈信息的制约。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生反馈信息,以有效地校正、调控课堂教学,把预设和生成的资源更加有机地结合利用,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作无效的劳动,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课堂改革中值得研究的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下面谈谈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看法。  一、倾听赏识 师生对话的先导  案例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们很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或文中的语句讲述诗的意思。)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首脍炙人
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认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有人说,操作性学习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在语文课上运用一些操作性学习策略,也能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一、操作在“细致”处,培养严谨学风    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忽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要素,导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与错误。有一次,某教师在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根据文中有关内容的提示,画出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并用箭头标出隧道的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果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看作学生学习最终登攀的高楼,那么,“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则是筑起这一高楼的最基础、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砖石。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无疑是积累语言的首要渠道。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重
技术问题其实并非网络时代政党青年组织进行适应性变革的根本问题,而在组织行为过程中掌握和贯彻网络思维才是关键所在。贯彻网络思维,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法则,增强组织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