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但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被形近字的识别所困扰,学生在形近字的读、写、用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屡见不鲜,而且有的学生往往是一错再错,难以纠正。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常用形似字读、写、用的识别能力十分重要。
1.误读。混淆形近字的读音是一种常见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个字常见,另一个字不常见。如把“迁徙(xǐ)”读成“迁徒(tú)”,把“赡(shàn)养”读成“瞻(zhān)养”,把“粗犷(guǎng)”读成“粗旷(kuàng)”等;二是两个形近字意义相近,想当然而读错,如把“券(quàn)”读成“卷(juàn)”,把“酗(xù)酒”读成“汹(xiōng)酒”,把“针砭(biān)”读成“针贬(biǎn)”等;三是成语中的字没去仔细辨析,习惯性读成形近字音,如把“如火如荼”的“荼(tú)”读成“茶(chá)”,把“床笫(zǐ)之欢”的“ 笫(zǐ)”读成“第(dì)”,把“草菅人命”的“菅(jiān)”读成“管(guǎn)”等;四是跟着形声字的形近字读错,如“忏(chàn)”读成“扦(qiān)”“诣(yì)”读成“指(zhǐ)”等
2.误写。形近字容易写错,其原因有:一是因读错而写错。前面所列的形似字,往往因为读错而写错。最明显的如把“气概(gài)”写成“气慨(kǎi)”,“鬼鬼祟祟(suì)”写成“鬼鬼崇崇(chóng)”,“棘(jí)手”写成“辣(là)手”等。如果读准了字音,是不可能写错的。二是因未理解形近字的意义而写错的,如“栋梁”写成“栋粱”,“口渴”写成“口喝”,“云霄”写成“云宵”等。
3.误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形近字都能与同一个字或意义相近的字组词,但所组成的词语意义不同,于是常常出现误用。如“洁白无瑕”与“无暇光顾”、“金榜题名”与“代表提名”、“泊船”与“船舶”、“赃款”与“脏款”、“震耳欲聋”与“振臂高呼”、“驰援”与“弛缓”、“辨认”与“辩论”等,像这类字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错误的频率都比较高。
如何培养学生对形近字读、写、用的识别能力?笔者在长期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本人在识字教学中对于形似字的巧妙区分谈几点体会。
1.编创故事,加深记忆。单一拼读的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学生识字效果也很差,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不妨编成故事形式帮助区分。如:“泼(pō)”“拨(bō)”“拔(bá)”三字,孩子们使用时,常常辨认不清,以至于张冠李戴。我便针对字形编成小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泼水”玩,这时旁边走出一男孩,二话没说,伸手就把他们给“拨开”了,他也要加入其中(三点水换成提手旁,泼——拨)。谁知他刚玩了一会儿,牙疼起来了。爸妈赶紧带着他上医院“拔牙”去。蛀牙是拔掉了,就少了一颗牙了(“拨”字少了一笔成了“拔”,不正像少了一颗牙齿么?)。富有趣味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准确区分的教学效果。
2.编写儿歌,形象分辨。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了便永久难忘。在教学中,借助儿歌帮助区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区分“辫”“辨”“辩”时,我便编了一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大辛、小辛不一般,爱用丝带扎“发辫”(辫);两人长得难区分,快请点撇来“辨认”(辨);两辛大声“争辩”时,小言中间仔细听(辩);看清中间的装饰,能把它们全分清。短短的几句儿歌,简单明了,形象地点出了三个字的不同之处。有时我也鼓励学生仿照编写,在编写中达到识字目的。
3.编辑口诀,习惯区分。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儿童读物也不少,我便鼓励学生悉心搜集,以各种形式晒出各自搜集成果,集体分享。“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多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被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效果还真不错。如:“已(yǐ)半巳(sì)满不出己(jǐ)”“左乒(pīng)右乓(pāng)兵两边”“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róng)。”等等。这些常见的口诀,既点出了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又区分了它们的形似之处,简单易记。
4.编排规律,灵活引导。利用形近字的声母、偏旁等帮助区分。如:偏旁中含有“今”“令”的形近字,孩子们很难区分,“今”“令”混淆。我便鼓励孩子们寻找规律,借助两字的声母帮助辨别。凡是声母是“l”的,则其偏旁为“令”。像“领、玲、零、铃、岭、龄……”声母不是“l”的,则不是“令”,而是“今”,像“吟、琴、矜、黔、念……”
当然,区分形近字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主动识字。我相信这样的识字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伟林
1.误读。混淆形近字的读音是一种常见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个字常见,另一个字不常见。如把“迁徙(xǐ)”读成“迁徒(tú)”,把“赡(shàn)养”读成“瞻(zhān)养”,把“粗犷(guǎng)”读成“粗旷(kuàng)”等;二是两个形近字意义相近,想当然而读错,如把“券(quàn)”读成“卷(juàn)”,把“酗(xù)酒”读成“汹(xiōng)酒”,把“针砭(biān)”读成“针贬(biǎn)”等;三是成语中的字没去仔细辨析,习惯性读成形近字音,如把“如火如荼”的“荼(tú)”读成“茶(chá)”,把“床笫(zǐ)之欢”的“ 笫(zǐ)”读成“第(dì)”,把“草菅人命”的“菅(jiān)”读成“管(guǎn)”等;四是跟着形声字的形近字读错,如“忏(chàn)”读成“扦(qiān)”“诣(yì)”读成“指(zhǐ)”等
2.误写。形近字容易写错,其原因有:一是因读错而写错。前面所列的形似字,往往因为读错而写错。最明显的如把“气概(gài)”写成“气慨(kǎi)”,“鬼鬼祟祟(suì)”写成“鬼鬼崇崇(chóng)”,“棘(jí)手”写成“辣(là)手”等。如果读准了字音,是不可能写错的。二是因未理解形近字的意义而写错的,如“栋梁”写成“栋粱”,“口渴”写成“口喝”,“云霄”写成“云宵”等。
3.误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形近字都能与同一个字或意义相近的字组词,但所组成的词语意义不同,于是常常出现误用。如“洁白无瑕”与“无暇光顾”、“金榜题名”与“代表提名”、“泊船”与“船舶”、“赃款”与“脏款”、“震耳欲聋”与“振臂高呼”、“驰援”与“弛缓”、“辨认”与“辩论”等,像这类字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错误的频率都比较高。
如何培养学生对形近字读、写、用的识别能力?笔者在长期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本人在识字教学中对于形似字的巧妙区分谈几点体会。
1.编创故事,加深记忆。单一拼读的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学生识字效果也很差,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不妨编成故事形式帮助区分。如:“泼(pō)”“拨(bō)”“拔(bá)”三字,孩子们使用时,常常辨认不清,以至于张冠李戴。我便针对字形编成小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泼水”玩,这时旁边走出一男孩,二话没说,伸手就把他们给“拨开”了,他也要加入其中(三点水换成提手旁,泼——拨)。谁知他刚玩了一会儿,牙疼起来了。爸妈赶紧带着他上医院“拔牙”去。蛀牙是拔掉了,就少了一颗牙了(“拨”字少了一笔成了“拔”,不正像少了一颗牙齿么?)。富有趣味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准确区分的教学效果。
2.编写儿歌,形象分辨。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了便永久难忘。在教学中,借助儿歌帮助区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区分“辫”“辨”“辩”时,我便编了一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大辛、小辛不一般,爱用丝带扎“发辫”(辫);两人长得难区分,快请点撇来“辨认”(辨);两辛大声“争辩”时,小言中间仔细听(辩);看清中间的装饰,能把它们全分清。短短的几句儿歌,简单明了,形象地点出了三个字的不同之处。有时我也鼓励学生仿照编写,在编写中达到识字目的。
3.编辑口诀,习惯区分。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儿童读物也不少,我便鼓励学生悉心搜集,以各种形式晒出各自搜集成果,集体分享。“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多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被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效果还真不错。如:“已(yǐ)半巳(sì)满不出己(jǐ)”“左乒(pīng)右乓(pāng)兵两边”“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róng)。”等等。这些常见的口诀,既点出了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又区分了它们的形似之处,简单易记。
4.编排规律,灵活引导。利用形近字的声母、偏旁等帮助区分。如:偏旁中含有“今”“令”的形近字,孩子们很难区分,“今”“令”混淆。我便鼓励孩子们寻找规律,借助两字的声母帮助辨别。凡是声母是“l”的,则其偏旁为“令”。像“领、玲、零、铃、岭、龄……”声母不是“l”的,则不是“令”,而是“今”,像“吟、琴、矜、黔、念……”
当然,区分形近字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主动识字。我相信这样的识字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