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态,踏实前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什么?教学生怎样学习。
  学习是什么?学会如何学习。
  语文教学是什么?在语文教师引导下,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自主实践活动。
  原本如此简单明了的常识,在各式各样华丽、时尚的新观点、新概念、新名词、新课题、新实验的浪潮中,被淹没了。一时间,仿佛我们在茂密的大森林里绕来绕去找不到方向,又好像在浓浓的迷雾中找不着回家的路。君不见前些年,教学改革,高潮迭起,声势越来越大,调门越来越高,观摩者越来越多。感觉真有什么“宝典诀窍”,取经回来后即可立竿见影,让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然而实际情况是,那些云里雾里的新理念和那些“几招、几式、几步、几法”的新策略,搬回本地后,大多水土不服,难以复制。更为蹊跷的是,许多名噪一时的改革实验,热闹一阵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事物发展总是曲折前行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热潮之后,渐渐归于平静。如今大型、超大型的观摩研讨活动已为数不多,取而代之的是中小型的观摩研讨;原先以展示名师风采为目的的纯观摩活动已不能满足广大教师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目标明确的专题研讨活动。过去,某些教改实验尚未取得阶段性成果就大肆宣传,引来参观者无数,之后又隐身不语的现象也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聚焦教育实际中的重难点,提炼出小而实的课题,讲求实证,不轻易做结论,不随意推行实验。就课堂教学而言,从过分注重外在形式的翻新和课件设计的新颖,转变到更关注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底蕴,从只注重课堂表面的活跃到注重课堂文化的厚度和思维训练的深度,从只关注一节课好到重视节节课好。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从未有过一条用美丽的彩虹铺成的空中捷径,可以直达教学的光辉顶峰;也从未有过包教百课,立见成效的秘方妙法,只要如法炮制,就可让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语文教学来不得半点虚、浮、空、飘,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也需要细致入微的缜密和水滴石穿的韧性。
  当前,语文教学要从单兵操练转变到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只关注语文教学自身到关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语文和生活的联通,课内和课外的联动。
  语文教学不再是单向的机械传授,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教材为媒介的“对话”,对话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课堂上叽叽喳喳和议论纷纷,而是彼此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互补,也是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情意相通。此时,课堂的主体,不是孤独的单数,也不是简单的复数,而是你、我、他之间的交互式对话。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实践不只是“琵琶独奏”,而是多人次、多聲部、多向度的交响。
  要树立“大语文”意识。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都凝聚在母语里,一所学校的校长和全体教师都应有“语文意识”。对教师而言,由于语文是思想的载体和人脑思维的工具,所以,各学科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则将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对学生而言,不仅是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得让学生提高认识,丰盈思想,丰富感情,培养人格,清清楚楚说中国话,端端正正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
  教育即生成。语文教学是学生言语生成、智慧生成、人格养成的过程。学生如幼苗,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无污染的肥沃土壤,需要适宜生长的温度,更需要阳光和雨露。因此,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全情投入,自由绽放。不能强制压抑,不能揠苗助长,否则,轻者被扭曲,重者遭摧残。
  教育即生活。语文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应是学生生活最快乐的部分。当语文是情感的、诗意的、审美的时候,当语文教学将语文抑扬顿挫的节奏、委婉温润的情调、含蓄隽永的意趣、具体生动的形象都展示出来的时候,教学就有魅力了,语文教学为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将打下坚实的根基,收获丰硕的果实。
其他文献
一、开放式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还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牵牛花》、李天芳老师写的《种一片太阳花》,我们也总结了一些观察方法、学习方法,现在我们一起谈谈学习的收获吧!  二、核心过程推进  1.回顾方法  师:首先回到课文当中去,请看这一段话。(出示)  爬山虎剛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
文本解读  《四季》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4小节,分别选取春、夏、秋、冬的代表性景物(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四季的变化。  拟人化的手法、叠词的使用是《四季》的一大特色。“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读起来充满诗歌的韵味。节末的四句说话内容,结构基本相同。  整首诗结构相近,语言亲切,富有童趣,是学生仿说的范型。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的内容,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经典亲子漫画集《父与子》中的《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阅读多幅图的能力,能依据漫画中的内容进行细致观察,并尝试描述。但是对于连续六幅图的漫画阅读,学生还是第一次碰见,而且最后一幅图要联系前五幅图的内容展开联想并续编,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次口语交际在“听”和“说”两方面
18岁那年,我幼儿师范毕业,当时的分配原则是按实际居住地分配。那年县中心幼儿园不缺幼儿教师,我被分配到广德县城关二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斗转星移,时光的指尖已划过22年。  从“舞台出彩”到“课堂闪光”  到了二小,校长说,我们不缺音乐教师,缺语文教师,你就教语文吧。于是,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语文兼音乐课,任大队辅导员,给学生们排练节目。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县里有“
在阅读教学改革行走在“核心素养时代”的今天,再次深耕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仍觉历久弥新。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努力构建“学力课堂”,点到即止地“教”,真实有效地“学”,锲而不舍地“练”,确保“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让学生在“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语文学习中促进学力的螺旋上升。  一、依托先学,把握“教”的起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叫
彭辉鳌是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我们重庆小语团队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才子”。在我的印象中,他平时活不多,温文尔雅,不善言谈,彰显了他朴实无华的本色,但他脚踏实地,执着追求,长期耕耘在小语这块沃土上,总会不时见到他的文章和成果。  一、彭辉鳌是一个勤于研究的人  执着决定事业发展的高度,热爱决定事业发展的深度,痴迷决定事业发展的厚度。彭辉鳌老师就是一个对教育事业执着、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弱,直观表现为能否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切的话语。“适当时候”“适切话语”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语言思维的意识性。语文,当然离不开思维;思维,亦不是言语之外的“漂泊之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记录着思维的“冲击波痕”。语文教学旨在在言语的徜徉中,重温思维的足迹,生长思维的张力。  一、思维,在言语品赏中“静候”  思维,是有“频道”的。若不在它的频率区间,常常会被我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
2019年9月的一天,曾海玲校长让我在全区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执教一节低年级作文公开课。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是既惊喜又忐忑,但更多的是压力。作文公开课是我不敢轻易挑战的。曾校长看出了我的紧张,笑着安慰我说:“别担心,你用心准备吧,我们会全程陪你磨课的。”在曾校长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全力以赴地开始了准备。  一、 备课环节深思熟虑  1.作文选材从学生兴趣出发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面对这节特殊的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该落实其学科教学的本质。由此可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课堂热闹效果虚化、教学内容空洞的任务已迫在眉睫。为破解上述困境,顺应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立足儿童实际,关注语文本真,提出了“便携式语文”课堂教学主张。  一、“便携式语文”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便携式语文”是笔者近30年来在教
北京特级教师王企贤先生曾讲述过他的一个故事:  六七岁时在私塾念书,私塾先生教学 “鸟有两翼,故能飞;兽有四足,故善走”,我不理解其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于是向先生请教:  生:“故”字当什么讲?  师:“故”字当“所以”讲。  生:原来是一个字不明白,经先生一讲,“所以”两个字也不明  白了。  师:除了“故”和“所以”不明白外,别的字都明白了吗?  生:别的字都懂了。  师:“故”的解释不给你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