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依据学生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一、提供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中,要善待学生,要用鼓励性或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如教学《3的倍数》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题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个位有关。”“真是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起来。
二、把创新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常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然后再把分析的结果一步一步地综合起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及计算时,学生们这样分析: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整片不好算,能不能通过划分,把它看成由几个我们熟悉的简单图形组成呢?然后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分块计算,再合起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分析过程中,同学们紧紧抓住如何划分这个关键和怎么看尺寸这个难点进行:①这是什么图形?能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②怎么划分才能得到我们熟悉的简单图形?③如何划分更简单更清晰?在教学,我先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先总的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把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逐步综合解决,有条有理地进行,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逐步发现问题,慢慢解决问题。
三、在应用中升华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边摇头。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就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兴趣,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也很深刻。
四、加强提问技能,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1.以“趣“激问。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在问题解决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儿歌、谜语、童话等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故事:在动物园里有小熊一家,一天,熊妈妈拿出40根香蕉,对孩子们说,把这些香蕉平均分2份,给小熊一份,小熊嫌太少;熊妈妈说,把这些香蕉平均分成8份,给小熊4份吧,小熊又嫌4份少;最后熊妈妈说,把这些香蕉平均分成20份,给小熊10份吧,小熊一听可以得10份,就高兴地答应了。听到这里有个别学生笑了起来,我没有做声,而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一下到底小熊3次分别得到多少根香蕉呢?结果学生都笑了起来说:“小熊真傻,三次分得的香蕉其实是一样多的。”这样通过故事以趣设问,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孕育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以“动”激问。好动也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如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一开始我出示了几种能突出长方体本质特征的牙膏盒、数学课本、药盒等,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自己所发现的长文体的特征。之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动动手,看一看,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出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仔细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接着,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长方体各条棱长度相等。同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这样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比较等实践活动,学生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发现了问题,也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善于提问,敢于提问,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教师就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一、提供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中,要善待学生,要用鼓励性或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如教学《3的倍数》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题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个位有关。”“真是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起来。
二、把创新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常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然后再把分析的结果一步一步地综合起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及计算时,学生们这样分析: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整片不好算,能不能通过划分,把它看成由几个我们熟悉的简单图形组成呢?然后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分块计算,再合起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分析过程中,同学们紧紧抓住如何划分这个关键和怎么看尺寸这个难点进行:①这是什么图形?能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②怎么划分才能得到我们熟悉的简单图形?③如何划分更简单更清晰?在教学,我先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先总的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把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逐步综合解决,有条有理地进行,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逐步发现问题,慢慢解决问题。
三、在应用中升华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边摇头。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就活跃起来,议论纷纷,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兴趣,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也很深刻。
四、加强提问技能,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1.以“趣“激问。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在问题解决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儿歌、谜语、童话等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故事:在动物园里有小熊一家,一天,熊妈妈拿出40根香蕉,对孩子们说,把这些香蕉平均分2份,给小熊一份,小熊嫌太少;熊妈妈说,把这些香蕉平均分成8份,给小熊4份吧,小熊又嫌4份少;最后熊妈妈说,把这些香蕉平均分成20份,给小熊10份吧,小熊一听可以得10份,就高兴地答应了。听到这里有个别学生笑了起来,我没有做声,而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一下到底小熊3次分别得到多少根香蕉呢?结果学生都笑了起来说:“小熊真傻,三次分得的香蕉其实是一样多的。”这样通过故事以趣设问,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孕育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以“动”激问。好动也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如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一开始我出示了几种能突出长方体本质特征的牙膏盒、数学课本、药盒等,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自己所发现的长文体的特征。之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动动手,看一看,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出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仔细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接着,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长方体各条棱长度相等。同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这样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比较等实践活动,学生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发现了问题,也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善于提问,敢于提问,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教师就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