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我的追求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能开发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然而,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人抽象概括能力。现以第五册《金属》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科学课上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为总结抽象打好基础
  人们认识科学都是从日常的观察和实验开始的,上科学课也离不开科学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得到许多感性材料,为抽象和概括出理性材料打好基础,最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认真准备好与新授知识有关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或实验,去探索它、研究它,帮助学生获得对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步对该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通过头脑的加工、语言的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我是这样上《金属》一课的,课前,我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大家一起准备了实验要用的各种材料。我在仪器室借去了上课用的实验器材,如铝勺、铜钥匙、铁钉、烧杯、电池、导线、灯泡等外,又要求学生自己收集并准备一些易于获得的材料,像粗一些的铁丝、铝丝、铜丝,又如香烟盒里的铝箔,还有可用于捶打的卵石等。上课前,先把学生按分组实验的形式组织好,上课时,我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几种金属,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醒,叫学生用砂纸把金属表面打磨一下后,比较出这些金属外表和原来相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做既可达到观察的目的,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2.操作: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和“试一试”实验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增强他们对金属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不便准备的传热实验,教师也应该在演示该实验时尽可能让学生摸一摸没有浸在热水里的物体的一端,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铜、铁、铝都能传热,再用一个筷子让学生试一试,请学生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勺子、铲子的把手都是木头或胶木的。
  3.比较:把教材中的“试一试”分散在一个观察和三个实验中去分别完成,形成对比实验。这样有利于突出铜、铁、铝的共同性质,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感性认识。
  4.总结:学生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以便于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通过实验或观察,知道了什么?”
  二、通过研讨、交流、归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研讨,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家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经验、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有什么启发等等。从而找出被研究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概括,感性认识也就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一定层次上的科学概念。由此可见,组织学生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我在上《金属》这课是这样的:1.先汇报出金属的共性。当每一组观察或实验结束后,我就立刻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讨论前,我向学生提出讨论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抽象思维,鼓励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说的话。讨论题是:你在观察铁、铜、铝等物质的外表中看到了什么?铁、铜、铝的外表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玻璃棒、粉笔、木棍呢?通过传热、导电实验,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从金属延展性实验发现,把铜丝、铁丝、铝丝弯折或捶打后有什么变化?把木棍、玻璃棒、粉笔弯折或捶打后会怎样?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我是采用实验小组形式,也就是前后相邻4个学生为一组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作交流发言,得到三种金属的共同特性的认识。在我肯定大家认识正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填写本课中的前四处空白。2.概括金属的共性。经过上面的研讨,我要求学生对金属的共性进行概括。概括时,我仍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完成。具体过程是:(1)讨论:根据上面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引导学生对铜、铁、铝的共性进行概括。(2)教师告诉学生:由于铜、铁、铝有共同的性质,它们是同一类物体,叫做金属。金属表面所特有的光泽称为“金属光泽”。金属的种类很多,如金戒指(金)、焊锡、干电池的金属壳(锌),电灯泡里面的钨丝等与铜、铁、铝一样,都是金属。(3)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根据铜、铁、铝的相同性质,可以推想出金属的共同性质是什么?进而完成更高层次的概括。(4)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金属”,并强调只有同时具有以上四个性质的材料才是金属。这样,学生初步建立出了金属的科学概念。
  我在这课中,努力体现了“组织者”“引领者”与“亲密伙伴”的角色意识,把学生的主动权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拓展引用,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了上科学课的快乐,尤其是平时上其他课不敢发言的孩子,在我的课上成为了一名勇敢者、探索者、成功者,这也是我对科学课的追求。
其他文献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带给汤姆的终身影响,从而感受到课文主人公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的角色朗读设计,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辩论明理。  师:那这条鱼放还是不放呢?(语调把握)  生插嘴(放,不放)。  师:站在爸爸这边的先来说说理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生态学观点来说,课堂就是一个由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的动态生成系统。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就是指在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富有生命力的完善自我,取得学习效益的整体提升。“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追寻的理想的课堂。  一、关注和谐 情智共
【案 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实践感悟  1.实际操作(发放新本子)  师:(给同桌两个人每人发3个算术本。)一人发3本,两个人一共要发几本呢?  生:6 本。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3 3=6。  师:3个人一共要几个本子?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3 3 3=9。  师:4个人呢?  生:3 3 3 3=12。  2.感悟乘法  师:如果是20个人呢?你能很快想办法用算式表
邮品设计教学是我多年坚持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喜欢集邮,更爱画画,又善于辅导学生,所以辅导学生邮品设计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邮品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孩子们的天性都喜欢看花花绿绿的邮票,可怎样才能巧妙地引导他们把看邮票的兴趣转移到创作邮票上来,创作出体现自己独特个性的生肖邮票?回顾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如下几点经验和感受。  【初次接
“教得透彻,学得明白”,一直视为课堂中师生教与学发生的最佳状态。不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其根本目的就只有一个: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对重点一再强调,对难点如何突破,无非就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学习,再配合习题练习,而习题的内容自然也是对重点、难点的考查,学生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还不能解决,说明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在策略上要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班级成绩,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忽视了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客观事实。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70-72页“倍数和因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  2.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同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
Hands on(动手做)是主要针对科学教育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强调:让儿童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等素养的培养,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现在许多老师把“是否在课堂中进行‘动手做数学’”作为判断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
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数学革新如火如荼,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注重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氛围,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坚持系统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复习原则,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设置例题、习题,层层递进,优化了初中数学课堂复习模式。  一、追根溯源,注重双基  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温习;不管是期末温习,还是中考复温,都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与本能。但是,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真正的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的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