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其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在课程体系中,数学是一门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小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具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学习,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问题情境模式;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授课老师经常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然而所提出的问题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问题是授课老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或者相关例题进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锻炼与提升。此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长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展示性、结构性、拓展性以及坚持性的原则开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科学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孩童时期,在此过程中采用逼迫式的教学手段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心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逻辑思维发展较为缓慢。在学习过程中要寓教于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复杂抽象的思维转换成形象的思维模式,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创设情境,进一步凸显问题的趣味性特征,进而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育水平相适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一直保持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讲解有关“比多少”的知识时,教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为学生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去比较砖头和小猪数量是多少,通过问题和卡片的配合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小猪与砖头所对应的“同样多”“多和少”之间的关系。通过此种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多多探索,借助教研时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抓住最佳的时机,逐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知世界,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計时应当注重生活化特征。比如,我们在讲解有关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要想完成学习整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常见的整时,例如《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是晚上7点,早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8点,中午放学时间是11点等,问学生这些时间的时针、分针都处于什么位置,当学生回答出来以后还可以对其继续展开提问:这些时间的分针都有什么特征?都指在12点位置,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的位置,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的规律。这种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问题,进而有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实际操作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以及形象性的特征,针对此特征,授课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例外,其中动手实践操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使枯燥无味且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比如,我们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沿着棱线用剪刀将其剪开,然后老师让学生数数它们有几个面。然后用尺子去测量一下这些面存在什么关系,每一个面的长、宽与原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再思考一下它的表面积应当如何计算?这些问题都能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解决,并且还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爱好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知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1.
[2]叶金英.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9(4):147.
关键词:问题情境模式;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授课老师经常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然而所提出的问题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问题是授课老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或者相关例题进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锻炼与提升。此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长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展示性、结构性、拓展性以及坚持性的原则开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科学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孩童时期,在此过程中采用逼迫式的教学手段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心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逻辑思维发展较为缓慢。在学习过程中要寓教于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复杂抽象的思维转换成形象的思维模式,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在设计问题时要合理创设情境,进一步凸显问题的趣味性特征,进而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育水平相适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一直保持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讲解有关“比多少”的知识时,教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为学生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去比较砖头和小猪数量是多少,通过问题和卡片的配合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小猪与砖头所对应的“同样多”“多和少”之间的关系。通过此种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多多探索,借助教研时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抓住最佳的时机,逐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当中,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知世界,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計时应当注重生活化特征。比如,我们在讲解有关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要想完成学习整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常见的整时,例如《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是晚上7点,早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8点,中午放学时间是11点等,问学生这些时间的时针、分针都处于什么位置,当学生回答出来以后还可以对其继续展开提问:这些时间的分针都有什么特征?都指在12点位置,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的位置,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的规律。这种提问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问题,进而有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实际操作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以及形象性的特征,针对此特征,授课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例外,其中动手实践操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使枯燥无味且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比如,我们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沿着棱线用剪刀将其剪开,然后老师让学生数数它们有几个面。然后用尺子去测量一下这些面存在什么关系,每一个面的长、宽与原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再思考一下它的表面积应当如何计算?这些问题都能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解决,并且还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爱好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知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1.
[2]叶金英.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9(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