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阳,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的聚居区,有着孕育19万年前的长阳人、4000年前的巴人的厚重历史,有诞生了红六军、长阳人民英勇抗日的红色记忆;有国家级4A清江画廊风景区;有享誉世界的“长阳三宝”山歌南曲巴山舞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何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载体,创新德育形式,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字的教科书,有着持久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沐浴土家文化的芬芳,享受成长的快乐。一方面,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尽可能彰显土家文化特色。学校要求各班每月编写一期黑板报,每学期至少有一期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校报《清江石》,更以推介土家文化为己任;学校还将学生创作的与本民族、本地有关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里,展示在学校网站上,“让墙壁说话”,“让网站育人”。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在红领巾广播中播出土家族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学生崇尚土家族“勤劳善良、朴拙淳直、勇猛刚毅”的精神品质。开展土家节日教育,如二月初二讲“土地菩萨生日”,教育学生珍惜土地;四月初八讲“牛王节”,告诉学生土家人爱牛如同爱自己的生命,教育学生学习牛的勤劳;此外还讲六月初六祭祖节、腊月二十九过赶年,讲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特有的风俗,让学生感受自己民族的奇特,民族精神的伟大。
二、着力打造书香校园
学校提出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的口号,倡导师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学校让土家读物进校园,进课堂。在学校图书室里,陈列有2万多册图书,其中就有《巴土文化丛书》《神秘的长阳》《萧国松寓言》《孙家香故事集》《长阳地名故事》等长阳作家写作的书籍和学校编辑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清江清,长阳长》《我的家乡盛开鸽子花》《泡米花茶》等。这些书籍写的是长阳的人物、长阳的事情,是学生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景物,因此,学生无不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和爱好。阅读课上、课间,学生们手捧一本本土家读物,或摇头晃脑咏诵,或如痴如醉阅读,或全神贯注摘抄。
三、强化德育课程载体
德育只有进入课程,才能保证其首要地位,也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几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德育的课程载体,依托土家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感受成长的快乐。
注重班队活动课程。每周五的班队活动,是班主任总结一周班务工作,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各班的主题班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少班队活动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或利用土家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如二年级的《我爱书》主题班会,不少学生谈到的都是《清江清,长阳长》《萧国松寓言集》,朗读《清江清,长阳长》最流利的一位同学还成为“读书明星奖”的获得者之一。四年级的《英雄故事会》上,几个学生分别讲了为国捐躯的土家族人陈连升父子、农民起义领袖田思群、土家第一军军长李勋等的事迹。
抓实校本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一切基于学校”的特点,使它成为学校实施德育的极好课程载体。学校的主导型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优美动听的土家故事、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引以为豪的长阳名人、美丽如画的清江风光、魅力四射的文化艺术、英勇不屈的抗争历史。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长阳地名故事的浩海中,熟悉了家乡;透过哭嫁、跳丧,感受了家乡的独特风情;在认识了彭秋潭、习久兰之后,又无不感叹土家山寨也能飞出金凤凰;在“畅游”清江画廊、“历经”兰草谷漂流之后,由衷赞叹“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在跳起巴山舞、喊着山歌、唱着南曲,欣赏着清江石、根雕、盆景时,又感受到了土家艺术的无限魅力;在了解了红六军,知道长阳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后,又懂得了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爱乡之情荡漾在心间,传承、光大土家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在心中升腾。
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其每一个阶段都为学校实施德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在第一阶段,老师们引导学生了解长阳悠久的历史、醇香的土家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清江风光以及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挖掘家乡蕴含的课程资源,从中确定活动主题。《美丽的清江石》《快乐的巴山舞》等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诞生了,这无一不是一次次极好的热爱家乡的教育。在主题实施阶段,老师将学生带进社区、工厂、商铺、大自然中,亲身参与采访、调查、实践等,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感受了家乡的美丽,体验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活动中,学生分工协作,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在中期反馈、成果交流阶段,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强化品德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们巧借土家文化,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教学《说说家乡的故事》中的“令人崇敬的先辈”时,学生尽数家乡的英豪;教学《可爱的家乡人》后,组织开展了“走近长阳名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近长阳名人、认识长阳名人、学习长阳名人、感悟长阳名人,从而追赶名人,争做名人;在《安全地成长》课堂上,听到了学生说的“走路不走边,爬树不爬巅”的地方俗语;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中的“传统的文娱活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表演的踢毽子、打陀螺、抓子,听到了“三十的月亮大,有人偷南瓜。瞎子看到哒,聋子听到哒,哑巴一声喊,瘫子跟到赶”的滑稽歌。在学习课本中的格言、谚语时,老师们也适时引入土家俗谚,通过“鸟惜羽、兽惜皮,为人时时惜名誉”,告诉学生为人要自尊自重;通过“天不言高,地不言厚”,教育学生懂得为人要谦虚;通过“雪地里跑马——一步一个脚印”,告诉学生求学的原则。
落实学科课程渗透。每一门课程都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音乐课堂上,老师们将民族音乐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长阳巴山舞、土家民间吹打乐引进课堂,学生在演、唱、跳、赏中感受着土家音乐的无限魅力,唤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开展土家剪纸、刺绣、编织,引导学生设计以土家图腾白虎、清江百岛湖、长阳广场等土家文化、长阳风光为内容的邮票;为土家诗歌《清江春景》《咏龙舟大堤》配画;欣赏长阳著名画家杜小一的《出嫁》、山水画家汪国新的《清江百里风情图》,使美术课堂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地方生活气息。体育课上,老师们将高脚马、抵杠、滚铁环、翘旱船、打陀螺等项目分解到各年级实施教学,寓健身、娱乐于一体,深受学生喜爱。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利用三本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收集土家族的风俗民情,探究长阳地名的来源,带领学生走进清江奇石苑,采访土家文化名人,布置学生游览清江胜景……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注重德育基地建设
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因此,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开展德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学校先后在县武警中队、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清江奇石苑等多家单位挂牌设立了德育基地,并定期开展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民俗文物、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听文化馆研究人员讲土家的风俗习惯,接受礼仪教育;让孩子们观看武警战士的队列队形、内务整理,接受严明的纪律教育;为光荣院的爷爷、奶奶们打扫卫生,听他们讲战斗的故事,接受革命传统和尊敬老人的教育;为特殊学校的孩子捐款捐物,和他们联欢,进行关爱残疾人的教育……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看、听、闻、做,感受大自然,接触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湖北宜昌 443500)
责任编辑余志全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字的教科书,有着持久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沐浴土家文化的芬芳,享受成长的快乐。一方面,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尽可能彰显土家文化特色。学校要求各班每月编写一期黑板报,每学期至少有一期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校报《清江石》,更以推介土家文化为己任;学校还将学生创作的与本民族、本地有关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里,展示在学校网站上,“让墙壁说话”,“让网站育人”。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在红领巾广播中播出土家族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学生崇尚土家族“勤劳善良、朴拙淳直、勇猛刚毅”的精神品质。开展土家节日教育,如二月初二讲“土地菩萨生日”,教育学生珍惜土地;四月初八讲“牛王节”,告诉学生土家人爱牛如同爱自己的生命,教育学生学习牛的勤劳;此外还讲六月初六祭祖节、腊月二十九过赶年,讲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特有的风俗,让学生感受自己民族的奇特,民族精神的伟大。
二、着力打造书香校园
学校提出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的口号,倡导师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学校让土家读物进校园,进课堂。在学校图书室里,陈列有2万多册图书,其中就有《巴土文化丛书》《神秘的长阳》《萧国松寓言》《孙家香故事集》《长阳地名故事》等长阳作家写作的书籍和学校编辑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清江清,长阳长》《我的家乡盛开鸽子花》《泡米花茶》等。这些书籍写的是长阳的人物、长阳的事情,是学生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景物,因此,学生无不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和爱好。阅读课上、课间,学生们手捧一本本土家读物,或摇头晃脑咏诵,或如痴如醉阅读,或全神贯注摘抄。
三、强化德育课程载体
德育只有进入课程,才能保证其首要地位,也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几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德育的课程载体,依托土家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感受成长的快乐。
注重班队活动课程。每周五的班队活动,是班主任总结一周班务工作,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各班的主题班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少班队活动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或利用土家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如二年级的《我爱书》主题班会,不少学生谈到的都是《清江清,长阳长》《萧国松寓言集》,朗读《清江清,长阳长》最流利的一位同学还成为“读书明星奖”的获得者之一。四年级的《英雄故事会》上,几个学生分别讲了为国捐躯的土家族人陈连升父子、农民起义领袖田思群、土家第一军军长李勋等的事迹。
抓实校本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一切基于学校”的特点,使它成为学校实施德育的极好课程载体。学校的主导型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优美动听的土家故事、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引以为豪的长阳名人、美丽如画的清江风光、魅力四射的文化艺术、英勇不屈的抗争历史。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长阳地名故事的浩海中,熟悉了家乡;透过哭嫁、跳丧,感受了家乡的独特风情;在认识了彭秋潭、习久兰之后,又无不感叹土家山寨也能飞出金凤凰;在“畅游”清江画廊、“历经”兰草谷漂流之后,由衷赞叹“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在跳起巴山舞、喊着山歌、唱着南曲,欣赏着清江石、根雕、盆景时,又感受到了土家艺术的无限魅力;在了解了红六军,知道长阳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后,又懂得了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爱乡之情荡漾在心间,传承、光大土家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在心中升腾。
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其每一个阶段都为学校实施德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在第一阶段,老师们引导学生了解长阳悠久的历史、醇香的土家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的清江风光以及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挖掘家乡蕴含的课程资源,从中确定活动主题。《美丽的清江石》《快乐的巴山舞》等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诞生了,这无一不是一次次极好的热爱家乡的教育。在主题实施阶段,老师将学生带进社区、工厂、商铺、大自然中,亲身参与采访、调查、实践等,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感受了家乡的美丽,体验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活动中,学生分工协作,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在中期反馈、成果交流阶段,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强化品德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们巧借土家文化,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教学《说说家乡的故事》中的“令人崇敬的先辈”时,学生尽数家乡的英豪;教学《可爱的家乡人》后,组织开展了“走近长阳名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近长阳名人、认识长阳名人、学习长阳名人、感悟长阳名人,从而追赶名人,争做名人;在《安全地成长》课堂上,听到了学生说的“走路不走边,爬树不爬巅”的地方俗语;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中的“传统的文娱活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表演的踢毽子、打陀螺、抓子,听到了“三十的月亮大,有人偷南瓜。瞎子看到哒,聋子听到哒,哑巴一声喊,瘫子跟到赶”的滑稽歌。在学习课本中的格言、谚语时,老师们也适时引入土家俗谚,通过“鸟惜羽、兽惜皮,为人时时惜名誉”,告诉学生为人要自尊自重;通过“天不言高,地不言厚”,教育学生懂得为人要谦虚;通过“雪地里跑马——一步一个脚印”,告诉学生求学的原则。
落实学科课程渗透。每一门课程都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音乐课堂上,老师们将民族音乐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长阳巴山舞、土家民间吹打乐引进课堂,学生在演、唱、跳、赏中感受着土家音乐的无限魅力,唤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开展土家剪纸、刺绣、编织,引导学生设计以土家图腾白虎、清江百岛湖、长阳广场等土家文化、长阳风光为内容的邮票;为土家诗歌《清江春景》《咏龙舟大堤》配画;欣赏长阳著名画家杜小一的《出嫁》、山水画家汪国新的《清江百里风情图》,使美术课堂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地方生活气息。体育课上,老师们将高脚马、抵杠、滚铁环、翘旱船、打陀螺等项目分解到各年级实施教学,寓健身、娱乐于一体,深受学生喜爱。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利用三本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收集土家族的风俗民情,探究长阳地名的来源,带领学生走进清江奇石苑,采访土家文化名人,布置学生游览清江胜景……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注重德育基地建设
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因此,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开展德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学校先后在县武警中队、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清江奇石苑等多家单位挂牌设立了德育基地,并定期开展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民俗文物、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听文化馆研究人员讲土家的风俗习惯,接受礼仪教育;让孩子们观看武警战士的队列队形、内务整理,接受严明的纪律教育;为光荣院的爷爷、奶奶们打扫卫生,听他们讲战斗的故事,接受革命传统和尊敬老人的教育;为特殊学校的孩子捐款捐物,和他们联欢,进行关爱残疾人的教育……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看、听、闻、做,感受大自然,接触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湖北宜昌 443500)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