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目走向洞察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对教育价值、教学质量、教学品质、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一些老师尽管知道自己的教学有待完善。然而不知道从何入手,总是在理念上打圈圈,实践上下不了地,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始终是两张皮。一些老师稀里糊涂地教,盲目地学,今天学习这个名师,明天学习那个名师,学到的大多为环节、技巧或技术性的操作,始终进步不大。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分析名师的学生立场和为学生学习而教的行为背后的理念。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有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视角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用教育者的眼光分析学生。由于知识的领域众多,不同的领域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由于儿童的心智差别,同样的学习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如何基于学生视界改进教学行为。进入了淮阴师院第一附属小学老师们的研究视野,并申报了教育部的立项课题。下面展现的就是他们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他们希望基于学生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老师的行动指南和行为方式。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进而改进学生学的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
  教学起点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出发点。它是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之上的。选取的教学起点准确与否,对学生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察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了学生的发展愿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的真实起点,使教学有的放矢。
  
  一、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课标、教材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它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最基本前提。
  为了系统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要努力地从教材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等方面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创新教材,明白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使教学由模糊走向清晰。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基于儿童立场二次解读教材。在考虑处理教材、预设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剪裁和取舍教材。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水平,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程度,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可能状态。
  因此,在设定教学起点时,不能仅以教材作为确立教学起点的唯一依据。教师应从整合分析教材与学生的过程中,真正读透学生、吃透教材,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更适合学生。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
  
  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真实起点。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再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这其中包括学生原有的基础,如已经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成长需要,也包括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困惑、疑难、障碍和个体差异,还包括对照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基础性资源,预设本班学生能力的提升点等。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时,一定要确立具体的学生意识,要具体到年级、班级、个体差异上去认识学生,具体到在某一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过程中。把学生作为选择的前提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三、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要在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上把握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在不同成长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殊的与成长相关的需要,而不只是学生现在表现出来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思考,准确设定教学起点,只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是不够的,还应充分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否则,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我们就会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实现发展可能提供不同的舞台,使学生的“潜在”变成“现实”,满足并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体,如果学生不了解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就很难高质量地完成课后要求写读后感的练习。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比较法,联系以前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通过比较,归纳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教学,既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又能感受到不同文章的不同写法,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年段阅读教学的梯度。可谓省时而高效。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起点的把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动态中调整的。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教师在新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善于把握,不断根据学生新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中,素质教育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常思常新的问题。但最近几年,理论界对此研究不多,成果较少。本期我们组织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教学用书和许多参考资料均将本课的目标定位在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和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上。然而,我在反复研读文本时,文末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中的“思乡”二字让我对该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梦全因看到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想到德国人那“人
背景:教学是唤起、维持、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行为。追求有效,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更是学校课堂管理的中心所在。前不久,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十几位参与“追寻理想课堂”课题研究的老师坐到了一起,围绕“有效教学”展开思想交流。    严伯春:去年底在扬州参加2006年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听了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有效教学”的报告,思想触动很大。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许多学校对此都作出了积极回应。新课程实施6个年头了
[摘 要]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观念的基础内容,实际教学时,需要教师慎重设计教学方案,其中构建框图、类比生成、丰富活动、渗透思想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平面图形;框图;类比;活动;思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基本平面图形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基础.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性质定理、图形探
很早,张兴华老师便应用儿童学习心理进行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一群有着相同追求的年轻人追随着他进行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以儿童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行走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天地间,铸就了一条科学的数学教学之路,开创了在小学数学界颇有影响的教学流派——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    一、流派特点    1.鲜明的儿童立场。  从张兴华老师在实习中悟出了“教学要顺应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成
策划人语    众所周知,口算是一切笔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口算”。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口头计算,只是一种单一的运算技能,没有多大的思维含量,因此长期以来使得口算处于“集体轻视”状态。  本期这组文章,从一项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基本口算现状的调查谈起,进而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什么下降?当前的口算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样采取有效策略
一切从童年开始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颗白松的种子。如果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也许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可是如果它是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几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一个良好的生态性文学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1984年安徒生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诺斯特林格,在谈到她为儿童写作的一个“理想支柱”时说:“既然他们(孩子们)生长于斯的环境不鼓励
课程改革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认为:只有把问题上升为“课题”,才能集聚问题、分享智慧、攻坚克难,在课程改革中留下自己的足印;只有把“课题”进行“理性整合”,才能让课题研究真正为学校发展服务,走出校本化发展之路。《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是常州市实验小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课题。该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立项
一、面对学生的“似乎会”。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前期影响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知识还没有教,但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回避学生的学前基础,将“先行者”拉回“统一战线”,还是“以偏概全”,简单教教多加练练?  笔者认为,面对部分学生的“似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