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一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课堂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
关键词 课本剧 教师角色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一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课本剧以它独特的魅力,足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理想之路的心灵之窗。
一,教师角色转变到位
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学生的权利,求知是学生的天性,好表现是学生的需要,爱动是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要读出感情,演出味道,悟出精髓,充分彰显出学生的智慧与能力;要善于与学生合作,鼓励学生满怀热忱地投入到课本剧表演中。
1 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亲和极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 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太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 科学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二、课本剧的实施要义
1 感情朗读。排演课本剧最重要的前提是文本解读。所以在课本剧排演之前应该对文本进行充分地阅读。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出文本内涵,感受到人物形象,才能把书读活了。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动起来,且能发展其形象思维及合理想像,将变静止的文字为活动的画面,将无声语言融入到有声情境中去。要想表演好剧中人物必须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让学生从读的感情体验中去领略作品的魅力。
2 即兴延伸。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表演中不仅要获得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要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在知识能力方面,除了要注意积累,还要注重开拓,使学生在课本剧排演的过程中得到处理文字信息、合理想象等诸能力的提升。另外,课本中有些课文,它既无人物,也无情节,或是情节对话过于简单,则不妨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共同寻找“戏眼”,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小组4人合作,共同创造剧本,现分角色表演。这样拓展了原本教材的空间,使之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
3 角色定位。一篇课文一般都有人物、场景、大体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对话。但对于表演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要想能生动地演绎出文所讲述的故事,必须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行。
在排演《哪吒闹海》的课本剧时,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哪吒”是正义的化身,他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三太子…龙王”是反面人物,粗暴蛮横,不可一世。“夜叉”是戏中的线索人物,他作为龙王父子的帮凶,欺善怕恶,与他的主子狼狈为奸。有了这样的人物解剖,加深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他们在表演时可以着力于表现这些人物的不同特征,配合语言学生们很自然地加上各种到位的动作、表情、神态,然后即行表演。
4 激趣质疑。趣是疑之始。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愉快而积极的良好情绪,在此状态下,学生学习趣味盎然,思维灵动。每当这时将课本剧引进课堂,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有些学生在分析剧本、人物时会产生种种困惑,进而激起一场不小的课堂辩论。
在进行课本剧《穷人》的讨论时,学生们不仅仅满足于课文对人物命运的交待,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意义的课题:“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学生,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他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围绕“能”与“不能”,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并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续写,使剧情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人性的展露也更加充分,其中也融入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善的理解。虽然不乏幼稚之处,但都凝聚自觉、能动、发展、创造、智慧的结晶,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我们相信,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用“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不仅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也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在这个新的领域,我们可以享受美的回归,聆听心灵折射语言的领悟,窥视智慧碰撞灼烧出的火花,感受现代社会人格的升华。课本剧将引领我们贴近学生心灵,与他们在共同创造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 课本剧 教师角色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一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课本剧以它独特的魅力,足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理想之路的心灵之窗。
一,教师角色转变到位
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学生的权利,求知是学生的天性,好表现是学生的需要,爱动是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要读出感情,演出味道,悟出精髓,充分彰显出学生的智慧与能力;要善于与学生合作,鼓励学生满怀热忱地投入到课本剧表演中。
1 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亲和极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 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太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 科学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二、课本剧的实施要义
1 感情朗读。排演课本剧最重要的前提是文本解读。所以在课本剧排演之前应该对文本进行充分地阅读。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出文本内涵,感受到人物形象,才能把书读活了。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动起来,且能发展其形象思维及合理想像,将变静止的文字为活动的画面,将无声语言融入到有声情境中去。要想表演好剧中人物必须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让学生从读的感情体验中去领略作品的魅力。
2 即兴延伸。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表演中不仅要获得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要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在知识能力方面,除了要注意积累,还要注重开拓,使学生在课本剧排演的过程中得到处理文字信息、合理想象等诸能力的提升。另外,课本中有些课文,它既无人物,也无情节,或是情节对话过于简单,则不妨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共同寻找“戏眼”,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小组4人合作,共同创造剧本,现分角色表演。这样拓展了原本教材的空间,使之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
3 角色定位。一篇课文一般都有人物、场景、大体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对话。但对于表演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要想能生动地演绎出文所讲述的故事,必须深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行。
在排演《哪吒闹海》的课本剧时,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哪吒”是正义的化身,他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三太子…龙王”是反面人物,粗暴蛮横,不可一世。“夜叉”是戏中的线索人物,他作为龙王父子的帮凶,欺善怕恶,与他的主子狼狈为奸。有了这样的人物解剖,加深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他们在表演时可以着力于表现这些人物的不同特征,配合语言学生们很自然地加上各种到位的动作、表情、神态,然后即行表演。
4 激趣质疑。趣是疑之始。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愉快而积极的良好情绪,在此状态下,学生学习趣味盎然,思维灵动。每当这时将课本剧引进课堂,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有些学生在分析剧本、人物时会产生种种困惑,进而激起一场不小的课堂辩论。
在进行课本剧《穷人》的讨论时,学生们不仅仅满足于课文对人物命运的交待,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意义的课题:“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学生,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他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围绕“能”与“不能”,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并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续写,使剧情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人性的展露也更加充分,其中也融入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善的理解。虽然不乏幼稚之处,但都凝聚自觉、能动、发展、创造、智慧的结晶,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我们相信,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用“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不仅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也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在这个新的领域,我们可以享受美的回归,聆听心灵折射语言的领悟,窥视智慧碰撞灼烧出的火花,感受现代社会人格的升华。课本剧将引领我们贴近学生心灵,与他们在共同创造中体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