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师在听完某老师的课后,对该教师的挥洒自如以及师生交流的自然无痕发出感慨:“为什么学生总能跟您这样地‘配合默契’呢?”这位老师回答:“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学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位老师的这种教学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但目前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应试教育框架里采用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就教学中“以学定教”的一些尝试和体会,谈实施以学定教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 变单纯的教材课标为结合学生基础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定教学目标,不可否认它们具有统领性、代表性,本身也具有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没有考虑地区、学校、班级、学生差异,事实上,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倘若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仍机械地按照教材和《课程标准》予以实施,这无异于把教学活动看作在利用“机器磨具”加工“标准件”,不能为了追求“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而把学校当做工厂,眼里只有有待成型的“标准件”.这仅仅是在“教教材”.如果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也备学情,对学生有“学前预测”, 思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揣摩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不能解决?设想学生又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实施教学时心中就有数,对掌握较好的内容少涉及甚至不涉及.对基础好的学生以激发其更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目标可定高些.对基础薄弱一些的学生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目标定低些.这是“用教材教”.两者看似差之毫厘,实质谬以千里.前者是教师教教材——活书教死,结果教材和《课程标准》就成为用来束缚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发展思维的枷锁;后者教师用教材——死书教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考虑了学生学习现状,原有的基础也就成为学生新知识的增长平台,教材和《课程标准》就变身为学生站在平台上攀岩更高目标的绳索.
2 变单纯教学任务为结合学生需要定教学内容
物理教学活动中需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往往来源于教材中或当年中考考点里,不能否认教师这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因为这样做确实能让一些学生在中考中拿到较高的分数.我们的学生面对这样做法只需要认真的把老师讲授的内容掌握了就得了,显然这样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头来拿到高分的学生可能还是未弄清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也不知道学这个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还注意到不少教师在每年中考后大呼某某中考试题太偏了!我们怎么备课也想不到这个知识点.化解这些问题与抱怨,我们还得从根源——教学内容环节说起,正是我们主观地认为把我们要讲的、会考的交给学生这样就大功告成,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甚至教师意料不到的疑问.这其中就有很多很好的教学素材,由于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教学,这些很好的教学素材就被“屏蔽”在课堂之外.学生的这些想法总是被忽视,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不想发问、不会发问了,渐渐地就失去学习兴趣,也就不会主动探索、认识规律,不再渴望为获得科学知识而不断追求真理,他们就完全变成一个听话的只会储存知识的容器.想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没了问题,也就没了思维;没有追问,也就没有创新,就好比一潭死水迟早要发臭变质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静心倾听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辨析,通过精致的提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释疑.激励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静”在独立思考,“乱”在各抒己见,最终都统一在调动学生参与及思维创新的积极性上,这好比一眼泉水能永葆活力就在看似翻滚不息的表面却是暗地里活水不断涌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于是每年在中考中出现的所谓的“偏与难”,可能就在先前某节课上学生的“意外发现”中生成,在“思维碰撞”地交流中解决了.
3 变单纯的教师喜好为结合学生兴趣定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对于有些教师的实验教学“乐此不疲”的方式就是讲实验,或者下载现成视频课件课堂播放,这样教师能方便、轻松的完成实验教学.但初中学生群体对待事物感性大于理性,兴趣依然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对实验的热爱和物理课程本身的特点,多借助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甚至可以自制教具或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器材组织实验等,总之一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都应大胆尝试.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其学习兴趣就会不断保持并延续,体内随之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物理的动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增强,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随之而来的“创新火花”满课飞扬.如果只因教师喜好怕费事、怕“折腾”,靠讲实验、动画模拟实验,这样虽然在知识层面上能让学生掌握,但不让学生 “做一做”,缺少亲身经历,没有直观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实验探究能力、思维活动也变得越加懒惰,更别谈思维的创新意识了.
4 变单纯的就题解题为结合学习方法定教学方案
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通过怎样的学习方法传授使学生学得更轻松.对物理学习而言,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是导致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用智慧,耐心地启迪点拨,想办法拓宽思维.针对重点问题的学习,教师要让不同的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路,同时注意不要急于否定或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将其作为素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现这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这样一是让学生敢于交流并展示真实的思考过程,允许学生走一走弯路、与大家分享遭受的挫折;二是在让学生共享思维活动过程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宽阔,促进思维的创新,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而针对不同难易问题可以做到学生力所能及的,众生为之;学生力所难及的,众生议之;学生力所不及的,个生尝之.经常运用一些相对简单、具体、离生活较近的问题,通过情景的渲染及形象的类比,找答案、悟方法,再迁移到原问题,给学生以启迪和点化,使之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摆脱思维阻滞的尴尬,并升华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坚信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5 变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结合学生发展定评价结果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心中或多或少存在一节课我要完成制定好的教学任务的想法,不可否认这样的老师的责任心.但心存这种潜意识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就会沉浸在自己要讲的内容中,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会表现出:给学生思考时间少、干脆的否决学生“节外生枝”的想法、直接地讲出正在探究的问题的结论等,眼中、心里都没有学生现象的表现.试想当教师带有强制性的把教学任务完成后感到满意时,有没有想过坐在下面的学生吃得下吗?吃得好吗?吃得饱吗?结果是一个个原本“饥渴”的学生,“能吃的”吃不饱,“不会吃的”吃不好,长此以往学生会得“消化不良”或者“营养不良”的.试想一下当我们的学生被“喂”成“体质虚胖”或“骨瘦如柴”,我们的内心能安吗?我们还敢满足教学成果的完成吗?看来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应以教师传授多少为评价标准,而应看学生学习心理是否均衡发展——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力提高了多少、兴趣激发了多少、思维训练了多少等自身发展为评价标准.
当然教师虽然要适应学生,但是适应并不是迁就,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于学生必须体现方向引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自我超越.没有方向引领,就体现不了教师的角色责任.在将学生看做教育主体的同时敢于坚持方向引领,机智处理学生的非理性要求,调整学生的学习偏执.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使学生健康、合理的发展,教师的参与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以学定教”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其总体上实行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因此,要让“以学定教”真正成为教学中自觉遵循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源源不断地迸出“创新”的火花,让高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就再不能回到“以考定教”的老路上去了.
1 变单纯的教材课标为结合学生基础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定教学目标,不可否认它们具有统领性、代表性,本身也具有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没有考虑地区、学校、班级、学生差异,事实上,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倘若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仍机械地按照教材和《课程标准》予以实施,这无异于把教学活动看作在利用“机器磨具”加工“标准件”,不能为了追求“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而把学校当做工厂,眼里只有有待成型的“标准件”.这仅仅是在“教教材”.如果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也备学情,对学生有“学前预测”, 思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揣摩学生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不能解决?设想学生又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实施教学时心中就有数,对掌握较好的内容少涉及甚至不涉及.对基础好的学生以激发其更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目标可定高些.对基础薄弱一些的学生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目标定低些.这是“用教材教”.两者看似差之毫厘,实质谬以千里.前者是教师教教材——活书教死,结果教材和《课程标准》就成为用来束缚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发展思维的枷锁;后者教师用教材——死书教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考虑了学生学习现状,原有的基础也就成为学生新知识的增长平台,教材和《课程标准》就变身为学生站在平台上攀岩更高目标的绳索.
2 变单纯教学任务为结合学生需要定教学内容
物理教学活动中需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往往来源于教材中或当年中考考点里,不能否认教师这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因为这样做确实能让一些学生在中考中拿到较高的分数.我们的学生面对这样做法只需要认真的把老师讲授的内容掌握了就得了,显然这样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头来拿到高分的学生可能还是未弄清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也不知道学这个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还注意到不少教师在每年中考后大呼某某中考试题太偏了!我们怎么备课也想不到这个知识点.化解这些问题与抱怨,我们还得从根源——教学内容环节说起,正是我们主观地认为把我们要讲的、会考的交给学生这样就大功告成,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甚至教师意料不到的疑问.这其中就有很多很好的教学素材,由于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教学,这些很好的教学素材就被“屏蔽”在课堂之外.学生的这些想法总是被忽视,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不想发问、不会发问了,渐渐地就失去学习兴趣,也就不会主动探索、认识规律,不再渴望为获得科学知识而不断追求真理,他们就完全变成一个听话的只会储存知识的容器.想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没了问题,也就没了思维;没有追问,也就没有创新,就好比一潭死水迟早要发臭变质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静心倾听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辨析,通过精致的提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释疑.激励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静”在独立思考,“乱”在各抒己见,最终都统一在调动学生参与及思维创新的积极性上,这好比一眼泉水能永葆活力就在看似翻滚不息的表面却是暗地里活水不断涌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于是每年在中考中出现的所谓的“偏与难”,可能就在先前某节课上学生的“意外发现”中生成,在“思维碰撞”地交流中解决了.
3 变单纯的教师喜好为结合学生兴趣定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对于有些教师的实验教学“乐此不疲”的方式就是讲实验,或者下载现成视频课件课堂播放,这样教师能方便、轻松的完成实验教学.但初中学生群体对待事物感性大于理性,兴趣依然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对实验的热爱和物理课程本身的特点,多借助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甚至可以自制教具或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器材组织实验等,总之一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都应大胆尝试.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其学习兴趣就会不断保持并延续,体内随之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物理的动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增强,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随之而来的“创新火花”满课飞扬.如果只因教师喜好怕费事、怕“折腾”,靠讲实验、动画模拟实验,这样虽然在知识层面上能让学生掌握,但不让学生 “做一做”,缺少亲身经历,没有直观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实验探究能力、思维活动也变得越加懒惰,更别谈思维的创新意识了.
4 变单纯的就题解题为结合学习方法定教学方案
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通过怎样的学习方法传授使学生学得更轻松.对物理学习而言,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是导致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用智慧,耐心地启迪点拨,想办法拓宽思维.针对重点问题的学习,教师要让不同的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路,同时注意不要急于否定或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将其作为素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现这其中的优点与不足;这样一是让学生敢于交流并展示真实的思考过程,允许学生走一走弯路、与大家分享遭受的挫折;二是在让学生共享思维活动过程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宽阔,促进思维的创新,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而针对不同难易问题可以做到学生力所能及的,众生为之;学生力所难及的,众生议之;学生力所不及的,个生尝之.经常运用一些相对简单、具体、离生活较近的问题,通过情景的渲染及形象的类比,找答案、悟方法,再迁移到原问题,给学生以启迪和点化,使之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摆脱思维阻滞的尴尬,并升华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坚信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
5 变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结合学生发展定评价结果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心中或多或少存在一节课我要完成制定好的教学任务的想法,不可否认这样的老师的责任心.但心存这种潜意识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就会沉浸在自己要讲的内容中,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会表现出:给学生思考时间少、干脆的否决学生“节外生枝”的想法、直接地讲出正在探究的问题的结论等,眼中、心里都没有学生现象的表现.试想当教师带有强制性的把教学任务完成后感到满意时,有没有想过坐在下面的学生吃得下吗?吃得好吗?吃得饱吗?结果是一个个原本“饥渴”的学生,“能吃的”吃不饱,“不会吃的”吃不好,长此以往学生会得“消化不良”或者“营养不良”的.试想一下当我们的学生被“喂”成“体质虚胖”或“骨瘦如柴”,我们的内心能安吗?我们还敢满足教学成果的完成吗?看来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应以教师传授多少为评价标准,而应看学生学习心理是否均衡发展——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力提高了多少、兴趣激发了多少、思维训练了多少等自身发展为评价标准.
当然教师虽然要适应学生,但是适应并不是迁就,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于学生必须体现方向引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自我超越.没有方向引领,就体现不了教师的角色责任.在将学生看做教育主体的同时敢于坚持方向引领,机智处理学生的非理性要求,调整学生的学习偏执.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使学生健康、合理的发展,教师的参与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教师不应牵着学生走,“以学定教”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其总体上实行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因此,要让“以学定教”真正成为教学中自觉遵循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源源不断地迸出“创新”的火花,让高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就再不能回到“以考定教”的老路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