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核心目标的遴选与教学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一文中讲到:每一个文本都有核心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将其成为学生的文化积淀。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文本也必然有其教学核心目标,要牢牢把握文本的教学核心目标,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打破“千课一面”的模式。在驾驭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决定“有所为”之处,就必须要“为”得扎扎实实,一定要让学生记忆深刻,学有所得。[1]聚焦教学核心目标,蒋崇勇老师执教的《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是很多的。
  一、教学核心目标的遴选
  我国的阅读教学实际上承载着多元的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语言教学、技能训练、审美熏陶、习惯培养等。而语文教材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如何从中选择、确定乃至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遴选出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许多语文教师颇感棘手的问题。
  教学核心目标的遴选,取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思考。首先从课程论层面宏观考证语文教学的宗旨和任务。语文课程提出了一个具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至少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前者需要科学的语文技术性训练,后者需要艺术的人文审美熏陶,两者缺一不可,协同共振地提升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品味。其次是教学论层面的微观思考,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要看其属于上述哪个范畴,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吴勇在《文体场域 教学边界 精准知识》一文中提出“教材研读:置于‘文体场域’;内容构建:厘清‘教学边界’;关键操作:精准‘习作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观点在阅读教学领域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文体场域”,即一篇教材在整个课程的同类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语境。一篇教材无论放在小学语文课程的什么位置,都有着鲜明的知识价值和教学使命。同种文体的阅读教材在不同的学段及不同的年段里反复出现,意味着此种文体的每一篇教材的知识价值和教学使命有着明确的规定,一篇一目的,篇与篇互为基础,拾级而上,构成了一种文体的知识体系,也形成了一种文体的教学内容结构。[2]
  《孙中山破陋习》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阅读在各种版本的小语教材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阅读这篇课文后不难发现这是一篇传说性的故事,而不是历史性的经典名著。因此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例文,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凭借这个例文,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某项知识和技能。
  教者解读教材时应该持有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是所有写人记事类文章都有的共性的东西。根据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詞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要求,作为起始阶段写人记事类文章的阅读,蒋崇勇老师选择从最基本的言语表达方式进行训练,确定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孙中山的独立人格;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笔者认为是非常精准的。
  语文课要立足文本,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
  二、教学核心目标的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后,关键是如何落实。这就涉及到单篇课文教学的程序问题,作为例文的单篇课文教学应该经过三个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形式、知识转化为技能。其中前两个过程如人们常说的“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实践表明,“走一个来回”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静态的知识,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需要增加一个环节,即知识转化为技能。要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核心目标,整合教学活动,让每一项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功效。
  围绕《孙中山破陋习》一课的教学核心目标,蒋崇勇老师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是“引导质疑,确立话题”;二是“感受情节,聚焦表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本篇课文以“孙中山破陋习”为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既然是“孙中山破陋习”,那么,什么是陋习?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他为什么要破陋习?怎样破陋习?就是题中之义。在这几层意思中,“为什么破陋习?”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语文课堂要做“减法思维”。课始,蒋老师在学生理解课题意思后引导其产生疑问,然后聚焦“孙中山为什么破陋习”这一主话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经历“丰富的安静”(周国平语)后,课堂学习进入“感受情节,聚焦表达”环节。蒋老师着力引导、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掘、研究、发现和理解这一问题,多次围绕故事具体情节,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和生活积累,理解、体会其所表现的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及至尝试组织、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其中关键语句“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的教学颇为精彩。蒋老师基于学生疑问“为什么一缠足就疼得眼泪直往下流”,及时补充阅读《最残酷的“刑罚”》并展示小脚图片,顺应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既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又扩大阅读量,这是对教材空间的创造性运用。这两种资料的补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后又通过“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和“姐姐痛苦极了!”句式的比较,体会“眼泪直往下流”这一关键句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积累,模仿句式学习具体表达“姐姐疼得受不了还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就在这样不断推进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读中生疑,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提升读写能力。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实现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来说,高考是每年始终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当今社会,高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每一所高中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来提高高考质量。而影响高考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认为,用系统思维方式来指导高三备考工作,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所谓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是一
摘要: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论语》学习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更大意义还在于促成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其未来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需要。笔者尝试运用在演唱中亲近《论语》、在时尚中认识《论语》、在世事中理解《论语》、在厚积中内化《论语》、在反躬自省中实践《论语》等五种教学方法进行《论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论语》的热情,实现了学生人文
摘要: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一场文化变革在中职学校悄然发生。为积极应对变革,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推出了“三同四式”育人策略,有效提高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文化变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108-04  一、学校文化变革的必然趋势: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
随着互动型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课程的决策、实施和开发,需要团队的努力和创造力,需要课题引领者和全体教师的群策群力、精诚合作和智慧分享。因此,在“多元阳刚助学”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构建以管理者、教师、幼儿为主体的课程决策团,通过“主题游戏审议”“图示意义增值”“教育叙事指导”等路径,尝试课程领导,实现智慧共享和理念引领,从而保障“阳刚助学”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主题游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19-04  邢晏春,1944年5月生于苏州,1962年随父亲——苏州评弹名家邢瑞庭学艺,1963年开始从事苏州评弹工作,历任评弹演员、教师、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悉心从事苏州评弹音韵、语言的研究。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传承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联小)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随着扬中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生源素质的下降、地理因素的制约……然而联小却能在这样的逆境中突围,走出一条有着联小特色的道路。先后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少先队活动课程”试点学校、“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表演”小学一等奖、“江苏省经典诵读基地”等等,在扬中市历次学业成绩检测中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C-0077-03  评价始终是撬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方健华所长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成果,40万字的专著《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
近年来,基于“问题”的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式”“主问题”“问题群”“问题导向”“问题驱动”“问题导学”等说法不一,异彩纷呈。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问题为行为导引,以问题解决和思维培养为目标达成的教学。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主题为“中学语文问题群导学模式构建”的专题研讨活动,收获不少,也引发了对“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一些思考。  一、问题与问题群的内涵  关于问题
如果有人随手写下一长串没有任何规则的数字或符号,你能在看一眼后就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吗?可能性不大,因为记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时记忆中,人们只能同时加工处理7个单位的材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次培训班中我听到了香港珠心算大师胡成的讲座,随手写下一长串符号,他能在瞬间背记得毫厘不差!原来是借助了联想记忆法,把简单、刻板的数字或符号串成一个个常见的、生动的情境,这是人脑通过长时间的自然进化加之刻意训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马萨诸塞州,更不知道波士顿,但不大会不知道哈佛(Harve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IT),可以这样说,美国许多城市因大学的存在而骄傲,因著名大学的存在而闻名。美国人认为,有了大学,才有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大学,才有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国的大学分教会大学、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四类。如果说“自由女神”成为美国的国家符号,那么,美国大学则代表着美国的高水平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