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课上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体验学习的那段时光.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活动体验,观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活动体验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常用方式,它包括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理解其本质内涵,掌握基本的策略,才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体验的设计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体验就是为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不同的目标定位会设计出不同的活动,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不变,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那么如何改变电压呢?学生自然会想到两个方法:(1)可以改变电池的节数;(2)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假如老师将活动的目的定位在注重按照课本上设计好的电路图(因为学生一直认为课本上的就是最好的)任务性地完成此探究實验的话,那么在这里只需直接去告诉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的好处.但是,假如教师将学生体验的目的定位于注重学生去体验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的话,那么就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器材将这两种方法都亲身体验一下.相比之下,使用滑动变阻器除了可以观察电阻两端的电压,还可以观察到电压连续变化的过程,还能保护电路.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面接受和理解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优越性.这样的活动体验不仅使电路的设计水到渠成,还能让学生享受到设计实验方案过程的快乐并能激发探究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只有在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活动体验.
2 合理性原则
活动体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目标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只有做到合理才能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
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真实情境很难创建,课堂上我们通常只能以一些近似现象加以替代,实验过程如下:在一根约50 cm的小玻璃管中注水,使两端封闭,并在管中留一小气泡,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立放置,观察并研究气泡的运动情况,由于气泡由静止开始运动时做加速运动,所以起点[HJ1.91mm]选择应离开端点一段距离,然后每隔10 cm做一个标记,用秒表分别测出气泡通过10 cm、20 cm、30 cm、40 cm处所用的时间,并将数据记录下来,于是分析每通过10厘米所用的时间相等,说明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然而,仔细想想这样的实验是不是在误导学生只要是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物体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所以,该实验设计缺乏合理性.它违背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运动快慢始终如一.该实验应该选择不同起始点,并使各路段划分由等长变成不等长度,消除等距离长度的特殊性,使测量的情景更具普遍意义.由此可见,实验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它的合理性,否则,由它诱导的错误将在学生心中扎根.
3 层次性原则
活动体验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课时讲完的话,学生也都觉得听懂了,但遇到浮力相关的问题时又感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层层递进.若分两课时的话,效果不错.在让学生掌握浮力概念时层次性尤为重要.先让学生体验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液体对它的浮力,然后将鸡蛋轻轻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刚好悬浮,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接着再让学生体验在液体中上浮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样自然想到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让学生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再通过实验体验气体的浮力.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对什么是浮力这一问题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了.
4 体验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实践者,是学习的主人.物理实验,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体验得充分.如在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者让学生都站起来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一边向前滑动,进行体验.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发现,手掌越用力,手掌在桌面上就越难滑动.通过这样的体验过程,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
设计多元体验活动将教育目的蕴育于活动过程之中,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完成作业的优与劣,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教育价值.
1 目的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体验就是为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不同的目标定位会设计出不同的活动,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不变,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那么如何改变电压呢?学生自然会想到两个方法:(1)可以改变电池的节数;(2)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假如老师将活动的目的定位在注重按照课本上设计好的电路图(因为学生一直认为课本上的就是最好的)任务性地完成此探究實验的话,那么在这里只需直接去告诉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的好处.但是,假如教师将学生体验的目的定位于注重学生去体验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的话,那么就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器材将这两种方法都亲身体验一下.相比之下,使用滑动变阻器除了可以观察电阻两端的电压,还可以观察到电压连续变化的过程,还能保护电路.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面接受和理解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优越性.这样的活动体验不仅使电路的设计水到渠成,还能让学生享受到设计实验方案过程的快乐并能激发探究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只有在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活动体验.
2 合理性原则
活动体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目标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只有做到合理才能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
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真实情境很难创建,课堂上我们通常只能以一些近似现象加以替代,实验过程如下:在一根约50 cm的小玻璃管中注水,使两端封闭,并在管中留一小气泡,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立放置,观察并研究气泡的运动情况,由于气泡由静止开始运动时做加速运动,所以起点[HJ1.91mm]选择应离开端点一段距离,然后每隔10 cm做一个标记,用秒表分别测出气泡通过10 cm、20 cm、30 cm、40 cm处所用的时间,并将数据记录下来,于是分析每通过10厘米所用的时间相等,说明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然而,仔细想想这样的实验是不是在误导学生只要是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物体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所以,该实验设计缺乏合理性.它违背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运动快慢始终如一.该实验应该选择不同起始点,并使各路段划分由等长变成不等长度,消除等距离长度的特殊性,使测量的情景更具普遍意义.由此可见,实验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它的合理性,否则,由它诱导的错误将在学生心中扎根.
3 层次性原则
活动体验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课时讲完的话,学生也都觉得听懂了,但遇到浮力相关的问题时又感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层层递进.若分两课时的话,效果不错.在让学生掌握浮力概念时层次性尤为重要.先让学生体验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液体对它的浮力,然后将鸡蛋轻轻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刚好悬浮,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接着再让学生体验在液体中上浮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样自然想到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让学生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再通过实验体验气体的浮力.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对什么是浮力这一问题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了.
4 体验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实践者,是学习的主人.物理实验,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体验得充分.如在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者让学生都站起来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一边向前滑动,进行体验.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发现,手掌越用力,手掌在桌面上就越难滑动.通过这样的体验过程,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
设计多元体验活动将教育目的蕴育于活动过程之中,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完成作业的优与劣,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