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推行,我国国内的教育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地从单纯重视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综合化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外开展的美术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人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把握好当前时代的特点,同时依照学生的年龄、性格等要素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当前双减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更好地通过进行美术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双减;美术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受到美术学科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在开展美术学科的培养工作时,无法采取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践来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是会逐渐的下降的。同时由于当前双减政策的推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现阶段开展美术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因此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必须从这方面加强思考和研究,探究出在双减时代背景下最合适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确立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培训的目标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所推行的一项全新教育政策,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通过这一政策的推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自己喜欢的知识进行学习。而美术就是受到许多学生认可和喜爱的课外学习课程之一。在校外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美术绘画技巧,还应当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教育模式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应当在培养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外美术教育,因为每一个参与美术学习的学生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开展美术教育培训时,必须要把握好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不断的丰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双减政策的推行,课外美术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在现阶段开展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培训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
进行任何学科的教有效地提升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最为关键的都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来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氛围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应当在美术课堂上构建起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相应的美术教学活动。然后就是尽量地在課堂上加入较为新颖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再就是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当中的有关元素与教学活动之间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教学的实际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就是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学生在初步参加美术学习活动时,不免会出现绘画的作品无法达到理想中的要求的情况。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鼓励,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的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信以及更加积极地进行美术学习。
三、结合教学评价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学生进行美术学科的学习整体过程是较为漫长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会出现偏离正确学习方向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当充分地利用好教学评价这一工具,帮助学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作为主要教学评价内容。因为对于经过了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当尽量地鼓励学生,让教学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充分的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
结束语:在当前开展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课外的美术学科教育时更应当充分的把握好当前的时代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学科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俊卿.对新时期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5.
[2]孙蕊蕊,岳新银.对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13):156.
[3]徐铁岚.当前校外美术教育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28):155-156.
[4]戴永强.对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2):151-152.
关键词:双减;美术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受到美术学科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在开展美术学科的培养工作时,无法采取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践来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是会逐渐的下降的。同时由于当前双减政策的推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现阶段开展美术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因此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必须从这方面加强思考和研究,探究出在双减时代背景下最合适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确立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培训的目标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所推行的一项全新教育政策,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通过这一政策的推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自己喜欢的知识进行学习。而美术就是受到许多学生认可和喜爱的课外学习课程之一。在校外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美术绘画技巧,还应当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教育模式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应当在培养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外美术教育,因为每一个参与美术学习的学生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开展美术教育培训时,必须要把握好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不断的丰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双减政策的推行,课外美术教学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在现阶段开展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培训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
进行任何学科的教有效地提升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最为关键的都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学生来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氛围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应当在美术课堂上构建起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相应的美术教学活动。然后就是尽量地在課堂上加入较为新颖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再就是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当中的有关元素与教学活动之间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教学的实际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就是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学生在初步参加美术学习活动时,不免会出现绘画的作品无法达到理想中的要求的情况。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鼓励,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的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信以及更加积极地进行美术学习。
三、结合教学评价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学生进行美术学科的学习整体过程是较为漫长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会出现偏离正确学习方向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当充分地利用好教学评价这一工具,帮助学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作为主要教学评价内容。因为对于经过了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当尽量地鼓励学生,让教学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充分的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
结束语:在当前开展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课外的美术学科教育时更应当充分的把握好当前的时代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学科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俊卿.对新时期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5.
[2]孙蕊蕊,岳新银.对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13):156.
[3]徐铁岚.当前校外美术教育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28):155-156.
[4]戴永强.对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