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发散点” 开放新思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en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准思维的“发散点”,开放学生的思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一、以问题为“发散点”
  学生要打开思路,首先要跳出标准答案的局限,思考问题时不求唯一、统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找到思维的“发散点”。
  (一)向“唯一”挑战的问题
  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越开阔,越易发散思维。如《三袋麦子》一课,在快结课时,我让学生讨论:小猪、小牛、小猴,你认为谁处理麦子的方法最好?我鼓励学生不要被一种答案限定,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赞扬。在我的鼓励下,学生有的说:“我认为小牛做得对,因为他有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懂得细水长流。”有的说:“小猪的做法好,因为粮食新鲜时吃总比霉了扔掉好。”还有的说:“我认为小猴做得对,因为他懂得资源再生。粮食只有种下地才会越来越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必要强求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呢?
  (二)没有答案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流畅性,是对“标准答案”的否定。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恐龙》这篇课文时,师生总结出科学家为恐龙起名大都依据它的特点而定时,教师出示了“蛇颈龙”的模型,问:“你能当当科学家,为它取个名吗?要说明你的理由。”虽然这一种恐龙已命名,但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处理却很好,把它定位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完全放开,有的说它是“长颈龙”,因为它的颈很长;有的说它是“细颈龙”,因为它的颈非常细;也有的说它是“蛇龟龙”,因为它的颈部像蛇,身体像海龟……以这样的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自主、被信任、被肯定的空间里训练了观察、概括、想象等多方面能力。
  二、以感知为“发散点”
  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感知阶段,接受知识时有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沸点”,还需要让他们充分感知。
  (一)创设情境,达到“兴奋点”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文中的情境,深刻理解课文,激起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在教学《特殊的葬礼》这一课时,可通过强烈的对比来创设情境。先以多媒体展示以前的瀑布壮观的景象,配以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知瀑布的雄伟,再出示现在行将枯竭的瀑布的图片:如果你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怎样?有的说,要痛斥巴西人民破坏环境的行为;有的说,要吸取沉痛教训,治理环境,重现瀑布雄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气氛又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二)朗读感知,达到“沸点”
  学生因朗读而被课文打动,将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就是朗读中的“沸点”。以此为发散点,可以一举多得。
  《九寨沟》一文的文质优美,特别是描写瀑布的一段,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瀑布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我抓住这个“沸点”,让学生描述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学生争相发言:“看到这么雄伟的瀑布,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宛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充分朗读能激发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创造,在此基础上再加工、想象,丰富语言积累。
  三、以“教学空白”为“发散点”
  想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在教材中,常有一些精彩之处存在“教学空白”,若能以此为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庐山的云雾》一课,第三自然段末有“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一句。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了这个空白,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师: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变化呢?你能学着书上的样子来描绘一下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转眼间就变成了奔腾在大草原的白马。
  生: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翱翔蓝天的信鸽,转眼间就变成了引吭高歌的丹顶鹤;明明是仙女手中的一缕飘带,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顶可爱的小白帽。
  ……
  这段教学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运用了迁移、模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在苏教版的课文中比比皆是。如《水上飞机》这课的第七自然段末的省略号,可以让它发挥两个作用:1.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用途,课上让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介绍。2.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你长大后造水上飞机,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摈弃一些思维定式的做法,多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开放学生的思路,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课标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它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败优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而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该是学生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他认为:“教师应该确认这样一个信念: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交际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相关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那么,
为调查了解湖南省宁远县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选取该县具有代表性的30个规模猪场采集557份血样,通过gp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PRVgpI抗体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进而学会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为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
郭思乐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牧者”,把“羊群”带到那辽阔的水草丰盛之处,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吃草。那么,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牧者”,在课堂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里的《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所描写的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也都经历了各种巨大的变化,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变革,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小语教师认识到了网络技术的巨大魅力和方便快捷,
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和运用文字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品读欣赏,通过比较性品读、想象性品读、反复性品读,来感悟语言的意蕴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比较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语感的意蕴性是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比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师生之间的所有活动都应体现出一种和谐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其发言是积极的、自由的;他们的心灵是敞开的、澄明的;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富有情趣的。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情感激活课堂  1.加深投入。教师要用自身的满腔热情和语文教材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备课时,用心
表扬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或肯定成绩,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或挖掘亮点,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一直认为表扬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倡导多向信息交流。但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的“表扬”不仅没有激起学生的交流,反而让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全班“冷场”,由此引发了我对这一评价手段的反思。  【案例描述】  那节课学习《掌声》的第
在拼音教学中,教学生区分b、d、p、q、z、c、s时,笔者创编了一套口诀让他们吟诵:“正6‘b’,反6‘d’;正9‘q’,反9‘p’;扁2‘z’,月牙‘c’,弯弯曲曲就念‘s’。”原以为这样一来,学生肯定能将这七个字母区分得清清楚楚。可结果事与愿违,学生连左右都分不清,更何况什么正反了,读写起来当然时常出错。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既形象又直接的记忆方法:让学生一人做一个半圆和一根长竖,自己试着摆摆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