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可见学生的生活是写作创作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正是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要求,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课程。它注重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强调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经验,而这些恰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中所缺少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写作文,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题。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作文。
对策一:变“闭门造车”为“关注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
学生的生活是写作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应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灌输”所谓的写作技巧。而应该把写作教学的支点建立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做好生活的积累。
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以“寻找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就让学生到校园里、田野上去找秋天。学生有的看到枫叶,有的听到秋叶在和大地说悄悄话,有的闻到果园里苹果的香味了,还有的触摸到了霜叶的清寒……尽管每位学生找到的秋天都不一样,但这却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与秋天展开的真实对话。
对策二:变学校“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丰富习作的内容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新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作文空间,让学生学会体悟生活,改变传统教学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教科书的情况,让学生在体悟中积累素材,关注自我,关注生活,这样的习作才能言之有物,不再空洞。例如:参观了运河风光后,学生以《我爱家乡的小河》为题写到: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还有许多水草缠缠悠悠,水草的颜色虽然不是多么好看,但却是鱼儿、虾儿们玩耍的乐园。
我和弟弟经常在河边玩。春天来了,我们在河边跑着、跳着,迎接春姑娘的到来。暖风习习,花香缕缕,燕语呢喃,啊,这醉人的春意!清明来了,家家插柳,我们在河边折柳条,一个在树上折,一个在树下拾,然后我与弟弟一起噙住那有点发涩、有点清苦的柳笛,吹出“呜呜——哇哇”的声响。于是,小河就在这悠扬的柳笛声中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夏天来了,看着那些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们,我的心里痒痒了,“扑通”一声,我们像小鸭子一样跳进河里,抓点小鱼、小虾,揣在怀里,兴冲冲地往家跑。不一会儿,一锅鲜美的鱼汤香溢满院,让人垂涎欲滴。
为什么能把童年生活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小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心的感受,才把家乡的小河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一部分,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对策三:变体裁限制为体裁不拘,开拓习作的题材
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本体裁,但我们认为,不应把这看成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唯一形式,而应该鼓励孩子根据各自表达的需要,用自己喜欢的体裁来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题材。例如:学校组织登马陵山山后,教师以“登山”为内容指导学生习作。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登山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有的说,在爬上顶峰后,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色,第一次领会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于是确定了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有的说,班上的小冬同学体弱多病,但仍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不懈,最终登上顶峰,令人佩服,于是确定了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还有的说,登山难,自己好几次想打退堂鼓,但在同学的鼓励下,也顺利地爬上了最高峰,说明友谊的伟大,于是确定了说理为主的记叙文。这个案例说明,同写记叙文,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就可写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作文来。
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的体裁文章。例如:有位教师要求学生以“介绍一种叶标本”为内容写一篇短文,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能写由叶标本引发的一件事吗?”对此,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肯定了他的创意,并对本次的习作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因势利导地进行指导,结果学生的习作内容和习作体裁大大丰富了。学生有的写成了介绍叶标本的说明文,有的写出了由叶标本引发的记叙文,有的则写出了由叶标本为对象的想象作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变体裁限制为体裁不拘,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新课标要求“让孩子们自由表达”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策四:变“读写结合”为“以说促写”,发散习作的思维
口语交际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很大。在指导写作训练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说活动的过程与感受,充分交流后,再让其构思,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时间长了,学生上台有了勇气,表达也就会大有进步。事实证明,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之后,胆量大了,积累多了,自然能够“下笔千言”。依靠这种途径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快乐作文,爱上作文。
对策一:变“闭门造车”为“关注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
学生的生活是写作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应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灌输”所谓的写作技巧。而应该把写作教学的支点建立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做好生活的积累。
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以“寻找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就让学生到校园里、田野上去找秋天。学生有的看到枫叶,有的听到秋叶在和大地说悄悄话,有的闻到果园里苹果的香味了,还有的触摸到了霜叶的清寒……尽管每位学生找到的秋天都不一样,但这却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与秋天展开的真实对话。
对策二:变学校“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丰富习作的内容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新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作文空间,让学生学会体悟生活,改变传统教学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教科书的情况,让学生在体悟中积累素材,关注自我,关注生活,这样的习作才能言之有物,不再空洞。例如:参观了运河风光后,学生以《我爱家乡的小河》为题写到: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还有许多水草缠缠悠悠,水草的颜色虽然不是多么好看,但却是鱼儿、虾儿们玩耍的乐园。
我和弟弟经常在河边玩。春天来了,我们在河边跑着、跳着,迎接春姑娘的到来。暖风习习,花香缕缕,燕语呢喃,啊,这醉人的春意!清明来了,家家插柳,我们在河边折柳条,一个在树上折,一个在树下拾,然后我与弟弟一起噙住那有点发涩、有点清苦的柳笛,吹出“呜呜——哇哇”的声响。于是,小河就在这悠扬的柳笛声中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夏天来了,看着那些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们,我的心里痒痒了,“扑通”一声,我们像小鸭子一样跳进河里,抓点小鱼、小虾,揣在怀里,兴冲冲地往家跑。不一会儿,一锅鲜美的鱼汤香溢满院,让人垂涎欲滴。
为什么能把童年生活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小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心的感受,才把家乡的小河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一部分,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对策三:变体裁限制为体裁不拘,开拓习作的题材
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基本体裁,但我们认为,不应把这看成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唯一形式,而应该鼓励孩子根据各自表达的需要,用自己喜欢的体裁来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题材。例如:学校组织登马陵山山后,教师以“登山”为内容指导学生习作。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登山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有的说,在爬上顶峰后,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色,第一次领会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于是确定了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有的说,班上的小冬同学体弱多病,但仍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不懈,最终登上顶峰,令人佩服,于是确定了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还有的说,登山难,自己好几次想打退堂鼓,但在同学的鼓励下,也顺利地爬上了最高峰,说明友谊的伟大,于是确定了说理为主的记叙文。这个案例说明,同写记叙文,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就可写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作文来。
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的体裁文章。例如:有位教师要求学生以“介绍一种叶标本”为内容写一篇短文,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能写由叶标本引发的一件事吗?”对此,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肯定了他的创意,并对本次的习作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因势利导地进行指导,结果学生的习作内容和习作体裁大大丰富了。学生有的写成了介绍叶标本的说明文,有的写出了由叶标本引发的记叙文,有的则写出了由叶标本为对象的想象作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变体裁限制为体裁不拘,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新课标要求“让孩子们自由表达”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策四:变“读写结合”为“以说促写”,发散习作的思维
口语交际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很大。在指导写作训练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说活动的过程与感受,充分交流后,再让其构思,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时间长了,学生上台有了勇气,表达也就会大有进步。事实证明,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之后,胆量大了,积累多了,自然能够“下笔千言”。依靠这种途径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快乐作文,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