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熟读·品味·思考”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效果明显,更有其“指向表达”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
教学策略;熟读;品味;思考
“教学策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采用“熟读·品味·思考”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今年五月,笔者上了一堂《刷子李》的公开课。《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人教课标版五(下)第七组课文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主要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主题,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一、熟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语言烙有时代和地域的印记,名家经典作品的语言更是如此。只有熟读文本,长时间浸润在名家经典的特色语言中,学生才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丰富的营养。
在初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特别注意课文中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的词语,如立下规矩、愣是不信、匀匀实实、蘸浆、派头十足、稀溜溜、立时、本事、能耐有假、名气有诈、师傅、包袱、露馅儿、发怔发傻、和着琴音、匀匀实实”等,这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新鲜感。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理解它们的意思,特别是“匀匀实实、蘸浆”这两个词语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我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匀匀实实”就是“均匀厚实”的意思,询问孩子们“平时你用什么去蘸过什么”,既让他们理解了“蘸浆”的意思,又学会运用“蘸”字,为初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在教学中,我试着用一个“奇”字概括刷子李的特点,让孩子们根据连接语,围绕一个“奇”字,从文中的语句中反复去体会、去感受,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熟读了课文,长时间浸润在名家经典的特色语言中,从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二、品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语言是要“品”的,在“品”中才能得其真味,才能提高语言的感悟力,体会文中所包含的精华。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我们在欣赏现代文时,也要留心品味那些“工在一个字,境界全出”的炼字之妙。
以《刷子李》这篇课文为例。“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课文中不但词语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而且语言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这样的句子文中不胜枚举,足以让学生品出其中兴味。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当然——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这几个词把故事梗概简单地叙述出来:说的是“果然”一袭黑,“居然”未见一个白点,“竟然”出现白点,又“忽然”揭开白点的秘密。你看,这几个“然”,就这样把情节串起来了。
品味语言不但要站在阅读层面,品一品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站在写作的本位上,指向言语的表达与运用,关注“怎么写”。
《刷子李》这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全文以曹小三的视角写“刷子李”,侧面烘托也是课文在写法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刷子李》语言独特,课文的编排就是要吸引孩子们走进《俗世奇人》,领略更多俗世奇人的风采,感受冯骥才写人的高超技艺,激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欲望。
三、思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这里的思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通过经典名著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名家经典,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整体上去感受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审美愉悦,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语文教师作为阅读引领者,对学生的阅读具有引导的责任。抓住作家触动孩子们童心的契合点,找准和孩子们精神交流的通道,下功夫在文本中找到和孩子生活或写作的相通点至关重要。读《刷子李》之前我就让孩子先了解《俗事奇人》,知道这本书与当下的快餐式阅读的书是不同的,它写的就是生活中的凡人,里面的主人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之称最为恰当。带着几分好奇,孩子们就浸入到了文本中。在阅读完《刷子李》后,我又给孩子们推荐阅读了《泥人张》《快手刘》,之后还开展了“冯骥才经典作品阅读周”活动,让孩子们充分领略到冯骥才“女娲之手”的魅力。
“熟读·品味·思考”的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有突出效果,更有其“指向表达”的实际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成尚荣.“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的理解与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4(1).
(责任编辑:符 洁)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熟读·品味·思考”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效果明显,更有其“指向表达”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
教学策略;熟读;品味;思考
“教学策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采用“熟读·品味·思考”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今年五月,笔者上了一堂《刷子李》的公开课。《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人教课标版五(下)第七组课文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主要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主题,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一、熟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语言烙有时代和地域的印记,名家经典作品的语言更是如此。只有熟读文本,长时间浸润在名家经典的特色语言中,学生才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丰富的营养。
在初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特别注意课文中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的词语,如立下规矩、愣是不信、匀匀实实、蘸浆、派头十足、稀溜溜、立时、本事、能耐有假、名气有诈、师傅、包袱、露馅儿、发怔发傻、和着琴音、匀匀实实”等,这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新鲜感。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理解它们的意思,特别是“匀匀实实、蘸浆”这两个词语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我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匀匀实实”就是“均匀厚实”的意思,询问孩子们“平时你用什么去蘸过什么”,既让他们理解了“蘸浆”的意思,又学会运用“蘸”字,为初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在教学中,我试着用一个“奇”字概括刷子李的特点,让孩子们根据连接语,围绕一个“奇”字,从文中的语句中反复去体会、去感受,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熟读了课文,长时间浸润在名家经典的特色语言中,从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二、品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语言是要“品”的,在“品”中才能得其真味,才能提高语言的感悟力,体会文中所包含的精华。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我们在欣赏现代文时,也要留心品味那些“工在一个字,境界全出”的炼字之妙。
以《刷子李》这篇课文为例。“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课文中不但词语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而且语言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这样的句子文中不胜枚举,足以让学生品出其中兴味。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当然——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这几个词把故事梗概简单地叙述出来:说的是“果然”一袭黑,“居然”未见一个白点,“竟然”出现白点,又“忽然”揭开白点的秘密。你看,这几个“然”,就这样把情节串起来了。
品味语言不但要站在阅读层面,品一品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站在写作的本位上,指向言语的表达与运用,关注“怎么写”。
《刷子李》这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全文以曹小三的视角写“刷子李”,侧面烘托也是课文在写法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刷子李》语言独特,课文的编排就是要吸引孩子们走进《俗世奇人》,领略更多俗世奇人的风采,感受冯骥才写人的高超技艺,激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欲望。
三、思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这里的思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通过经典名著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名家经典,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整体上去感受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审美愉悦,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语文教师作为阅读引领者,对学生的阅读具有引导的责任。抓住作家触动孩子们童心的契合点,找准和孩子们精神交流的通道,下功夫在文本中找到和孩子生活或写作的相通点至关重要。读《刷子李》之前我就让孩子先了解《俗事奇人》,知道这本书与当下的快餐式阅读的书是不同的,它写的就是生活中的凡人,里面的主人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之称最为恰当。带着几分好奇,孩子们就浸入到了文本中。在阅读完《刷子李》后,我又给孩子们推荐阅读了《泥人张》《快手刘》,之后还开展了“冯骥才经典作品阅读周”活动,让孩子们充分领略到冯骥才“女娲之手”的魅力。
“熟读·品味·思考”的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有突出效果,更有其“指向表达”的实际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成尚荣.“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的理解与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4(1).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