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教育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和谐教育是以和谐理念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需求和发展为理论依据,对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分析,并着力推行和谐理念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得德育教育层次达到理想阶段。本文主要对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和谐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36
我国第十七次全国党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互换、和谐文化以及和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初中德育教育离不开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这样才能够使得德育教育的过程更加完善合理。
一、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
1. 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环境主要是学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也给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家庭对于德育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经常会将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学生个性好强,形成自私的人格,导致他们不能健康发展。此外,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较多,他们长期在呵护中长大,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退化。因此,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适用性,减少学校外部的不和谐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2. 校园内部因素
在校园内部环境中,不和谐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学校的治安管理不严格所导致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带来很多不和谐影响。另外,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也会给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短缺,教师薪资微薄,严重打击了他们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致使德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严重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致使德育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校园内的不和谐因素都会成为德育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要走向和谐,将和谐理念充分运用于德育教育中,消除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給学生所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二、中学德育教育中和谐教育的具体应用
1. 树立和谐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促进德育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德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德育的基本看法以及理性认识。只有理念更新才会引起方法变革。德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但是传统德育教育中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内在发展的需求,只是一味地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在现代德育中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因此,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当树立现代化的德育理念,根据时代特点,树立以人为本、平等的、开放的和谐教育理念。
2. 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和谐的匹配
目前,中学生教育问题要比过去复杂。所以,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一种教育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对各种教育方法的功能和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方法和和谐理念相匹配,坚持师生平等和双向互动的原则,要注重借鉴和吸收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中的“灌输式”“说教式”和“注解式”转变为“对话式”“诱导式”和“解惑式”,并且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制定和谐教育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将德育目标具体化,这也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观、政治观、法治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等。只有制定了科学的和谐德育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德育的任务。在《关于整体规划中大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德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念信念。”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已经被基本确定下来,和谐教育主要是对这些德育内容进行充分体现,将这些内容相互渗透、贯穿,从而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在和谐教育中,人生观是德育的根本,道德观是德育的基础,政治观和法治观是德育的主导,道德观和法治观是从微观上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指导,政治观和人生观是从宏观上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进行把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型的重要时期,为了进行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尽量减少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因此,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当以“和谐”为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出更多和谐的人,让学生能够产生和谐的思想和心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立亮.贯彻和谐教育思想,改进初中思品教学[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9).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 325500)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36
我国第十七次全国党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互换、和谐文化以及和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初中德育教育离不开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这样才能够使得德育教育的过程更加完善合理。
一、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
1. 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环境主要是学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也给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家庭对于德育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经常会将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学生个性好强,形成自私的人格,导致他们不能健康发展。此外,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较多,他们长期在呵护中长大,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退化。因此,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适用性,减少学校外部的不和谐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2. 校园内部因素
在校园内部环境中,不和谐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学校的治安管理不严格所导致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带来很多不和谐影响。另外,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也会给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短缺,教师薪资微薄,严重打击了他们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致使德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严重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致使德育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校园内的不和谐因素都会成为德育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要走向和谐,将和谐理念充分运用于德育教育中,消除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給学生所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二、中学德育教育中和谐教育的具体应用
1. 树立和谐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促进德育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德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德育的基本看法以及理性认识。只有理念更新才会引起方法变革。德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但是传统德育教育中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内在发展的需求,只是一味地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在现代德育中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因此,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当树立现代化的德育理念,根据时代特点,树立以人为本、平等的、开放的和谐教育理念。
2. 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和谐的匹配
目前,中学生教育问题要比过去复杂。所以,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一种教育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对各种教育方法的功能和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方法和和谐理念相匹配,坚持师生平等和双向互动的原则,要注重借鉴和吸收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中的“灌输式”“说教式”和“注解式”转变为“对话式”“诱导式”和“解惑式”,并且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制定和谐教育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将德育目标具体化,这也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观、政治观、法治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等。只有制定了科学的和谐德育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德育的任务。在《关于整体规划中大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德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体理念信念。”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已经被基本确定下来,和谐教育主要是对这些德育内容进行充分体现,将这些内容相互渗透、贯穿,从而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在和谐教育中,人生观是德育的根本,道德观是德育的基础,政治观和法治观是德育的主导,道德观和法治观是从微观上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指导,政治观和人生观是从宏观上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进行把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型的重要时期,为了进行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尽量减少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因此,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当以“和谐”为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出更多和谐的人,让学生能够产生和谐的思想和心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立亮.贯彻和谐教育思想,改进初中思品教学[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9).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 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