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对教材的课时、内容编排、习题、参照物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注重综合实践、让学生亲历体验等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教学策略;亲历体验
关于质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要想学生真正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笔者在比对了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的《克和千克》这一单元,希望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分析,提出教学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1. 课时的变化
实验版教材安排了1节新授,1节练习,2课时就能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而修订版教材安排了3节新授,1节练习,也就是至少需要4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教材增加了课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悟和内化质量单位,为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质量观念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2. 内容编排变化
修订版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了更多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口香糖、菊花茶、瓜子、盐、一箱苹果、一瓶洗衣液等,还新增了“净含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看商品的标识。
尽管两册教材都编排了秤,但是修订版教材在认识秤的作用的基础上,还利用称一称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3. 习题的变化
教材对习题的编排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习题的数量,实验版教材设计了2道做一做(其中1道是有关千克的,另一道是综合性的)和8道练习题;而修订版中设计了4道(其中克与千克各1道,1道是综合性的,1道解决问题)和14道练习。从做一做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实验版教材弱化了对克的认识,而修订版教材对克与千克进行了重新定位。
4. 参照物的变化
两册教材都非常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修订版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在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更加突出估量的方法指导。修订版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估量需要对参照物进行了调整。见下表1: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教材对参照物的选择上既有保留,又有补充,修订版的教材在参照物的选择上考虑更周全,当然教材还设计了调查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参照物。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质量观念的建立是重点,但是质量观念的建立不单单是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学生需要积累更多其他的质量,为物品质量的估测奠定基础,所以有需要让学生积累几个常用的参照物。
二、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的梳理、对比分析得出,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重心。只有学生亲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过程,才能更好地建立质量观念,并且在亲历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参照物质量和掂在手上的感觉。
(一)亲历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的体验过程,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这些质量的表象。点击1克观念建构片断:
1. 称一称,感知1克
师: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枚2分的硬币,应该用什么作为单位呢?
师:要想知道到底有多重,有什么办法?
介绍天平。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
2. 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师:请小朋友们安安静静地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像老师一样轻轻地放在手中掂一掂,什么感觉?
师:非常棒!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重量,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 寻找生活的1克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重1克吗?
师:几颗黄豆重1克?
老师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1克黄豆。
演示用天平称出7颗黄豆重1克的过程。
师:2克黄豆有几颗?5克呢?掂一掂。
4. 找一找,巩固1克
出示一片一块橡皮、1角硬币、一根线、一包黄豆、一根羽毛。
师:你能不能找出大屏幕上这些物品哪些是小于1克,哪些是大于1克的?可以怎么做?
强调:在我们不确定1克有多重时,我们可以怎么办?怎样掂?
引导: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其他物品,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温馨提示:同桌合作,用掂一掂、比一比的方法感受物品的重量后,把这几样物品的序号填入相应的表格内。
学生活动后,进行反馈。
在1克观念建构中,让学生亲历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1克的质量,为后面的合理估测奠定基础。
(二)亲历体验积淀
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建立质量观念,还要求能以熟悉的物品质量为参照,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只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参照物,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积淀更多参照物,能使学生在估计的时候更有理有据。
(三)亲历体验提取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参照物之后,就要让学生亲历将这些积累的参照物适时地提取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积累的价值和作用。在需要估测物品的质量时,需要提取跟该物品质量相近的参照物帮助学生进行估测。
三、教学评价
笔者觉得检测学生的质量观念建立程度的形式要多样,不但需要书面题,更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下评估方式是笔者在教学后给学生出的评估题。
1. 传统型——书面题
如质量单位的填写、单位进率的转化或者判断题等等。
2. 实践型——小调查
如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3. 趣味型——游园活动
开展以“克和千克”为主题的游园闯关活动,活动分3关:
第一关:加上适当的单位。如橡皮15(克 千克)。
第二关:选择一个适当的质量。如一个苹果(200克 200千克)。
第三关:通过掂一掂,进行估测,最后通过称一称进行验证。如:请估测一包饼干的质量。
每个人在每一关中抽取一张纸条,根据纸条上的题进行回答,答对了获得一个奖章,并可以玩一个游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巩固知识。
4. 开放型——写数学日记。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小日记,记录有关“克与千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课堂上发生的趣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等。
修订版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亲历称重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积累不同的参考标准,且有用秤验证的意识,为学生的估测打好基础,使得在估测教学中,让学生有标准可找,避免了盲目乱估的情况。
【关键词】质量;教学策略;亲历体验
关于质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要想学生真正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笔者在比对了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的《克和千克》这一单元,希望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分析,提出教学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1. 课时的变化
实验版教材安排了1节新授,1节练习,2课时就能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而修订版教材安排了3节新授,1节练习,也就是至少需要4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教材增加了课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悟和内化质量单位,为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质量观念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2. 内容编排变化
修订版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了更多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口香糖、菊花茶、瓜子、盐、一箱苹果、一瓶洗衣液等,还新增了“净含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看商品的标识。
尽管两册教材都编排了秤,但是修订版教材在认识秤的作用的基础上,还利用称一称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3. 习题的变化
教材对习题的编排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习题的数量,实验版教材设计了2道做一做(其中1道是有关千克的,另一道是综合性的)和8道练习题;而修订版中设计了4道(其中克与千克各1道,1道是综合性的,1道解决问题)和14道练习。从做一做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实验版教材弱化了对克的认识,而修订版教材对克与千克进行了重新定位。
4. 参照物的变化
两册教材都非常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修订版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在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更加突出估量的方法指导。修订版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估量需要对参照物进行了调整。见下表1: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教材对参照物的选择上既有保留,又有补充,修订版的教材在参照物的选择上考虑更周全,当然教材还设计了调查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参照物。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质量观念的建立是重点,但是质量观念的建立不单单是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学生需要积累更多其他的质量,为物品质量的估测奠定基础,所以有需要让学生积累几个常用的参照物。
二、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的梳理、对比分析得出,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重心。只有学生亲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过程,才能更好地建立质量观念,并且在亲历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参照物质量和掂在手上的感觉。
(一)亲历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的体验过程,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这些质量的表象。点击1克观念建构片断:
1. 称一称,感知1克
师: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枚2分的硬币,应该用什么作为单位呢?
师:要想知道到底有多重,有什么办法?
介绍天平。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
2. 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师:请小朋友们安安静静地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像老师一样轻轻地放在手中掂一掂,什么感觉?
师:非常棒!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重量,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 寻找生活的1克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重1克吗?
师:几颗黄豆重1克?
老师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1克黄豆。
演示用天平称出7颗黄豆重1克的过程。
师:2克黄豆有几颗?5克呢?掂一掂。
4. 找一找,巩固1克
出示一片一块橡皮、1角硬币、一根线、一包黄豆、一根羽毛。
师:你能不能找出大屏幕上这些物品哪些是小于1克,哪些是大于1克的?可以怎么做?
强调:在我们不确定1克有多重时,我们可以怎么办?怎样掂?
引导: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其他物品,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温馨提示:同桌合作,用掂一掂、比一比的方法感受物品的重量后,把这几样物品的序号填入相应的表格内。
学生活动后,进行反馈。
在1克观念建构中,让学生亲历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1克的质量,为后面的合理估测奠定基础。
(二)亲历体验积淀
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建立质量观念,还要求能以熟悉的物品质量为参照,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只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多的参照物,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积淀更多参照物,能使学生在估计的时候更有理有据。
(三)亲历体验提取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参照物之后,就要让学生亲历将这些积累的参照物适时地提取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积累的价值和作用。在需要估测物品的质量时,需要提取跟该物品质量相近的参照物帮助学生进行估测。
三、教学评价
笔者觉得检测学生的质量观念建立程度的形式要多样,不但需要书面题,更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下评估方式是笔者在教学后给学生出的评估题。
1. 传统型——书面题
如质量单位的填写、单位进率的转化或者判断题等等。
2. 实践型——小调查
如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3. 趣味型——游园活动
开展以“克和千克”为主题的游园闯关活动,活动分3关:
第一关:加上适当的单位。如橡皮15(克 千克)。
第二关:选择一个适当的质量。如一个苹果(200克 200千克)。
第三关:通过掂一掂,进行估测,最后通过称一称进行验证。如:请估测一包饼干的质量。
每个人在每一关中抽取一张纸条,根据纸条上的题进行回答,答对了获得一个奖章,并可以玩一个游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巩固知识。
4. 开放型——写数学日记。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小日记,记录有关“克与千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课堂上发生的趣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等。
修订版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亲历称重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积累不同的参考标准,且有用秤验证的意识,为学生的估测打好基础,使得在估测教学中,让学生有标准可找,避免了盲目乱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