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该校校长:“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同样身为一名校长,我经常追问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给了学生“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了吗?我们的学生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吗?
一、注重引学,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课堂不仅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阵地和提高能力的殿堂,更应是学生生命得以体现和精神得以丰富的乐园;课堂既是教师播种理想的沃土,安身立命的依赖,更是教师成就自己崇高事业和承担民族责任的地方。课堂责任驱使着我们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挑战教师的知识储备,挑战教师的教育智慧,挑战课堂变革的信心。
课堂本身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真正“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这也正好给了广大教师一个空间,一个不断追求高效课堂的空间。如何使课堂在遗憾中走向高效?必须基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学校实行的“立体引学”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建构的,可以用“三段四步”来进行概括。“三段”,即创设教学情景、勾画知识结构和提出系列问题;“四步”,即提出问题、探索引学、自主解答和矫正强化。这种教学模式变被动的预设为主动的生成,“引”是其关键所在。“引”就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激发起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欲望。把知识变成有趣味性、有层次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按“四步”的交替方式,在解决课堂上的一连串问题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的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引”的目的就是要能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就不可能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台湾一位作家写道,一位摆渡的父亲领着儿子从家里到渡口,每次往返都告诉儿子看着父亲的脚后跟,几个月下来,儿子还是记不住往返的路线。原因是什么呢?只看脚后跟不看路。父亲引的方法不科学,儿子也没有自主参与。
“引”要产生效果,必须通俗、生动、简洁,死板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激发不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一个段子说某县的宣讲团到农村宣讲党的十七大内容,讲了一上午小康政策,听的人睡的睡,说话的说话。后来宣讲者问一位农民:“你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老农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你讲一上午呀,给啥吃啥就是社会主义,吃啥给啥就是共产主义。”老农的回答很简洁、生动,因为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创设教学情景就是要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资源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脚手架。经典故事《鱼就是鱼》中讲有一条鱼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于是小蝌蚪长成青蛙后跳到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看到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学习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来建构新的知识,就是在幻想空中楼阁。
二、尊重差异,追求有“灵气”的课堂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建构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的育人原则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要”和“三个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个高度;每个学生都要进步,但不一定是统一的步伐;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同一个规格。这个原则就是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什么是好的教育?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就是让兔子去跑步,让乌龟去游泳,让老鹰去飞翔。什么是精彩的课?就是恰到好处的课,正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好的中医大夫其实就妙在这一味药稍微多一点,那一味药稍微少一点,就那么一点点,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医术上的高下优劣,教学的深浅把握,往往也就差那一点点。菜谱上说的“盐适量,葱少许”,什么是适量?什么是少许?有具体数字的量就是模式,适量就是智慧,就是对数字的灵活应用,而这是要靠实践去体会的。写文章也是一样,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可能就会使整篇文章活起来。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便境界全出,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模仿不来的,要靠自己去悟。“悟”来源于教师的知识储备,来源于教师不断地学习,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来源于超越自我的不断追求,来源于对学生问题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效课堂就是把模式运用得最佳。如何把模式运用得最佳?就是能下笨功夫,能做活学问。下笨功夫是指教师要有书呆气,做活学问是指教师要有点灵气。有个小故事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一家工厂,买进一台设备,安装完毕不运转,怎么查也查不出毛病来。后来,请来一位技师,绕着机器转了三圈,拿起榔头在某个地方敲了一下,机器就转起来了。老板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1000美元。老板说,你才敲了一榔头,就要1000美元呀?技师说,敲一榔头1美元,知道在哪里敲999美元。我看要得不多,因为没人知道在哪里敲。这位技师怎么就知道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机器修得多,下了笨工夫;二是他用心,有灵气,悟性好。
三、追寻学生的幸福
成功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了践行教育的本质,为了每一位学生值得期待的精彩,我们在学校实施了足迹教育。足迹,指走路留下的痕迹,引申到文化等诸多领域,足迹不仅指人过去的成长,还关注了现在以及未来成长的展望与规划。迈出一个足迹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坚实的足迹往往能帮助人走向成功的目的地。实施足迹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的足迹中实现教育的内涵转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足迹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对学生来说,只有每个体验留给他的足迹是丰富的、坚实的、连续的,才能催生出幸福的人生。
追寻学生的幸福,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发现自我的优势,找到生活的自信,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学校在足迹教育中的“百奖千人”活动,变“三好”评比为“多好”体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使仅仅局限于分数、名次的奖项,改为奖项大家设立,获奖自己申请,时时都留足迹,人人可成第一。如进步奖、文明奖、勤奋奖、全勤奖、厨艺奖、气质奖等,每个奖项都有申请者的理由陈述,有十位同学的推荐,有三位教师的签名认可。每学期,学生都会把喜悦和快乐带给父母。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追寻孩子的幸福,把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变成了开朗活泼的孩子!”这样积极参与、自主选择、主动超越的做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精彩。 每年暑期,学校都要举行走进社区的消夏文艺晚会,所有节目都是来自在校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不管是晚会主持人还是节目的选拔,其热情已经超越了演出本身。因为在这里,每个太原第五实验中学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在这里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是忠实的观众和欣赏者。有一位男生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婚庆公司刚刚开始担当主持人,但在今年六名节目主持人的选拔中意外落选了。这位男生冒雨来到学校找到我,请求我一定要给他一次机会。记得那次的演出是晚上八点,而下午五点就看见一对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坐在演出广场上等待。原来他们就是那位男生的祖父母,他们早早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看孙子主持节目。我在思考,校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校长的教育品格,让每一位这样的“男生”有机会展示自我,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教育梦想。一位美国校长说:“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始于一个简单的梦想,以及关爱他的人。”我也坚信,每一个关爱都会成就学生的人生之梦。
追寻学生的幸福,需要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想着学生的未来。记得曾经有一位学生早自习前在操场偷偷抽烟被我巡视时发现,并叫到办公室谈话。他毕业后去新疆吐鲁番当兵,因为表现出色后来还当上了连长。在给我的来信中他这样写道:“校长,与您的谈话使我成熟了许多,抽烟能使同学和老师对你产生尊重吗?在阴影下的行为敢见阳光吗?一个受人尊重的男人是一个学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的人,是一个敢于担当责任的人……感谢您那一次刻骨铭心的谈话对我的激励,我会倍加努力!”教育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当学生口渴的时候及时送去一杯水,当学生站立不稳的时候及时送去一根拐杖,当学生进步的动力不足时及时补充一点油料。
四、寻找教育的智慧
对中小学校长来说,教育智慧并不一定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隐喻在学校的一个个故事里。有一个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挑战着管理者的“情景性”智慧。一个星期四的上午,第四节课的上课铃响后,操场像往常一样,年轻的杜老师按要求整队、说明今天的授课内容,全班同学沿跑道开始进行热身准备活动。当行进到一圈半的时候,一位女同学突然仰面摔倒昏迷。情急之下,杜老师和三个学生到校门口联系车辆将晕倒的学生及时送往医院,又让几位学生通知学生家长,之后,很快给我打了电话。我赶到医院后,首先向家长、医生进行了解,得知这个女同学三岁时做过心脏手术,诊断为突发性心脏病,病情非常危险。尽管全力抢救,但还是在当天下午六点多死亡。事后,学校主动给学生家里送去4000元的慰问金,我和领导班子成员、女同学的班主任都参加了告别仪式。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又进行了“珍爱生命”的主题讲话,全校师生对失去一位亲爱的同学表示了沉重的哀悼。一周后,政教处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为家里送去了意外伤害保险赔偿金。家长对学校处理问题时的及时与热情表示了感谢,一场可能的危机转化成了理解。
7月21日的北京特大暴雨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它留给这个城市的惨痛记忆挥之不去。有人反思说,这场大雨就像一次考试,我们都不及格。哈佛的校徽,上面有三本书,其中两本是打开的,有一本是扣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智慧是不能只从知识里得到的,智慧高于知识,他是领悟和把握真理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而这种方式用不好会事倍功半。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市场经济》内容时就采用了提问。师问:同学们,北京最近开什么会?生答:人代会、政协会。师又问:这两会是不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呢?生答:不密切。教师提问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这种提问带来的是课堂上的尴尬。
有一个案例讲一个失控的讨论会。一所小学在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组织了一次参观监狱的活动。回来后,学校组织观后感讨论会。教师先讲:同学们,这次参观活动,使大家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我们的讨论会就是要让大家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小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生甲:监狱里很干净,但铁门多。生乙:犯人都不敢说话。生丙:我发现现在的监狱和电视里很像。教师着急问:还有不一样的吗?又一学生补充:里面关的都是共产党的干部。这样的讨论,能起到反腐倡廉的教育吗?能筑起钢铁长城吗?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生活需要教育的智慧。有一个问题:玻璃瓶、石块、沙子、水,怎样装才能装得多?如果把玻璃瓶看成被教育者,怎样装就是方法。有一道题:102-2=98,只能挪动一个数字或一个符号使等式成立。如果只是在前后挪、左右挪上思考,就不会有突破。这个问题启示我们,生活是变化的,教师千万要避免自己的思维走向程式化。
陈玉琨说:“改变一所学校,要改变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让改变与我们一路同行,让改变收获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精彩。让我用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一段话做结束语吧:“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陆燕)
一、注重引学,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课堂不仅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阵地和提高能力的殿堂,更应是学生生命得以体现和精神得以丰富的乐园;课堂既是教师播种理想的沃土,安身立命的依赖,更是教师成就自己崇高事业和承担民族责任的地方。课堂责任驱使着我们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挑战教师的知识储备,挑战教师的教育智慧,挑战课堂变革的信心。
课堂本身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真正“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这也正好给了广大教师一个空间,一个不断追求高效课堂的空间。如何使课堂在遗憾中走向高效?必须基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学校实行的“立体引学”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建构的,可以用“三段四步”来进行概括。“三段”,即创设教学情景、勾画知识结构和提出系列问题;“四步”,即提出问题、探索引学、自主解答和矫正强化。这种教学模式变被动的预设为主动的生成,“引”是其关键所在。“引”就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激发起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欲望。把知识变成有趣味性、有层次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按“四步”的交替方式,在解决课堂上的一连串问题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的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引”的目的就是要能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就不可能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台湾一位作家写道,一位摆渡的父亲领着儿子从家里到渡口,每次往返都告诉儿子看着父亲的脚后跟,几个月下来,儿子还是记不住往返的路线。原因是什么呢?只看脚后跟不看路。父亲引的方法不科学,儿子也没有自主参与。
“引”要产生效果,必须通俗、生动、简洁,死板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激发不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一个段子说某县的宣讲团到农村宣讲党的十七大内容,讲了一上午小康政策,听的人睡的睡,说话的说话。后来宣讲者问一位农民:“你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老农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你讲一上午呀,给啥吃啥就是社会主义,吃啥给啥就是共产主义。”老农的回答很简洁、生动,因为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创设教学情景就是要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资源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脚手架。经典故事《鱼就是鱼》中讲有一条鱼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于是小蝌蚪长成青蛙后跳到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看到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学习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来建构新的知识,就是在幻想空中楼阁。
二、尊重差异,追求有“灵气”的课堂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建构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的育人原则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要”和“三个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个高度;每个学生都要进步,但不一定是统一的步伐;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同一个规格。这个原则就是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什么是好的教育?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就是让兔子去跑步,让乌龟去游泳,让老鹰去飞翔。什么是精彩的课?就是恰到好处的课,正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好的中医大夫其实就妙在这一味药稍微多一点,那一味药稍微少一点,就那么一点点,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医术上的高下优劣,教学的深浅把握,往往也就差那一点点。菜谱上说的“盐适量,葱少许”,什么是适量?什么是少许?有具体数字的量就是模式,适量就是智慧,就是对数字的灵活应用,而这是要靠实践去体会的。写文章也是一样,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可能就会使整篇文章活起来。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便境界全出,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模仿不来的,要靠自己去悟。“悟”来源于教师的知识储备,来源于教师不断地学习,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来源于超越自我的不断追求,来源于对学生问题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效课堂就是把模式运用得最佳。如何把模式运用得最佳?就是能下笨功夫,能做活学问。下笨功夫是指教师要有书呆气,做活学问是指教师要有点灵气。有个小故事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一家工厂,买进一台设备,安装完毕不运转,怎么查也查不出毛病来。后来,请来一位技师,绕着机器转了三圈,拿起榔头在某个地方敲了一下,机器就转起来了。老板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1000美元。老板说,你才敲了一榔头,就要1000美元呀?技师说,敲一榔头1美元,知道在哪里敲999美元。我看要得不多,因为没人知道在哪里敲。这位技师怎么就知道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机器修得多,下了笨工夫;二是他用心,有灵气,悟性好。
三、追寻学生的幸福
成功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了践行教育的本质,为了每一位学生值得期待的精彩,我们在学校实施了足迹教育。足迹,指走路留下的痕迹,引申到文化等诸多领域,足迹不仅指人过去的成长,还关注了现在以及未来成长的展望与规划。迈出一个足迹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坚实的足迹往往能帮助人走向成功的目的地。实施足迹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的足迹中实现教育的内涵转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足迹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对学生来说,只有每个体验留给他的足迹是丰富的、坚实的、连续的,才能催生出幸福的人生。
追寻学生的幸福,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发现自我的优势,找到生活的自信,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学校在足迹教育中的“百奖千人”活动,变“三好”评比为“多好”体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使仅仅局限于分数、名次的奖项,改为奖项大家设立,获奖自己申请,时时都留足迹,人人可成第一。如进步奖、文明奖、勤奋奖、全勤奖、厨艺奖、气质奖等,每个奖项都有申请者的理由陈述,有十位同学的推荐,有三位教师的签名认可。每学期,学生都会把喜悦和快乐带给父母。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追寻孩子的幸福,把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变成了开朗活泼的孩子!”这样积极参与、自主选择、主动超越的做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精彩。 每年暑期,学校都要举行走进社区的消夏文艺晚会,所有节目都是来自在校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不管是晚会主持人还是节目的选拔,其热情已经超越了演出本身。因为在这里,每个太原第五实验中学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在这里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是忠实的观众和欣赏者。有一位男生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婚庆公司刚刚开始担当主持人,但在今年六名节目主持人的选拔中意外落选了。这位男生冒雨来到学校找到我,请求我一定要给他一次机会。记得那次的演出是晚上八点,而下午五点就看见一对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坐在演出广场上等待。原来他们就是那位男生的祖父母,他们早早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看孙子主持节目。我在思考,校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校长的教育品格,让每一位这样的“男生”有机会展示自我,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教育梦想。一位美国校长说:“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始于一个简单的梦想,以及关爱他的人。”我也坚信,每一个关爱都会成就学生的人生之梦。
追寻学生的幸福,需要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想着学生的未来。记得曾经有一位学生早自习前在操场偷偷抽烟被我巡视时发现,并叫到办公室谈话。他毕业后去新疆吐鲁番当兵,因为表现出色后来还当上了连长。在给我的来信中他这样写道:“校长,与您的谈话使我成熟了许多,抽烟能使同学和老师对你产生尊重吗?在阴影下的行为敢见阳光吗?一个受人尊重的男人是一个学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的人,是一个敢于担当责任的人……感谢您那一次刻骨铭心的谈话对我的激励,我会倍加努力!”教育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当学生口渴的时候及时送去一杯水,当学生站立不稳的时候及时送去一根拐杖,当学生进步的动力不足时及时补充一点油料。
四、寻找教育的智慧
对中小学校长来说,教育智慧并不一定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隐喻在学校的一个个故事里。有一个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挑战着管理者的“情景性”智慧。一个星期四的上午,第四节课的上课铃响后,操场像往常一样,年轻的杜老师按要求整队、说明今天的授课内容,全班同学沿跑道开始进行热身准备活动。当行进到一圈半的时候,一位女同学突然仰面摔倒昏迷。情急之下,杜老师和三个学生到校门口联系车辆将晕倒的学生及时送往医院,又让几位学生通知学生家长,之后,很快给我打了电话。我赶到医院后,首先向家长、医生进行了解,得知这个女同学三岁时做过心脏手术,诊断为突发性心脏病,病情非常危险。尽管全力抢救,但还是在当天下午六点多死亡。事后,学校主动给学生家里送去4000元的慰问金,我和领导班子成员、女同学的班主任都参加了告别仪式。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又进行了“珍爱生命”的主题讲话,全校师生对失去一位亲爱的同学表示了沉重的哀悼。一周后,政教处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为家里送去了意外伤害保险赔偿金。家长对学校处理问题时的及时与热情表示了感谢,一场可能的危机转化成了理解。
7月21日的北京特大暴雨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但它留给这个城市的惨痛记忆挥之不去。有人反思说,这场大雨就像一次考试,我们都不及格。哈佛的校徽,上面有三本书,其中两本是打开的,有一本是扣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智慧是不能只从知识里得到的,智慧高于知识,他是领悟和把握真理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而这种方式用不好会事倍功半。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市场经济》内容时就采用了提问。师问:同学们,北京最近开什么会?生答:人代会、政协会。师又问:这两会是不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呢?生答:不密切。教师提问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这种提问带来的是课堂上的尴尬。
有一个案例讲一个失控的讨论会。一所小学在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组织了一次参观监狱的活动。回来后,学校组织观后感讨论会。教师先讲:同学们,这次参观活动,使大家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我们的讨论会就是要让大家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小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生甲:监狱里很干净,但铁门多。生乙:犯人都不敢说话。生丙:我发现现在的监狱和电视里很像。教师着急问:还有不一样的吗?又一学生补充:里面关的都是共产党的干部。这样的讨论,能起到反腐倡廉的教育吗?能筑起钢铁长城吗?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生活需要教育的智慧。有一个问题:玻璃瓶、石块、沙子、水,怎样装才能装得多?如果把玻璃瓶看成被教育者,怎样装就是方法。有一道题:102-2=98,只能挪动一个数字或一个符号使等式成立。如果只是在前后挪、左右挪上思考,就不会有突破。这个问题启示我们,生活是变化的,教师千万要避免自己的思维走向程式化。
陈玉琨说:“改变一所学校,要改变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让改变与我们一路同行,让改变收获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精彩。让我用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一段话做结束语吧:“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陆燕)